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保证情感得以渲泻。社会学 家把人们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称之为:“前台行为”,(戴着面具), 而在非公开场合的行为称之为:“后台行为”,(不“化妆”的和 取下面具的、如释重负的),良好的私密性可以让人在“后台”把 真实的情感酣畅淋漓地渲泻出来,体验到真正的自我。
● 影响私密性的因素:
a.性别:女性对付高密度情景比男性积极,如在多人的学生宿舍,男学 生多采取回避策略,女学生则能够较适应拥挤的环境,女性在相同情况 下比男性更喜欢或同情自己的室友,有更好的对高密度的私密性调节机 制。 b.个性:内向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的私密性,这和他们的“保留”有关 (自我信息的保留程度)。 c.行为:在进行不同的行为时,对私密性的要求不同。 d.实质环境:人的私密性需求程度与实质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分为 2个 阶段:适应阶段(较短时间内的),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对实质环 境的拥挤和窘迫,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被迫的适应,但这不是“健康” 的适应。潜在缺失阶段(往往时间较长),对私密性缺失的需求被压抑, 处于随时可被激发的状态。并在合适的场合需求弥补。具体说,环境所 提供的不同封闭程度、不同条件的、不同的数量满足度的私密性空间, 直接影响到人对实质环境的满意程度。 f.环境信息:什么样的实质环境能让人更加开放自己的信息?所谓“柔 性空间”:让人喜欢的、有情调的环境,往往让人放松和增加开放心灵 的程度。反之是所谓“硬性空间”,让人紧张不安和戒心重重。
● 私密性与环境、空间设计: a.公共空间:一般指城市空间或超出邻里交往的居住区空间。避 免陌生人之间的“私密性空间”的冲突,提供熟人和朋友相处的舒 适性和合理性。 b.半公共空间:邻里交往的范围内的公共空间,如组团空间及环 境、公共通道(廊、门厅、楼梯间、电梯间)、绿地等。既鼓励人 际交流(创造“柔性空间”),又限制被动交流,减少干扰,保护 合理程度上的私密性。 c.半私密空间:处于非私密环境中的私密空间,最典型的是开放 式办公室,其它如住宅的底层小院、图书馆阅览室、西餐厅中的卡 座等。半私密空间设计的要点是“有效边界”,在此类空间中,交 流是临时和相对次要的。边界设计得好,就可以满足私密性的需要。 d.私密空间:个人专属空间或少数人共有的专属空间。个人拥有 私密性良好的私密空间,使其增加了一个自我控制的机制,会大大 减少其社会压力。
二、“无形的气泡”——赫尔的“近体学” 个人空间就是一个随着人移动,并在不同的情况下变
大或变小 的无形的“气泡”,这个“气泡”实际上是个人在心理上所需要的 最小空间范围。 ● 个人空间与距离: 对个人空间来说,距离是首要要素,距离决定了个体与其他个 体、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和性质。比如爱、幸福、快乐、机 会、权利、地位……。 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还包括交流方向和视觉接触等。 ● 个人空间的变化(弹性的气泡): 个人空间的“气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 实质是一种自我 保护机制和交流控制机制。如当人感觉外来威胁加大时,个人空间 也就变大了。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个人空间的重要功能,如 与亲人在一起时,个人空间就减小,与陌生人在一起,个人空间就 加大。个人空间可以调整和控制所接受信息的刺激量。
● 4种距离模式: 亲密距离:0~0.45m,其中“近段”是0~0.15m,“远段”是 0.15~0.45m。在亲密距离内,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 体热、呼吸等感觉使人接受最大程度的他人的个人空间信息。一般 出现在亲密和搏击举动。在公共场合,当个人空间被迫处于这种距 离时,会使人紧缩身体,保持动作和姿势单一。 个人距离:0.45~1.2m,其中“近段”是0.45~0.75m,“远段” 是0.75~1.20m。个人距离使人们的交往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亲切范 围之内。 社交距离:1.2~3.6m,其中“近段”是1.2~2m,“远段”是 2~3.6m。以语言和视觉接触为主的公共场合和商业交往场合时, 这个距离是适合的。 公共距离:3.6~7.5m以上,其中“近段”是3.6~7.5m,“远段” 是7.5m以上。一般在较正式的场合,如演讲厅、课堂,人们之间的 沟通有限制,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上的交流。 距离提供了一种媒介,在亲密距离内,多感官通过媒介接受信 息,随着距离这个媒介的加长,视觉和听觉成为更主要的感官。
● 不同人群的人际距离:
男性的个人空间比女性大。(“竞争者”和“协调者”) 40岁人的个人空间最大(与地位和社会角色有关)
老人的个人空间相对较小(解释为感官功能下降,需要 减小距离及增加触觉和嗅觉来弥补)。 小孩的个人空间最小。
社会地位高的人的个人空间较大。
三、“领域”是住区环境中的主角
● 领域的意义和作用:
● 领域的意义: 领域性是生物在它的实质控制周围,建立边界的一种 习性,领域是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控制的场所或物体。 领域必有其拥有者,小至个人、集体,大到组织、民族和 国家……
● 领域的作用: 最著名的例子是雨中年轻男女在雨伞下的心理感受: 保护的领域——下雨的外部环境,被心理认同为外部世 界,伞内无雨的空
间,被认同为属于2个人自己的“小天 地”。低矮的雨伞使伞内空间与外部世界,产生隔离的感 觉,并起到保护和心灵际慰的作用。 流动的领域——有共同的目的地或共同的目的,使行走 过程具有意义和不至于单调。 柔性的领域——雨伞狭小的空间所促使的身体的触碰与 心灵的碰撞产生奇妙的感受。 领域的作用: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并导致安全感 及(家庭的)归属感,进一步发展为对环境的认同感。
● 领域的类型和领域行为:
● 领域的类型: 首属领域:首属群体(“自己人”)——具有亲密和群体集体认 同的社会群体。(首属群体的大小是相对的,其主要的甄别要素是 “对外”)首属群体拥有或专有的领域就是首属领域,并且对他们 的生活而言是重要的、基本的和必不可少的。如卧室、住宅、办公 室、国家等。 次级领域:次级群体——群体中的人可能是重要的,但他们只涉 及到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忽视的别人”)。最典型的例子是 组团只的邻居。次级领域和首属领域相比心理作用较少,拥有者也 只有较少的控制权,但还是十分重要。 公共领域:对所有人开放,通常来说对人重要性不大. 3种领域中,次级领域最复杂,既有私人的成分,又有公共的性质。是 首属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桥梁。在次级领域中,领域所有人的身 份和地位并不明显,对领域的使用和控制是不完全的和间歇性的, 这也造成次级领域的一个重要特性:存在误解和冲突的危险(如组 团内的停车位)。
● 领域的行为:
个人化和做标记:确立领域的基础是得到别人的承认, 如图书馆座位上的书(占位用的)、栅栏、围墙、房间名 牌、城市公路边界上方的欢迎横幅、国界标志等。 领域标志品:限定领域的实质要素从强到弱:墙体、屏 障(玻璃、竹篱等)、标志物(空间的、字符的)、物品 (本质上是一种阻碍,如广场上的雕塑)。 领域的侵入:对领域的侵犯包括:侵入(企图夺走控制 权)、骚扰(破坏)、污染(留下侮辱性痕迹或弄脏领域 环境)。
百度搜索:99建筑网,查看数百万资料
四、“边界效应”与人际交往 ● 环境布置格局与人际交往: 社会向心环境——鼓励社会交往的环境。(环形病房、矩形桌子 等。) 社会离心环境——不鼓励社会交往的环境。(走道式宿舍、机场休 息厅座椅、图书馆 ) ● 边界效应: 在开放环境中的人倾向于寻找支持物或掩蔽物,它们可以减小 人际距离、提供防护,并使人暴露得更少。人们会喜欢选择在后背 有保护,而前方视觉又具有开阔视野的地方,这是人在开放环境中 的最佳位置状态。比如在餐厅,靠窗、靠墙、可以纵观全局的
位置 往往是客人的首选。在空旷的广场,人们会在水池边、树木、旗杆 或柱子边停留。 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中说:
“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有生气”
。
五、“认知地图”
● 认知地图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地图是人对环境的心理感知的图形模式(清晰的和模糊 的)。认知地图并不一定是人们对整体环境的全部认知,人对环境 的认知是“经济”的和实用主义的,比如一个熟悉校园的大学生, 看到图书馆就左转,因为教学楼在图书馆的左边。 认知地图是人对环境的总体信息的梯级认知结构的图形化,一 方面可以使人感觉到对环境的把握和控制,从而导致安全感和亲切 感,另一方面则涉及到感情、艺术和美学的问题,导致喜爱和自豪 感。 认知地图形成的难易,与环境信息的复杂程度、环境信息的系 统性、环境印象的倾向性等因素有关,影响人对环境的态度。
bbs.99jianzhu.com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