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难点:《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均造极于唐,成就了诗仙李白的洒脱、豪爽,诗圣杜甫的底蕴凝重及白居易的语浅情深。唐代诗歌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诗歌发展到宋,风格发生了少许变化,少了几许飘逸与洒脱,多了几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王安石,陆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宋代诗人。
(-)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
4.学会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秽(huì)长(zhǎng)黍(shū)轩(xuān)圃(pǔ)
2.掌握作家作品情况
①作者姓名、字、号、朝代
②作品、出处、体裁及意境。完成表格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归园田居》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官场黑暗腐败,充满了虚伪和奸诈,陶渊明与这种现实格格不入,诗人的高洁人格使他宁可归隐田园,辛苦劳作,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请同学们对照课后的注释流通诗句意思。(找一个学生串讲,其他学生补充。注意几个词--荒秽、荷、但)
(3)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融情于景,景中的情便构成了本诗的意境,请学生分析本诗的意境。首先,本诗都描写了哪些景?
(前三句均为写景①南山下的田地,豆苗淹没在杂草之中;②诗人早晨便到田地里锄 草,待到晚上才扛着锄头回来了;③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来的路上,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
(4)从这三个画面来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
陶渊明不是个好农人,尽管整日劳作十分辛苦,但秧苗长得却很不好。
(5)诗人为什么抛弃仕途的生活而来农村吃苦?
由第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了"使愿无违",宁可过贫苦劳累的生活,由此求得心灵的超脱。
(6)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理解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愿"指什么?
心愿、志愿,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