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改良。(欧洲多数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效率是中国的2~3倍。) 近年来并没有受到能源危机的严重威胁,因此可以说,其在城市住区中普遍 应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动力并不足够。
? 而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则有可能是在城市住区中应用生态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对象。 人口众多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 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即将面临严峻的环保和能源短缺问题,则是毫无疑 意的事实。也就是说,对中国来说,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城市住区中的 应用,已经开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开始成为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的 实际需要。(中国的建筑节能问题实际上一直处于根本没考虑节能的最底层 状态。改善这种状态的迫切性和动力很强。)
节能——现代城市住区建设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1、住区节能的重要性
● 中国住宅建筑的能耗高于发达国家2-3倍,在住宅能耗方面, 德、日以及北欧国家较为先进。 ● 国外有专家推算,如果中国和印度达到目前日本的生活水平, 将会耗尽世界上所有的现有已发现的非核能源。 ●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则有可能是在城市住区 中应用节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对象。 ● 节能﹑降低维护成本(中水系统等)﹑充分利用可再生的天然 资源(太阳能、沼气等)等方面,从国家的战略意义上具有重要价 值。 ● 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并形成量化的“硬指标”。
2、中国现阶段推行住区节能的主要障碍
● 城市住区的节能,尚未产生重要的 “用户经济效应”
从购买者的角度,节能只对部分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非能源短缺时代,更多的人 关注的是健康和舒适。就象绿色食品一样,人们对“绿色居住环境”主要关注的是,在 居住环境对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方面的良性作用。
● 技术研究、技术政策尚有待发展进步
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可结合我国现阶段实 际国情的,可推广普及的应用节能技术。 另一方面,我国的节能技术政策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 政府强制推行力度不够
从目前情况来看,达到我国现有的节能要求,会使住宅的建造成本增加15%或以上。 从利益的角度,开发商等利益群体,是不会自动自觉地响应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目标的。 目前政府对住宅节能的推行不力,主要反映在建筑验收环节未实行强制手段。 节能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具有政策(“压”)和市场机制(“诱”)的双重背景。 其技术应用的出发点应该是低成本和具有
较高的可操作性,以此达到其较高的社会应用 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住区节能技术的几个方面:
http:///
一、住宅墙体的节能——减少室外热(冷)空气对室内气温的影响,减小墙体的 导热性。
1. 利用墙体填充材料形成空气夹层(密闭气泡或可流动热量交换气体层)。 2. 合理减少开窗面积,或对住户的窗进行隔热(保温)处理。(今年开始,政府要求对 住宅进行节能验算)。 3. 研究开发新型墙体材料或产品,既可利用废弃材料,又可提高墙体的节能性能。 4. 垂直绿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二、住宅屋顶的节能——减小顶板的导热性。
只对顶层住户有作用,但受到太阳的直接辐射的影响较大,必须处理,否则难以使用。 利用和改善现有的构造技术(各种隔热层) 蓄水屋面、种植屋面。(增加造价和维护成本,因顶层天台不是私有,同时也没有形成 住户共有的活动场所,所以未能普及。)
三、室内通风的作用——在室外条件适宜时改善室内居住条件。
“动态通风”—夏季室外气温降低时,利用通风带走室内的热量,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静态通风”—利用“冷源”(庭院、天井等)形成不同温度的空气对流。 百度搜索:99建筑网,查看数百万资料
四、室外地面——降低其蓄热辐射的作用(在炎热地区),增加其含水率,利用水的 蒸发降低其热环境的温度。底层架空、建筑开洞,改善组团环境通风
第二部分
现代城市住区发展过程的探索课题
——渊源、现象与展望
课题http:///
一、规划设计师的“价格观”
● “价格观”的含义:——主动分析和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 对于设计师来说,应该重视居住户型的合理性及特色性,但是否 所有人都认为它们重要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答案。 ● 观点一:很重要,每个住户实际上在心目中都有其适合安排家庭 生活的室内格局,尤其是人员构成较复杂的家庭,或面积较小的 住宅单元,户型的合理性意味着日常家庭生活的顺利和舒适,对 于是第一次(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购买住宅的人群来说,户 型的合理性在住户的价值取向上占较大的比重。 ? 在喜欢的层面上,每个住户都希望回到家是心情愉快的,同时人 们也喜欢夸耀自己的住宅特色(在户型及室内空间特色方面也存 在着“比富心理”,在这个经济层面的人群,相互之间的联系和 互访相对较多)。年轻人更偏向变化的、梦幻的效果,而中老年 人则更倾向稳重及自然情趣。 ? 简言之:合理第一,特色第二。
●观点二:比较重要,对于第二次或多次购买住宅的人群来说,由
于人均面积较大(或者是拥有多住宅
),户型的合理性已经不再是 决定性的因素。住户更关注的是室内空间的特色以及外部环境的优 劣(景观、视野等)。但重视程度还是有所下降,原因之一是“步 行生活方式”和“汽车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生活内容有比 较大的扩展,对住宅本身的关注程度下降。另外他们的看法:人很 快会适应自己的住宅格局,久而久之还会产生麻木感。“比富心理” 也会逐渐淡 化,原因是中高端人群相对比较独立。 简言之:特色比较重要,关注程度下降。
●观点三:不太重要,对于少数高端人群,他们的生活内容范围
很广,住宅室内空间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的部分,他们关心的是 住宅与其身份、地位相符,或出于安全等其他方面的考虑。
课题二、“穷-富混住”——是最佳方案吗?
“穷-富混住”——一种“社会理想” 从“社区”层面来说,关于穷人和富人混住的理论一直呈现某种 “社会理想”的色彩,似乎可以缓解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但实际 上与“同类层次范围”的原理不符,同时也与“物以类聚,人以群 分”的人类社会交往模式相抵触。“社区”(COMMUNITY)的含 义为“利益共同体”,“业主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将强化“社 区”的实质意义和特征。 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市场中的社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分级居 住”现象,这种现实的存在是否是一种合理的社会构成,是否需要 通过政策对其进行调整,仍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简单的 “混住”显然不是一种合理的“升级”。 实际上,中国(特别是南方)的部分富人(也包括国外的),已 经自觉地“降级居住”了,他们的心理是:“大隐隐于市”、“不 当出头鸟”……。
在哪里居住更安全?
对于涉及居住的最基本要素的“居住安全”问题,几乎形成悖 论: 是富人区更安全还是穷人区更安全?富人区的安全条件更好, 但它们作为有计划犯罪的目标却更具有诱惑力 (一种“防范”VS“入侵”的“战场”)。 穷人区的犯罪率通常较高,但它们却往往不是恶性侵害犯罪的 目标,而是所谓“藏污纳垢”的犯罪滋生地(“基地”)
课题三、促进邻里交往是规划师的天职吗?
● 在城市住区中,通过规划的方式,促成或促进居住者 之间进行邻里交往有多大的意义呢? 观点一: 很有意义,邻里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由于 生活背景的变化,新的邻里交往模式还未完全形成,居住者和规划 者的共同探索,有助于新型邻里交往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观点二:城市住区中的邻里交往存在很多种具体情况和模式,不同 人的“交往媒介”是不同的,住区中的居
住者往往是多类型的,采 用单一的、固定的交往空间模式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通过规 划的方式促进邻里交往,虽然是积极的,但也是比较困难的。 观点三:城市住区中的“交往”是随机的、偶发的一种自然行为, 没有必要通过人为的方式生硬地“撮合”。
● 环境空间与邻里交往的关系——真实性有多少?
基本判断:人之间交往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规划和建 筑行为,后者可以起到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
交往的前提——安全与信任,以及困境下寻求帮助,以解 脱困境的需求。 既不要太“左”,也不应太“右”。即使在环境空间非常“抑 制”的情况下,只要人有交流的欲望,就会发生交往——比如监狱。 反之,即使环境空间非常“友好”,某些类群的人群也不积极发生 交往——比如社会环境复杂情况下的陌生的中青年白领之间。 环境空间与邻里交往之间的关系,其涉及的对象是一般性的社 会人群,是面向城市社会人的一般性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而非针 对性地特指某类具有较明显特色的特定人群,因而是较为模糊的。 在泛目标的前提下空谈“邻里交往”,是较为空洞和苍白的, 研究和探索环境空间与邻里交往的关系,首先应该研究某些目标人 群的行为规律和心理特征。
● 住区中是如何发生邻里交往的
A 社会环境背景的影响 原有居住模式中邻里交往的特点——互助共存、“共同 贫穷”的平等、社会风气、工作节奏…。 ? 新居住模式中邻里交往的特点 ? ——互助式交往的减少和同类人群交往的增加,独立性、人际 网络、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以及常住与偶住的 不同心态。 ? ——新的信任的逐步建立(缺乏较全面了解的交往是 ? 对安全的巨大隐患)。 ? ——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期及其特点(国外高“国民待遇”条 件下的互信氛围。)
bbs.99jianzhu.com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