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颇为踌躇了一番,因为我所感知的长城与平日里大家心目中的长城有些不同。
前几天看了余秋雨老先生的一篇文章《都江堰》,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长城,我觉得说得颇有一些道理,就想顺着老先生“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话题继续说下去。
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山顶上第一次认识了长城,看着虽经沧桑但依然挺拔于高山深谷之中的那些蜿蜒土墙时,并没感觉到过它与自然之中的那些沟壑有什么不同。老人们告诉我这是为了战争为了抵御外敌所建,因为年龄比较小,也不太理解这低矮的土墙连我这样的小孩子都可以随意翻越,怎么就能够抵挡得住那些凶猛而又勇武的敌人呢?后来才知那些我所看到的断壁残垣已是不知被多少代人破坏之后的也已经没有了军事功用的长城了。
我没有到过北京,也没到过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没有见过如山海关的伟岸和嘉峪关的雄浑那些巍然耸立于千山万仞之中关隘,我所经过的陕北、宁夏、内蒙这些地方的长城大多残破不堪,既看不到它的军事功能也看不出它有什么审美功能。所以印象之中这条被我们国人自诩为中国脊梁的长城,在我眼界所及只不过是一条苍凉而又破落的小土埂而已。
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就陆续修建长城,以后不断地完善和增补,楚、齐、赵、燕、秦、魏、韩、郑、中山等诸侯国先后竟相筑长城御敌,开创了长城发展的繁荣时期。历史上先后有秦、汉、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唐、辽、宋、金、元、明、清等朝代规模不等地修筑过长城,其中尤以秦、汉、金、明四代规模最大,筑造了历史上四条万里长城。那时由于战乱频繁,那些处于北方和南方的国家为了避免四面受敌,就在自认为需要采取守势的一侧修建了长城,这些国家的为政者认为只要有了这个防御工事,他们也许觉得这样可以至少在心理上取得了一些安全的心理暗示,其实他们不懂自古有矛就有盾的事实,再坚固的盾也可以被矛刺破,世界历史中固若金汤如马其诺防线的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堡垒不也最后抵挡不住希特勒的滚滚铁流吗?所以,无论是北方的燕国、赵国还是南方的楚国都没有能藉长城而自安,最终还不是烟消云散莽然作古了吗?
那些蜿蜒腾跃,如巨龙飞舞,越高山,过草原,穿大漠,跨河谷,入大海,绵亘十万里,上下两千年,工程浩繁,形式多样,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之国魂的长城其实给国人留下的更多的是痛苦的回忆。且不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凄惨与悲凉,也不说万喜良之类的艰辛与劳苦,历经战乱饱经沧桑的巍巍长城见证过多少悲欢离合和多少血肉横飞的惨烈,自从有了长城之时,中华民族在长城脚下多是战火汹汹兵连祸结,偶有夕阳余辉映照下驼铃阵阵踏沙而来的悠然,只能当作是血雨腥风之后的儒雅点缀罢了,并不能改变国人千年以来不断搏杀内斗的离乱。
长城是冷峻的,一是种僵硬的文明,今天的长城已消逝了它的社会功用,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国土的割裂和民族的纷争因果。记得某年有韩国学者说长城以北自古以来应该属于大韩民国,当时这种言论一起,国人愤然之色不绝于耳,当然这些国人的作色是可以理解的,谁也接受不了自卧室里的东西一下子竟然成了别人的现状,只是细品起来又好像真有些道理。长城的修建本来是自我保护的目的,既然如此,谁也不会把这种保护的纵深修到自家的院内而只会修在尽可能远的外延,倘若以此为据,那么我们历代所修的长城可不都就成了我们的最边界了吗?那么长城以外的那大片国土和子民呢?当然就不属于皇家应该眷顾的对象了。那么人家韩国学者把长城以外的无主之地据为己有似乎也不无道理。当然我们不可能把长城之外的土地人民送给任何国家,毕竟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寸土必争的优良传统,怎么可以把土地轻易拱手呢?可长城的存在就显得有些尴尬了,这不是一种自我离散吗?本来是一家人现在经这一分无论如何在心理上总觉得有了“同床异梦”的感觉了。也难怪那些长城之外的外族要不断地跨越长城向中原文明发动冲击,这应该是一种渴望得到正统认可的天性使然吧,如果不是,我们现在也权可这样认为了,因为过去我们所视为外族的那些民族今天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