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长阳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谭小东审题人:谭小东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

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

A. 儒学功利化

C. 儒学世俗化B. 儒学思辨化D. 儒学宗教化

2、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

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3、李贽在《焚书·答耿中丞》中载:“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

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材料反映了李贽主张

A.不应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B.合理的社会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C.用“德”“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 D.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4、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

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

本质上指的是

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C.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5、“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

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C.“万物皆生于理”D.“理在气中”

6、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

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下列言论与上述关于“人”的品质的观点相似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D.“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7、在古希腊,泰勒斯推测万物始源于水,因为液体、固体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火非常活跃,能转变成万物。这反映了

A.哲学源于人对大自然的探索B.西方理性精神开始萌发

C.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人的认识D.二者所得结论荒诞不经

8、《传习录》记载:“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材料表述的是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发明本心 D.知行合一

9、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C、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0、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11、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A.人文精神的复兴

C.启蒙思想的兴起 B.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D.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1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C.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13、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

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15、“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而改变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

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境。”材料所阐述历史阶段是

A.战国 B.秦朝 C.唐宋 D.明清

16、有一个物理学实验:“先在木板上刻了光滑的木槽,把木板一端抬高,让小球自上而下

自由滚动,然后改变木板长度和倾角,总共做了一百多次实验,记下每次运动时间和距离的关系。通过实验,他证实了小球运动速度和时间成正比,运动距离和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你认为这个实验最先有可能是下列哪一位物理学家做的?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7、《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

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材料最恰当的解读是

A.手表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8、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

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要有忠君爱民意识D.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1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

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又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此则“乡约”有利于

A.提升乡民文化素质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强化政府对百姓管理

20、近代思想家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1882年出版)中指出“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

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这段话反映出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已经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21、陈独秀认为:“科学者何?吾人对於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

而不矛盾之谓也。”这里的“科学”是指

A.自然科学B.理性精神C.事实规律D.普遍真理

22、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

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A.小篆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23、二十四史中,元代之前每部正史收录的妇女最多不过60人,元代开始数量大幅增加,

《元史》收入了1 87人,《明史》则收入了308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贞、孝、节、烈”的典型。这反映了

A.官方史学受理学影响

C.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B.妇女被套上精神枷锁 D.蒙古政权迅速汉化

2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

此对立的哲学观点是

A.心即理也

C.吾心之能作者为所

B.意之所在便是物 D.尽器则道在其中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个大题,总分52分)

25、中国文化具有多元包容、适应融合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 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8分)

材料二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大事记

(2)以“西学传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视角,对上述表格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9分)

26、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简述三位思想家所处时代、政治观点及产生影响。(9分)

(2)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他们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及形成原因。(10分)

27、材料一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人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 民律第三百七十—条云:“一切子女, 无论其人何等年岁, 须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新论学书》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山,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

“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1793年,罗伯斯庇尔指山:“自由是屈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问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目的。(6分)

(2)依据材料二,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儒家思想的?(6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1)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格言的意图是什么?(3分)

AABBA BBDCB ABBDC ACDCB BCAD

25.(1)概括:外来人口众多(客商及文化使者等);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充满异域风情等

背景:帝国统一疆域辽阔;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放的社会风气等。

(2)围绕“西学传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这一主题进行解读即可。比如西学传播对中国科技、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推动多个层面的近代化进程,推动社会转型,应注意史论结合,比如典型史实: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经济结构变动等。

26.(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弊端丛生。

27.(1)认识: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目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2)认识: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

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对待:过于激进,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一说基本否定)

(3)说明:孔子思想对西方的影响。意图:反对特权,维护人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等级制度)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
  • 下一篇: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