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论》五题 I

 

一、关于文字隶定和词句释读

《孔子诗论》之整理出自权威学者之手,又经集思广益而成,其成就卓著,功德莫大焉。然该组竹简不如前此出土的《老子》、《易经》、《缁衣》那样有传世 文献 可资比勘,加之竹简残损严重,学术界又千呼万唤,容不得整理者十年磨一剑,故有不少地方尚需进一步商榷,本文仅就有争议者、需补证者、笔者有异议者和未释出者谈点个人看法。

首简三“亡”字后面的字,作左右结构,左边为“阝”,右边上为“文”,下为“心”,马承源先生隶定为“离”,ii这批竹简的最初整理者李零先生起初亦释为“离”,后来,李先生在北大考古中心网站上发表的《参加“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几点感想》(网页更新日期为2000年11月30日)一文中认为“饶宗颐先生读为‘吝’是对的。‘邻’和‘离’读音相差太远,读为‘离’是不太合适的。”在其近作《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一)——〈子羔〉篇“孔子诗论”部分》iii一文中,李先生重申了这个观点,并认为简文“意在强调《诗》的宣泄作用”。

在《郭店楚墓竹简》iv中,“吝”字见于《老子》甲第九简“畏四邻”、《穷达以时》十二简“莫之智而不吝”,《尊德义》十五简“民少以吝”及三十四简“正则民不吝”、《性自命出》第四十八简二见,《六德》第三简“归四邻”,其左边皆无“阝”旁,其右边皆无“心”底;唯《性自命出》第五十九简“凡悦人勿吝也”之“吝”有“心”字底,然而左边仍没有“阝”旁。以“阝”与“心”合作部首者,以释作“隐”字为当,此字以“文”得声,“隐”在上古韵部中即属“文”部。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已释出部分有七个“隐”字,其中《鲁桓公少章》有四个“隐”字尚清晰可辨,前二“隐”皆作“心”字底,第二、三、四个“隐”字之右边皆有与“文”极相似的符号。v本组简文第二十简有形体相似的字,左边有“阝”,右边无“心”字作底,马先生(以下简称“马校”)隶定为“其邻志必有以俞也”,其中与“俞(喻)”相对为言,隶定为“邻”或“吝”皆不可解,读如“隐”则与“喻”之显白义正相反对,第八简有“言不中志者也”之语,可与本简之“隐志”互释。有无“心”字底,大概全视书写者的意愿,如郭店简《语丛二》“望生于敬,耻生于望”二句,同一简上前一个“望”无“心”字底,后一个却有了“心”字底;又如“情”字,郭店简中多数没有“忄”或“心”作偏旁,偶尔也有。与“隐志”相反的命题尚有“足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引述古《志》之语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诗无隐志”“隐志必有以喻”可以看成是孔子对古《志》之语的继承与发扬。

何谓“隐情”?《礼记·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vi中正有“隐情”一词,唯词义与此小异。此间孔子“乐亡隐情”之意可以《乐记》中师乙谓“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vii一语解之,歌需“直己而陈德”,需长言之、嗟叹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歌一体并且“感于物而动”的乐 自然 不能隐情使之不彰。《乐记》云:“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viii引文中“足乐”、“足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皆足以提示乐何以不能“隐情”之原因。 何谓“隐言”?《论语·季氏》:“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ix《荀子·劝学》也有类似之文:“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x荀子(约前313--前238)未明言引自孔子之语,但鲁《论》“躁”正作“傲”,可知其源自孔子也,荀子“不隐”之说更与孔子“亡隐”之说后先相应,所不同者,文献上之“不隐”乃就“言”而论,竹书中之“亡隐”则就著之竹帛之“文”立论,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又,上引古《志》语“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中,“文”与“言”并列为言,则“文”亦当作名词,如此,“文以足言”与“文无隐言”正好构成一对正反命题,二者相反复相成。xi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总结
  • 下一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8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