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知识点】
1.根据科学家推算,地球约在46亿年前形成,原始大气的组成是怎样的?与现在大气的主要不同是什么?
原始大气的成分包括水蒸气、氢气、甲烷、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但没有现在大气中的氧气。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3.(考点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哪四个阶段?第①阶段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1)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独立的体系→原始生命 (2)第①阶段需要的条件是:高温、紫外线、闪电。
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最复杂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哪个阶段?该阶段的标志特征有哪些? 是第④阶段,即从独立的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其标志是实现了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5.构建原始生命的原材料是什么?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在哪里?
原始大气是构建生命的原材料,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6. (考点2)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原始大气成分,在一个密闭装置(也称反应瓶)内,通入氢、氨、甲烷等气体,同时通过加热底部烧瓶内的水产生的水蒸气推动气体在装置中循环流动,在反应瓶中安装电极,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包括多种氨基酸在内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实验中密闭装置内循环流动的气体、火花放电、加热的烧瓶内的水以及冷凝过程分别模拟什么?烧瓶中被加热的水的作用是什么?
(1)米勒实验中密闭装置内循环流动的气体模拟原始大气,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加热的烧瓶内的水模拟原始海洋,冷凝过程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降雨。 (2)加热成的水蒸气推动气体在装置中循环流动。
7.(考点3)米勒的模拟实验结果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米勒的模拟实验结果支持生命起源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物(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8. 1965年和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等简单的有机物分别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和核酸,有利地支持了生命化学进化过程中的哪一个阶段?
支持第二阶段,即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可能性。
9生命起源的宇宙发生说的核心是什么?
原始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降落到地球表面的陨石中含有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
【巩固提高】
1、有道理。目前所知的能独立生活的生物中,细菌是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成以后,形态结构不可能很复杂。所以说,原始的生命形式可能就像现在的细菌。 2、(1)都有冰和液态水,说明火星也可能存在原始生命。(2)略。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证据
【知识点】
1.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有哪些?
化石证据、解剖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
2.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者生活遗迹。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 3.通过研究不同地层中的马化石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各个时期的马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环境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时期的马的形态结构都与它们当时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相适宜。
4.马的系列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现代马是由体形较小的始祖马经过及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5. (考点 1)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律?为什么化石能证明生物是不断进化来的?
(1)越古老的地层中发掘出的生物化石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2)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的原因就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是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
6.什么叫做同源器官?
(1)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例如:鲸的鳍、鸟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人的上肢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但在解剖结构上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并且从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发育上可以发现它们的来源相同,这样的器官就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属于解剖学方面的证据。
(2)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7.什么是分子生物学证据?
(1)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的顺序。据研究: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2)细胞色素C是生物细胞中一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蛋白质,进化速度比较缓慢。氨基酸顺序稳定,通过比较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异,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异越小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越远。据测定,人和黑猩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小,由此说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巩固提高】
1这些化石按地质年代由远及近的顺序排列是C、A、B。因为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发掘出的生物化石
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发掘出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2、说明象鼩鼱(qújīng)与大象的亲缘关系比啮(niè)齿类动物近。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知识点】
1.(考点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什么叫“生物进化树”?它能反应所有生物的进化历程吗? 能反映生物进化历程的示意图称为生物进化树,根据生物进化树可以大致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但是并不能反应所有生物的进化历程。
5.植物的进化历程是怎样的?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能够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如图所示:
6.动物的进化历程是怎样的?
无脊推动物的进化顺序是: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原始的无脊推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后来出现了古代的脊椎动物——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爬行类,某些爬行动物又进化成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如图所示:
7.研究生物起源与进化最重要的方法是比较法,什么是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事物各个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层中的不
同类型的化石,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通过比较组成不同生物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的差异,以及通过比较各类植物和动物的结构特征,都可以间接地概括出生物进化的趋势。
【巩固提高】 1、(1)中华龙鸟身上披有长而密的“羽毛”,羽毛成片状,这些特征像鸟类;中华龙鸟的头较大,有牙齿,后肢长而粗壮,前肢短,爪钩锐利,尾椎数目多,尾相当长,这些特征像爬行类中的恐龙。(2)中华龙鸟既有鸟类的特征,又有爬行类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原始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2、通过分析DNA及其他证据,发现大熊猫和棕熊的亲缘关系更接近,小熊猫和浣熊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都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而来的。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知识点】
1..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
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长颈鹿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
长颈鹿本来就有颈长颈短的变异,而且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性状。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得到食物生存下来,并大量繁衍后代;颈短的长颈鹿因吃不到高处的树叶而使存活的机会大大减小,留下的后代也更少,环境的不断选择使颈长的长颈鹿被保留下来,逐渐形成了现代的长颈鹿。上述长颈鹿中的短颈个体属于不利变异,因为它们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最终被淘汰。在长颈鹿进化过程中环境起了选择作用。
3.什么叫自然选择?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4. (考点1)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过度繁殖倾向导致了生物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不利变异(不能适应环境的、对生物自身生存不利的变异)的个体被淘汰,有利变异(能适应环境的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的变异)的个体不但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而且能通过生殖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
5.(考点2)自然选择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别是什么?
没有变异,生物就不可能不断进化,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前提,是内在因素,环境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外在因素。
6.(考点3)自然选择是通过什么实现的?结果是什么?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其结果是适者生存。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7.什么是人工选择?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家禽、家畜、农作物都是对野生动物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8.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异同点?
(1)共同点:二者都是对变异的选择,既保留和积累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都可创造出生物新类型。
(2)不同点:?人工选择是在人的干预条件下发生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选择的时间短、见效快;自然选择一般是长期、缓慢地发生或者是骤然发生。?人工选择保存的变异一般是人所能观察到的变异,自然选择保留的有利变异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因而更深刻。 【巩固提高】
1、不会。按照自然选择学说,当家蝇数量因过度繁殖而增加时,势必导致食物和生存空间的不足,这样生存斗争会加
剧,最后导致大量家蝇死亡,只有适应能力强的一小部分个体存活下来。
2.(1)工业污染区由于环境被污染,桦尺蛾栖息的树干变黑,浅色桦尺蛾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吃掉,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天敌发现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因此,一段时间后,浅色桦尺蛾变少,深色桦尺蛾变多。(2)浅色桦尺蛾的数量会逐渐增加,深色桦尺蛾的数量会逐渐减少。
3.★★(1)甲虫群体中少量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2)存活下来的少量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不断繁殖,并将抗药性的变异遗传给后代,从而使抗药性个体数量增加,曲线回升。(3)杀虫剂对甲虫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知识点】
1.什么叫做类人猿?
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都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统称为类人猿。
2.什么样的古猿被称为森林古猿?
在距今1200的万年以前,古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里,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这样的古猿称为森林古猿。
3,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有哪些? 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利用比较解剖学等方法首次提出“人猿同祖”的理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1871年达尔文在他的论著中也明确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通过比较人和古猿化石的相似之处,以及血型的相似性和DNA分子的差异等都说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人类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这就是森林古猿。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最直接证据是化石。 4.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地面复杂环境,经常只用后肢行走,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天然工具来增强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的能力,久而久之,四肢行走的古猿演变成了两足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 5.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什么?
人类学家将能否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6.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有哪些方面?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运动方式、制造工具能力、脑发育程度方面的区别。人与猿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制造工具。
7.直立行走有什么意义?
①使视野扩大,②前后肢有明确的分工
③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④促进人类不断的进化。
8.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改变?
改变:重心下移 、下肢骨增长、骨盆 变短增宽 、脊柱从 弓形 变为 S型 。
【巩固提高】
1、这是一种返祖现象。毛人或者长有尾巴的小孩是人类祖先某些特征的再现,这说明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返祖现象也是人类起源于古猿的一种证据。
2、不正确。因为现代类人猿经过进化,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等方面已经完全不同于几百万年前的古猿;另外,现在的自然环境与几百万年以前已经不同,所以现代类人猿是不可能变成人的。。
第二节 人类的进化
【知识点】
1.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现的?
1929年12月2日,我国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膏化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人类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1)通过距今约340万年的“露西”少女的化石研究发现,“露西”的骨盆、下肢骨与现代人相似,由此可以推断以“露西”少女为代表的早期古人类.已经能直立行走;在发现距今200万年的能人化石的地层中同时发现了简单的石器和使用过的兽骨,说明这时候的人类已经能够使用并制造工具;北京猿人生活在50万年前,在它们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灰烬的遗迹,说明北京猿人已经学会了用火。
3、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 、、和四个阶段。 4、(考点1)★
(1)南方古猿脑容量450-530毫升,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是已发现的最早阶 段的原始人类;。如露西少女。
(2)能人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
(3)直立人脑容量达1000毫升以上,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直立人 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如北京猿人和元谋人。
(4)智人脑容量平均为1380毫升,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学会了人工取火。 5、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
6..制造工具的意义: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提高了,促进了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促使人类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使得他们相互之间更好的交流与合作。
7、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般的分类方法,现代人可分为四个种族:蒙古利亚人 、 高加索人 、尼格罗人 和 澳大利亚人。 8、人类的不同种族在上的差异,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经过作用逐渐形成的.。
【巩固提高】
1.(1)元谋人属于人类进化的直立人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类能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个关键阶段。(2)火的使用使原始人类开始享用熟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同时可用来取暖、御敌、狩猎、照明以及刀耕火种,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类体质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由动物界跨人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2.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人类将继续进化,但具体进化到什么模样,将会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知识点】
春兰秋菊,冬梅夏荷;白天常见到蝴蝶,夜晚又发现盘旋在灯光下的飞蛾。这些现象说明环境因素的影响。
1. (考点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有哪些?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哪些?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3.(考点2)在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实验中: (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哪几步?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与交流六步。
(2)该实验中,应给黄粉幼虫提供哪两种环境?其他条件应如何设置?
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使实验的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以外,湿度、温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3)实验中,应将黄粉幼虫放置在哪个位置?
在两种实验环境中央分别放置10条大小和活动状态基本相同的黄粉虫幼虫。
4.什么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考点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1)同种生物之间主要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2)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巩固提高】
1.(1)“南山”影响“豆”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
(2)杂草和豆苗同为绿色植物,二者在空间、光、水分、空气、土壤养分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当杂草生长旺盛时,会严重影响豆苗的生长,导致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2.不利影响有温度低、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二氧化碳浓度低等。
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针对温度低的情况,可多层覆盖,内套小拱棚或覆盖地膜,以减少热量的散失,晚上可以用草苫覆盖大棚,或用点火加温形式为大棚升温。(2)针对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的情况,可选择透光效果好的塑料薄膜,也可利用灯光来延长光照时间。(3)针对二氧化碳浓度低的情况,可以给大棚通风,增施农家肥、二氧化碳气肥等。 3.(1)20℃时葡萄糖的合成量约为10毫克/时。葡萄糖在约30℃时合成量最高。(2)滨黎在0℃-3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逐渐增强;约30℃时,光合作用最强;然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知识点】
1.(考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有的是形态结构上的适应,如生长在荒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有的是生理特征上的适应,如生活在缺水的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达到46℃时才会出汗。有的是生活习性的适应,如昼伏夜出、洄游、迁徒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形形色色的、多种多样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是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选择逐渐形成的三种典型的适应现象。如:冬雪天雷鸟换上雪白的羽毛(保护色);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
横纹(警戒色);蝴蝶翅上长有形状与颜色似猫头鹰眼睛的大斑点(拟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而不是绝对适应)的。
总之,适应是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考点2)你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吗?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且能改变环如蚯蚓的疏松土壤、植物的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量、人们的乱砍滥伐,过渡放牧的不良后果等。
3.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分别是怎样的? (1)实验目的:观察蚯蚓对环境的作用。 (2)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土壤分层现象不明显,且变得疏松(原因:蚯蚓在土壤中寻找潮湿的环境和食物,需要不断活动,遇到干燥的细沙后便会改变位置,这样在不断活动中改变了土壤与沙的分界层次)。 (3)实验结论:蚯蚓能疏松并改良土壤。
【巩固提高】
1.体型大但外露器官小,体表面积相对较小,通过体表散失的热量较少,能确保体温的恒定,以适应北极严寒地区的生活环境。 2.略。
3.(1)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并受环境限制。
(2)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能改变环境的状况,影响环境的发展变化。
(3)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改变环境。因此,我们要珍爱生物,保护环境。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知识点】
1.(考点: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考点: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怎样的?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2)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3)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4.什么是生产者?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部分。
5.什么是消费者?
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消费者(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6.什么是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指纽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森林中的树桩、枯枝落叶是被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分
解的。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7.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巩固提高】
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绿色植物是主要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二者是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环境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2.(1)错误。因为一个池塘里所有的水草和鱼只是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加上分解者和水等非生物成分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对。(3)对。因为这个阴湿山洼中,既包括各种生物成分,又具备非生物成分,它们能够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3. A—D4个生态瓶中小鱼的存活时间由长到短依次是C, B,A, D。A中没有水藻和河泥,小鱼仅依靠清水中的氧气存活,存活时间短。B中只有水藻没有河泥,缺少分解者,水藻能短期内为小鱼提供氧气,小鱼的存活时间较长。C中有水藻和河泥,水藻进行光合作用,河泥中有较多的分解者,构成的生态球比其他3个稳定,小鱼的存活时间最长。D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中的短,原因是水藻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在此密闭的容器中,水藻和小鱼都消耗氧气,氧气耗尽得最早,所以小鱼的存活时间最短。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知识点】
1.什么是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草 → 蚱蜢 → 青蛙 → 蛇 2.(考点1)书写食物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①通常所说的食物链是捕食链,捕食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生物成分。如:草→兔→狐,就是一个食物链,而“草→兔→狐→细菌”“阳光→草→兔→狐”就不是食物链。
②在一条食物链中,连接生物之间的箭头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是正确的写法,而“草←兔←狐”是错误的。
3.在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类生物?
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此消费者的数量越少。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
4.(考点2)什么叫做生物富集现象?
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铜等重金属和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消费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越高。 5.什么叫做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食物网。
6.(考点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什么?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巩固提高】
1.(1)B→D→C→A和→C → A。(2)分解者。(3)小鱼。汞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2.(1)
(2)鹰在食物网中占有第三和第四营养级。(3)若食虫鸟灭绝,在短期内数量增加的生 物是昆虫,数量减少的生物是禾谷类和鹰,其他生物也会出现相应变化。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知识点】
1. (考点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什么叫做营养级?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
3.(考点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源头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沿着食物链输入、传递和散失的? 能量流动的源头是太阳能。生产者作为第一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三方面的去向:①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获取,②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③一部分在被分解者分解时消耗和散失。 4.(考点3)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考点4)为什么食物链中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
通常在一个生态系统内,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一部分(10%-20%〕被下一营养级获取,因此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大多数的食物链只有3-4个营养级。
6.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什么?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人们对作物秸秆的利用,如果当燃料烧掉,则一方面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如果用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再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7.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主要有哪些? 有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9.(考点5)碳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①过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其中的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存在)通过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取食植物进入动物体内,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使一部分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空气,动植物的遗体或遗物中的碳元素通过分解者回归空气。 ②示意图:
10. (考点6)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
与能量流动不同的是,物质循环是循环流动、周而复始、具有全球性。
【巩固提高】
1.(1)由下而上分别为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2)由下而上分别为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
(3)箭头代表各营养级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物质和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渐被消耗,方框的大小表示每个营养级所含的物质和能量是不同的。
2.(1)在这块草地上,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2)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沿食物链各个环节逐级递减。
(3)不违背能量流动规律。因为树木数量虽少,但个体大,体内含有的能量多。
3. DDT已加人全球性的物质循环。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人生态系统后,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类型
【知识点】
1.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①森林生态系统:
特点: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最丰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不容易被破坏。
作用: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②草原生态系统
特点:分布在较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动植物种类较森林生态系统少,缺乏高大植 物。
作用:草原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还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③荒漠生态系统
特点:分布在干旱地区,荒漠中的许多动物有昼伏夜出的习性。 ④海洋生态系统
特点: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数是微小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
作用:海洋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等方面骑着重要作用。 ⑤淡水生态系统
特点: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 ⑥湿地生态系统
特点: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
作用: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人工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①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该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农作物,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其内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其结构简单,人的作用一旦消失,生态系统很快便会退化.
②城市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是信.息的集散地.。
3.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
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各个方面。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空气、水作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都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从地域关系来 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黄河、长江为江河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沿途滋润着农田生态系统,还形成
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流入海洋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植物可传播种子,鱼类洄游、鸟类迁徒等。由此不难看出,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巩固提高】
1.(1)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2)该农业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通过物质的多次循环使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达到了生产、生活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该生态系统还具有无污染、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 2.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 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知识点】
1.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是怎样的? 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是自我调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2.(考点1)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特点有什么关系?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这样的生态系统就越不容易被破坏。反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这样的生态系统就越容易被破坏。例如,极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很小,.因为那里的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和苔鲜;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很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3.什么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4.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者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台风、流行病等自然灾害。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例如,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
5.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应该怎样做?
人们的生产活动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的原理,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某地区由于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来喂养肉鸡,使得该地区的青蛙几乎濒于绝灭、结果黏虫
摆脱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 【巩固提高】
1、
(1)
(2)过度捕捞、食物缺乏、环境恶化、天敌增加等。其中,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度捕捞,金枪鱼数量减少。(3)1990年以后金枪鱼数量上升,可能的原因是环境条件适宜,或者人们控制了捕捞量等。保护措施有控制捕捞量,确定休渔期和禁渔期,明确规定渔具网眼的大小等。
2.第二种方案合理。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大量繁殖。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这个角度看,第二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从生物学角度看,这里有一条食物链庄稼→鼠→蛇,鼠的数量增加导致庄稼受到破坏而减产,蛇的引入,抑制了鼠害的发生,保护了庄稼,所以庄稼能够获得丰收。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
【知识点】
1.(考点1)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其内涵是什么?
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遗传的多样性(即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为什么说我国是生物种类丰富的国家之—?
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总和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有“裸子植物之乡”的美誉。另外我国还有许多珍稀、孑遗(如银杏)、特有的生物种类。
3.为什么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所以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即遗传的多样性。杂交大豆和杂交水稻都是利用基因的多样性进行遗传育种的典型实例。
4.生物多样性三个内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关键;遗传(基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它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实质,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拙。而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每一个物种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物种类的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到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物种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的丧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就是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 (考点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直接使用价值:生物能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药物、燃料、建材以及工业原料。及旅游观光、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仿生等均体现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在自然界中维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潜在使用价值:许多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尚未被人们发现利用但潜在使用价值很大。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和美国的优质大豆新品种的培育等都是野生水稻和野生大豆潜在使用价值的体现。
【巩固提高】
1.(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 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2 ) "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标志是由鱼、浪花、一棵树、一只鹤及一个大人牵着小孩而镂空出一个“2010" 的字样。结合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图案即可。 2.许多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会将许多生物的潜在使用价值转化为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这些野生生物。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知识点】
1.(考点1)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有哪些?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或栖息地的丧失),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2)掠夺式开发和利用资源(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入侵。
2. (考点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有哪些?
(1)就地保护:是指在野生动植物原来的栖息地对野生生物实施有效保护的策略。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天然储存库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的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有两种,一种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珍稀动植物而建立的珍稀动植物类型保护区,还有一种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而建立的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就是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我国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保护生物多样的相关法律。
【巩固提高】
1.(1)中国犀牛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乱捕滥杀和犀牛栖息环境的破坏。 (2)一种生物的灭绝必然会影响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 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 样性的丧失。
2.(1)外来物种入侵脱离了原有食物链中天敌的制约,会无限制地增长,形成单种优势,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第一,要谨慎引种;第二,要查清我国现有的外来有害物种的种类及危害状况;第三,要加强对已知的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及综合治理工作。
第一节 发酵技术
【知识点】
I.什么是发酵技术?发酵的含义是什么? 指运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食品原料进行加工并制作出新型食品的方法。发酵过程实际上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过程。
含义:生物学上,人们习惯把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工业生产上,则笼统地把一切依靠微生物生命活动而实现的产品生产称为发酵。
2.(考点:1)什么叫乳酸发酵?
乳酸发酵是利用乳酸菌(一种细菌)对某些原料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一种技术。
3.(考点:2)乳酸菌发酵的条件主要有哪两个?
乳酸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利用葡萄糖生成乳酸,从而使牛奶呈现酸味。
4.乳酸菌具有哪些功能?
乳酸菌是世界公认的安全可直接食用的菌株,可以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并能够赋予食品独特的风味和质地,延长食品的贮藏时间。
5.乳酸发酵技术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乳酸菌作为发酵剂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发酵、肉制品腌制及青贮饲料等方面。
乳酸菌可以应用于制作泡菜、酸黄瓜、奶酪等食品,酸奶也是利用乳酸发酵技术制作的。
6. (考点3)什么叫做酒精发酵?
酵母菌(一种单细胞真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释放少量能量,这个过程叫做酵母菌发酵,也叫酒精发酵。
7.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时,酵母菌发酵过程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有氧条件时,酵母菌可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在无氧条件时,酵母菌不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这时产物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少量能量。 如图所示
:
8.(考点4)白酒的酿造过程主要包括哪四个阶段?什么是酒曲? 制曲、糖化、发酵、蒸馏四个阶段.
酒曲中生长有丰富的微生物,其中最主要的是霉菌,如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等。微生物分泌的酶可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葡萄糖、氨基酸。同时酒曲本身含有淀粉、蛋白质等,也是酿酒的原料之一。
9.(考点5)白酒的酿造过程中需要几类微生物参与?其作用分别是怎样的? 利用酵母菌和霉菌两类微生物,其中酵母菌的作用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霉菌的作用是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即糖化。
10.发酵技术的应用有哪些实例?
(1)细菌与食品制作:如利用乳酸菌制泡菜、酸奶和奶酪等,利用醋酸杆菌制醋。 (2)真菌与食品制作:如利用酵母菌蒸馒头,制面包。用霉菌、酵母菌等酿酒。 (3)利用发酵技术生产抗生素(如青霉素的生产)、氨基酸等。 【巩固提高】
1.(1)在低温和高温下,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都很少;在35℃左右,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的能力最强。
(2)酵母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0℃-45℃,利用温水和面,可以使酵 母菌保持较强的活性,提高其产生二氧化碳的能力。
(3)在2℃-5℃的环境中,酵母菌也可以发酵,但速率很慢。低温下,酵母菌没有死亡,只是酶的活性较低,所以能进行缓慢的发酵。
2.由于国王下令杀死了所有的微生物,这个国家将会面临发酵食品、药物等严重缺乏的现象。因为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很多发酵食品(如酱油、酒、酸奶)、工业品(如皮革、纺织、石化)、药品(如抗生素、疫苗、维生素、生态农药)是依赖于微生物制造的;微生物在矿产探测与开采、废物处理(如水净化、沼气发酵)等各个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食品保存
【知识点】
1.实验探究: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
实验中,甲乙丙三只三角烧瓶内的豆浆是否变质?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甲:豆浆更容易变质;因甲瓶中的豆装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接触,瓶中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豆装腐败变质;
乙:不容易变质;因乙瓶中的豆浆加入了10%的苯甲酸钠溶液,抑制微生物繁殖;
丙:不容易变质;因丙瓶豆浆用脱脂棉塞紧瓶口煮沸后,没有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接触。
2.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止食品腐败? 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它们利用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大量繁殖,致使食品腐败。
为防止食品的腐败,必须尽可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而控制环境温度,降低食品自身的含水量,都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适当控制氧气的浓度可以降低果蔬的生命活动,达到延长贮藏时间的目的。
3.食品保存的原理是什么?
食品保存的原理是针对引起腐败变质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方法,防止微生物污染、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从而延长食品的保持期。 4.保存食品的方法有哪些?
( 1)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主要有: 干制、盐腌、糖渍、烟熏、酒泡等;
(2)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
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5.食品保存的方法及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1)低温: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20-40℃,在10℃以下,细菌和真菌繁殖速度大大减弱。一般在0-7℃为食品冷藏温度。
(2)高温灭菌:高温可以杀死细菌和真菌、破坏其中的酶,可较长时间保存食品。 (3)干燥保存:降低水分含量,抑制细菌繁殖。 (4)缺氧保存:抑制好氧细菌的呼吸。如真空包装。 (5)化学保存: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6)食盐腌制:使细菌脱水而死。
(7)气调包装:将包装袋内和食n史的氧气置换掉,使微生物失去生存所需要的氧气。
(8)酶法:原理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防止或消除外界因素对食品的不良影响,从而保持食品原有的优良品性。例如将溶菌酶喷洒到水产品上进行保鲜。
【巩固提高】 1. (1)①盐渍法。主要是利用食盐脱去食品中的水分,形成高浓度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②真空包装法。高温杀灭微生物,抽出空气后密封,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同时缺少微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气。③加热处理法。加热灭菌并隔绝外界空气。④气调包装法。把包装袋内和食品中的氧气置换掉,使微生物失去生存所需要的氧气。⑤添加防腐剂。利用防腐剂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
(2)保存不当的食品,可能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或本身产生毒索,食用后可能会引起中毒,影响身体健康。
2.(1)真空包装的食品的真空度不会很高,里面会残留一些氧气,这样就会有微生物存活,而且还会有好多厌氧菌,这两类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食品变质,并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碳之类的气体。
(2)将食品用保鲜膜密封包裹好,放在冰箱中冷藏,一是水分不会流失,保鲜时间长;二是相互之间不会串味;三是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四是冰箱的温度较低,既可以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又可以抑制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五是有些保鲜膜本身就有杀菌或抑菌作用。
(3)用凉水冲面条时,水中的微生物会留在过水面中,然后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过水面腐败。
第一节 基因工程
【知识点】
1.培育转基因生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培育转基因生物的理论基础是:基因蕴含的遗传信息(即遗传密码)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是可以通用的。
2.下图为利用“工程菌”生产生长激素的过程示意图,请你描述图中序号所表示的 过程分别是怎样的
?
①表示切开大肠肝菌的环状DNA;
②表示将生长激素基因连接到大肠杆菌的环状DNA上; ③表示将新的环状DNA转入大肠杆菌体内; ④表示挑选出可以生产生长激素的大肠杆菌.
3.(考点1)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在细菌细胞内得到了成功表达,说明了哪些问题? 人和细菌的遗传密码是通用的;基因控制生物形状的表达。 4.利用“工程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的好处有哪些?
细菌繁殖快,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生长激素,成本低,产量高。
5.什么叫做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将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巧妙的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改造其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6.(考点2)什么叫转基因生物?
含有非自身基因(外源基因)的生物被称为转基因生物。
7.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环保方面有哪些应用?
(1)定向改良作物和家畜品种,提高作物的杭病虫害的能力。例如,抗虫棉等; (2)可以用于改变作物的营养成分,例如将豆科植物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马铃薯细胞中,培育出富含蛋白质的马铃薯等。
(3)可以生产某些药物。例如,将人干扰素基因整合到大肠杆菌的 DNA中,成功地得到了能产生人干扰素的“工程菌”。
(4)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净化方面有重要作用,例如用DNA探针来检测饮水中病毒含量,然后用基因工程制造出能同时分解多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 8.怎样看待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转基因生物可能存在目前未知的安全隐患,例 如,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影响健康,基因重组可能产生灾难性新病毒,转基因生物进入环境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生态平衡);鉴于以上原因,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控制基因工程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1)有人认为安全,因为:①转入的基因都是功能已知的基因;②转基因食品被食用多年,尚未发现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例.
(2)有人认为不安全,因为:①将不同生物之间的基因进行重组,会不会产生新的变异,导致人体患病?②现已发现某些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能够使某些人产生过敏反应;③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因为时间较短。
【巩固提高】
1.获取人凝血因子基因后,将人凝血因子基因连接到环状DNA分子上,然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将新的环状DNA分子转人羊受精卵。待受精卵发育成早期胚胎后,植入代孕母羊的子宫内进行胚胎发育。最后,代孕母羊分娩产出转基因羊。从成年的转基因羊的乳汁中可以检测到人凝血因子,说明转基因羊培育成功。 2. (1)含有非自身基因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
(2)不同种类生物的DNA组成方式是相同的,并且基因所蕴含的遗传信息在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是相通的。
(3)符合相关标准、经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食品至今还未发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是,转基因食品也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在销售转基因农产品或者由转基因作物作为原料制作的食品时,应该进行明确标识,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二节 克隆技术
【知识点】
1.什么是克隆技术?
克隆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含义是体细胞的无性繁殖。
2. (考点1)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打破了高等动物无法进行无性繁殖这一传统观念。下图是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与图中A, B, C三只羊都有关,请问A, B, C三只母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A羊提供了去核的卵细胞,B羊只提供细胞核,C羊是将融合细胞分裂形成的胚胎植入体内子宫的代孕母羊。
(2)多利长得像哪只母羊?为什么?
多利几乎跟提供细胞核的母羊B一模一样,这是因为它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母羊B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
(3) A羊提供了去核的卵细胞,科学家利用卵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卵细胞大,便于操作;卵细胞内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表达。
3.克隆技术的应用有哪些?
①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快速地培育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和家畜品种。
②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将转基因动物大量繁殖,解决了转基因动物不能通过有性生殖将这种特性传给后代的问题。
③为拯救濒危动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许将来会出现许多克隆大熊猫、克隆金丝猴等走进濒危物种的大家庭.
④克隆人类胚胎可以为白血病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为器官移植病人提供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器官材料。
4.为什么很多国家反对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
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必将带来利弊得失、传统观念、伦理道德等诸方面的审视和思考,许多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克隆人!
【巩固提高】
1.(1)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多莉”不属于有性生殖。
(2)会。克隆人面临的伦理问题包括:与亲友之间的角色认定问题,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生理缺陷问题,代孕母亲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等。试管婴儿面临的伦理问题包括:选择胎儿性别,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供精(或供卵)者与婴儿的法律关系以及代孕者的道德问题等。
2.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