系统,也削弱了 用户对住区环境 的认同程度
图面效果的欺骗性,以多折线形成曲面空间的误区
●中轴向 心“单构” 结构。 ●轴向空 间的转折 导向。 ●狭窄地 形中水体 形成的 “中心 感”。 ●地形高 差在景观 上的利用; ●建筑的 “屏障式 布局”形 成的向心 感。
五、城市住区的交通体系
? 城市住区的交通体系可分为两个系统:车行系统(包括停 车系统)和步行系统。两个系统部分结合部分分离。 ? 车行系统一般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车 行宽度可记忆为“4、7、10”,(上下浮动1~2米),前2级一般 设置人行道,宽度应在1.5米以上。此外还应考虑绿化带的宽度。 有时考虑设置慢车道(居住区级)。 ? 一般的交通模式是在组团内实行人车分流。人车分流可以 采用立体、平面的形式。 ? 车行道一般要求到达用户的住宅单元门口(搬家、救护车 等需求),而通过管理的方式限制平时一般车流进入住宅组团。 ? 交通系统与视觉景观系统分级系列的结合是规划设计应重 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从主要景观→次级景观→组团景观→局部景观 →细部景观,均应该与用户的活动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居住生活 时空体系
“新世界棕榈园”(二沙岛)
居住区级道路的要求 一般是“形成环状系 统”,或连接主次人口 的以线状为主的系统, 以加强它的效率。小区 级道路的一般要求是 “通而不畅”,以减小 车速和被穿行的几率。 尽端式车行道是组团车 行系统常见的道路形式, 一般要求其长度不超过 120米。 停车系统有多种方式, 地下集中停车、地面集 中停车、底层架空停车、 多层停车场、路边停车。 车位指标各地不一,与 住区的档次有关,有些 已达到1.5辆/户
六、城市住区的规模和构成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修订版)的 划分,分别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划分 的依据是城市住区的人口而不是占地面积,主要原因是各 种住区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不同。 A. 住区的规模按以下分级: 居住区(3~5万人) 居住小区(1~1.5万人) 居住组团( 0.3 ~ 0.1万人) (记忆——“33制”)
B.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包括八类设施: 教育 中学——居住区应设 小学——居住小区应设 幼儿园——居住小区应设 托儿所——居住小区应设(也可在组团设置) 医疗卫生 医院(200-300床) ——居住区应设 门诊所——居住区应设 卫生站——居住小区应设 护理院——宜在居住区设置 文化体育 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 ——居住区应设 居民运动场、馆——居住区宜设。
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老年活动站) ——居住小区应设 居民健身设施(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居住小区应设
商业服务 综合食品店——居住区、居住小区应设 综合百货店——居住区、居住小区应设 餐 饮——居住区、居住小区应设 中西药店 ——居住区应设,居住小区宜设。 书 店——居住区应设,居住小区宜设。 市 场——居住区应设,居住小区宜设。 便 民 店——居住组团应设 金融邮电 银 行——居住区宜设。 电信支局——居住区宜设。 储蓄所 ——居住小区应设 邮电所 ——居住小区应设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含老年人服务中心) ——小区应设 物 业 管 理 ——居住小区应设。 治安联防站 ——居住组团应设。 居委会(社区用房)——居住组团应设。 残疾人托养所——居住区宜设。 养 老 院——居住区宜设。 托 老 所——居住小区宜设。
市政公用 变 电 所 ——居住小区应设。 开 闭 所 ——居住区应设。 路灯配电室 ——居住组团应设。 残疾人托养所 ——居住区宜设。 公 共 厕 所 ——居住区、居住小区应设。 垃圾收集点 ——居住组团应设。 垃圾转运站 ——居住区、居住小区宜设。 公交始末站 ——居住区宜设。 消 防 站 ——居住区宜设。 燃料供应站 ——居住区宜设。 居民存车处、居民停车场、库——居住组团应设。 行政管理及其它 街道办事处 ——居住区应设。 市政管理机构——居住区应设。 派 出 所 ——居住区应设。
上述均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修订版) 关于居住区的规模和构成的规定。对于国家在居住方面的规 范,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和执行,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它的全局 性、滞后性。实际上各个城市在执行此规范时所把握的尺度 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关于住区的规模和公建配套问题,《规范》的定义是相 对合理的,但它是比较抽象的、没有具体前提的,而且主要 是基于一般性的城市住区的。比如用户的经济、文化条件, 住区的区位,居住密度,销售价格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 较大的差异。还应注意到,公建配套在市场环境中建设的实 践过程基本上存在着两种情况: 用户群的需求程度(呈级差形态)→经营者的盈利空 间→市场自动满足。 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经营者的盈利空间有限,需要政 府给予一定的补贴。
发展趋势:以前的情况是政府基本上把住区的公建配套问题交给 市场。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公共福利水平也会逐 渐提高,同时也为提升城市“软环境”的水平,在更加成熟的市 场和更多的政府的支持的条件下,城市住区的公建配套将会更加 完善。 目前城市住区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模式: A. “壁垒”模式——现状城市商品住区常见的模式,各个住区相互 封闭,公共服务设施设置重复。 B. “互补”模式——社区内设置灵活的具有特色的日常服务及教育、 医疗、体育设施,而让住区的大型和较高端的公共设施设置在 “壁垒”之外,可使若干相邻社区共用,或在各个住区之间形成 “软壁垒”,既保证住区的独立和完整性,又使之融入城市大环 境之中。 C. “无为而治”模式——等待市场自动去满足。部分郊区楼盘的做 法。 D. “局部放大”模式——突出某类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体 育…)的优质性,以此吸引消费者。部分大型楼盘的做法。
七、视觉景观系统
分级系列——从主要景观→次级景观→组团景观→局部景观→细部 景观的时空体系。
景观结构——导向性与轴线切换
入口的强化效果
“夹缝”中 的挣扎—— 环境设计起 死回生的作 用
大型住区的“住区公园”
入口效果的重要性
风雨走廊既可起到景 观系统中强化的导向 作用,也可成为住户 较长时间停留的休闲、 交往空间。
景观游泳池在住区 的景观系统中可以 起到重要的吸引视 觉的作用
关于人文化的建筑﹑空间和环境设计
造型或场所的设计得以形成“感人”的气氛——吸引﹑ 感染﹑认同﹑喜爱﹑自豪如: 亚热带风情—— 植物﹑明快开朗的气氛…。 自然情调—— 外部自然条件的视觉引入﹑草坡﹑水面﹑树 林﹑自然材料修建的建筑或环境设施﹑小溪﹑瀑布﹑石…。 现代感的气象——新奇的形式﹑明快的色彩﹑现代材料(钢 ﹑玻璃﹑张拉膜)﹑架空﹑通透﹑开阔视野﹑共享空间…。 先进的服务设施——儿童戏水池﹑景观泳池﹑室内灯光泳池 ﹑体育设施﹑会所﹑医疗设施﹑教育设施…。 亲切的生活气氛——尺度﹑材料质感﹑交往空间﹑购物空间 ﹑休闲空间…。 文化氛围—— 历史人文文化的提炼及与现代形式的结合 (文字﹑棋盘﹑对联)﹑现代审美先进趋势的体现(社区网 站﹑杂志﹑抽象构成美…)。
课堂讨论参考题
? 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的异同。 ? 节能的重要国策在住区建设中的前景如何? ? 城市住区住户汽车拥有量的发展模型及应对。 ? 城市住区热环境改善的措施与效果。 ? 城市住区邻里交往与环境心理。 ? 城市住区户型变化发展的特点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城市住区建筑节能的措施及应用前景。 ? 环境心理学对提升规划师的“软件”能力有什么影响? ? 你更关注环境心理学的哪个理论在住区规划中的应用? ? 私密性概念在住区规划中可以得到哪些应用和体现?
? 个人空间和人对环境的舒适感和认同感有何关系?
? ? ? ? ? ? ? ? ?
bbs.99jianzhu.com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