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
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
【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二、探究新知
1.摩擦起电 【问题过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实验】
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
【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2.什么是摩擦起电?
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回答预设:
(1)梳子带电。
(2)摩擦起电。
自主选择器材,动手探究。
动手操作预设:
用梳子,塑料尺或气球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之后将物体靠近碎纸屑或轻小颗粒泡沫屑,看是否能将其吸起。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表见解。
回答预设:
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某些衣服吸附灰尘、摩擦过的塑料袋吸附在墙壁上、晚上脱衣服出现电火花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验体验,认识摩擦起电,感受电的神奇。)
2.电荷间的作用
【情景过渡】
课件展示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现象说明了什么?
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吸引纸屑。
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吸引水流。
【提出问题】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现象如何?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靠近后,现象如何?
3.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如何?他们所带电荷相同吗?
【实验探究】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3.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启发诱导】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吗?
【推进问题】
1.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2.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各带什么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怎样的?
【趁热打铁】
1.人们把_________________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人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 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2.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有机玻璃棒带 电,这是因为 电荷相互 。
观看图片,根据现象思考并积极发表见解。
回答预设:
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它们都带了电。
猜想预设:> 1.相互排斥。
2.相互排斥。
3.相互吸引,不同。
动手操作,观察体验。
观察现象: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
2. 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
3.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
分析推理: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它们所带的是两种不同的电荷。
回答预设:
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学生交流讨论答案预设:
1.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2.正;同种;排斥。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3.验电器
【过渡问题】
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的多少?
【启发诱导】
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那么这个轻小物体是否带电?
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那么这个轻小物体是否带电?为什么?
【顺势追问】
3.如果让你设计出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你会使用哪一种原理呢?
【播放视频】验电器
【想想议议】
1.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
2.箔片张角大小表示什么?
【引导自学】自学教材p33。
【问题驱动】
1.什么是电荷量?
2.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
3.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体会一下,你对库伦有何认识?
【归纳总结】
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说明】
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趁热打铁】
1. 如图所示的仪器叫 ,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两金属箔片上,两箔片就张开,则两箔片上带的是(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 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看到原来闭拢的两金属箔片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利用验电器金属箔张角的大小导出电荷量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顺其自然。)
思考、交流。
回答预设:
1.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异种电荷。
2.一定带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观看、记忆: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
回答预设:
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张角大小表示带电的多少。
回答预设: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2.单位:库伦,简称库,符号:c。
3.库伦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交流讨论后总结。
回答预设: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使用验电器。
学生交流讨论答案预设:
1. 验电器;同种。
2. 张开;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原子及其结构
【过渡问题】
物体为什么能带电呢?
【视频播放】原子结构
【引导自学】阅读p33—p34“原子及其结构。”
【问题驱动】
1.原子由 和 组成, 位于原子的中心, 带正电, 带负电。
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 。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 ,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会带电呢?
【强调难点】
带电实质:电荷的转移。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 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看到原来闭拢的两金属箔片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利用验电器金属箔张角的大小导出电荷量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顺其自然。)
思考、交流。
回答预设:
1.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异种电荷。
2.一定带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观看、记忆: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
回答预设:
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张角大小表示带电的多少。
回答预设: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2.单位:库伦,简称库,符号:c。
3.库伦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交流讨论后总结。
回答预设: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使用验电器。
学生交流讨论答案预设:
1. 验电器;同种。
2. 张开;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原子及其结构
【过渡问题】
物体为什么能带电呢?
【视频播放】原子结构
【引导自学】阅读p33—p34“原子及其结构。”
【问题驱动】
1.原子由 和 组成, 位于原子的中心, 带正电, 带负电。
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 。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 ,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会带电呢?
【强调难点】
带电实质:电荷的转移。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