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德育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方法
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通过对景观图,分布图的分析,来认识和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从第一节到第五节分别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和土壤,这五大要素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讲授新课]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板书)
(举例、引导、分析)如我们本地区(山西东南部),由于地处内陆,虽距海洋不太远,但由于地势较高(位于黄土高原上),特别是太行山脉的阻挡,使海洋上的水汽不易达到,所以就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冬、夏温差大,降水较少,所以就形成了地表干燥、黄土广布、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的自然环境。这样的自然环境或陆地环境,它是由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的,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打出图3.53投影胶片)
(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