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教版九年级 第4课 人字的意义(教案)

 

第一目 面对生命的思索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命的价值,善待生命。

能力

提高对生命含义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高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能力。

知识

了解生命的含义,懂得生命为什么可贵以及如何善待生命。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学会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导入

讲故事:

2004年12月26日,世人眼中的"人间天堂"--泰国普吉岛上,大海一改往日温情脉脉的容颜,骤然掀起了滔天巨浪,变得狰狞恐怖,淹没道路、冲垮房屋,洗劫家园、夺走生命,刹那间"天堂"变成了"地狱"。在这场海啸灾难中有这样一个真实场景:一位男游客被海啸的第一波浪头追到旅馆的二楼,他发现大海正在酝酿更大的灾难,自己已是在劫难逃。他想起平日里因为生意而东奔西跑,给家人的爱、关怀和照顾太少太少,心中愧意顿生,不禁泪水涟涟。他赶忙给太太发了个手机短信说:"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可我真的很后悔,以前没有给你和孩子更多的关爱,我欠你们的太多。如果时间能够倒转,生命能够重来......"

教师:这个游客为何会"后悔"呢?

学生:略。

教师:他觉得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自己没有把更多的关爱和时间奉献给自己的家人,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因此,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男游客之所以会留下这个终身遗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世时没有全面领悟生命的含义。

(一)生命的含义。

教师:男游客在海啸即将无情夺去其生命之时,终于明白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可惜为时已晚。因此,对生者而言,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过渡:对于生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请阅读并欣赏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内容。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生命的。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各自谈了对教材上几句名言的理解,都有其道理。尽管这几句名言看待生命的角度不同,却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生命是宝贵的,也是值得雕琢的:生命既是有限的,也是能够无限延长的:生命总是青睐于了解生命并热爱生命的人:生命不仅仅是活着,还应看其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的价值大小。

过渡:以上都是别人对生命的解读,那么,你们对生命的理解又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生命的感悟,并简要说明理由。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一:生命是人生最珍贵的宝石。因为,生命是一个人能够做其他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

学生二:生命在于奋斗。因为,学习时,为一个高分数需要不断奋斗:工作中,为了一个好业绩需要不断奋斗:生活里,为了一个好品质需要不断奋斗。可以说,人的一生,为了更好

地生存和发展,总是奋斗不息。

学生三:生命在于坚持。因为坚持,人学会了说话,走路:因为坚持,我们逐渐长大成熟:因为坚持,无数困难在你面前知难而退:因为坚持,辛劳和汗水换来了胜利:因为坚持......可见,生命离不开坚持,生命需要持之以恒。

学生四:生命是一杯酒,是浓是淡?是甜是苦?是醉是醒?一切皆看作为调酒师的你的口味和技艺。

师总结:对生命,名人大家有他们不同的理解。我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也能有自己的思索,有自己的见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人"字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深意?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天,在这里,我们也在思考,不一定要求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的时候和多元的社会,因此,对生命的理解是多元而丰富多彩的,也不是断发展的。请看黑板上记录的同学们对生命的多元理解。

生命是什么?宝石,奋斗,坚持,付出,欢乐,烦恼,多彩,播种,收获...

(注意:以上内容可根据上课时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理解做临时调整)

教师过渡:人们对生命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对待生命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呢?这是我们本堂课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二)怎样对待生命?

媒体展示图片(也可直接展示图片)并配其事迹介绍:微笑的桑兰

桑兰,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中国体操队享有"跳马冠军"的美誉,并获得过多项荣誉。1998年,17岁的桑兰代表中国参加在纽约市长岛举办的友好运动会,不幸因脊髓严惩挫伤而造成瘫痪,但是这个阳光女孩没有选择沮丧,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奥运梦想,用她的努力和坚强,以"桑兰式微笑"征服了无数世人。之后,她在坚持康复训练的同时,不仅在北大新闻传播专业苦修学业,而且在20多家媒体上开设了她的体育评述专栏,她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说做令所有华人想起来就热血沸腾、激情洋溢的申奥形象大使、残奥大使,做一名光荣的奥运圣火的传递者......桑兰用她的微笑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

这个告别了自己心爱的体操训练场的女孩,如今在"星空卫视"主持一档《桑兰2008》的体育节目,她把这一切都看作是自己"奥运冠军梦想"的延续。因为她希望能在自己跌倒的地方勇敢站起来,换一个角度再次亲近她最爱的体育运动。此后,喜爱媒体事业的她开始以一种率直的访问风格出现在观众面前,用多角度、多层次向观众们讲述奥运金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她自然、自信的主持风格和真实的感染力赢得了许多观众的认可。

从训练房到竞技场,从领奖台到演播室,这个年轻的女孩始终用她的坚强向世人表白了命运并不可怕,只要自己有坚强的信念,一样能让梦想起飞。

教师:桑兰是如何对待生命的?

学生:略。

教师:从跌倒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有体操冠军,不再有平静轻松的生活,甚至也很难再有无拘束的奔跑和行走,可17岁的桑兰却坦然擦去父母亲友的泪水,她说:"别难过,我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里,似乎只用一个"坚强"还不足以形容这个女孩子对待生命的超凡之处,因为这个词里多少夹杂着些被动和无奈的成分。面对突希而至的重创,桑兰没有沮丧,更没有放弃生活、希望和追求,而是用她依旧明亮的目光和灿烂的笑容引领着人们走人了珍爱生命的信念中。因此绝不仅是一个"坚强"就能轻易达到的,这力量的惟一源泉只能是:对生活极具热情,对逆境极具勇气,对生命极具热爱,善待生命。善待生命,绝不放弃,正是桑兰让所有的人感动且震撼之处。这启示我们,对待生命,首先应善待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绝不轻言放弃。

善待自己的生命(板书)

教师过渡:古今中外,类似桑兰这样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事例有很多,你们能说出几个吗? 学生:略。

备用事例:

有这样一个她,是一个电脑动画制作人,但谁也没想到,她是既无手,也无腿的人。由于车祸使她失去手和腿,活泼可爱的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十分自卑,甚至想到过放弃生命。然而她这样的念头被她的教师打消了:"你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所以你要勇敢地活下去,就算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你的父母、朋友、教师想想吧!如果我们失去了你,我们会很痛苦的,你愿意看到我们这样吗?"最后她勇敢地活下来了。

伏尔泰--这个与卢梭齐名,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认定为"摧毁了法国"的老鳏夫,他的一生历尽坎坷:这个出生于平民家庭的启蒙者,早年受尽了权贵显赫的凌辱,蹲过巴士底狱,流放过英伦三岛,挨过情敌加政敌唆使的流氓的毒打......然而尽管如此,他却愈加善待生命,战而愈强、老而弥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美国一家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传来许多人的哭泣声。躺在病床上的是年仅13岁的小诗人斯特帕尼克,他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可就在这脆弱的生命中,他珍惜着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通过他的诗传达给全世界,让人们分享他的快乐。他在死前也不忘说:"我要把心灵的歌声唱给全世界。"

教师:同学们举出了很多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例子。另外,还有身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吴运铎和张海迪,失聪的贝多芬,盲人作家海伦等。其中,张海迪是一个在我国很有影响的善待生命的典型人物。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张海迪的故事。

补充材料:

张海迪,女,1955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张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著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卞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卜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教师:。张海迪、桑兰等人对生命的态度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善待生命,身残志不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顽强拼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身残的他们尚且能够做到这些,何况身体健全的我们呢?

但在现实中,也存在不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有的遇到一点不如意、不顺心,或面对坎坷和曲折,就自卑、自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还有许多人也想做到珍惜生命,但他们却不能够了,他们在车祸、病魔、工伤的各类事故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他们能够善待生命,就不会喝那么多的酒去骑车:如果他们能够善待生命,就会在身体稍有不适就去医治,如果他们能够善待生命的话,就会在身上系一条看似多余的安全带了......。

总之,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要善待生命,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要有好好活下去的想法,无论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要想一想--活着,真好!

教师过渡:善待自己,是善待生命的最基本备件。善待生命,不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还应包括善待他人的生命。

怎样对待生命:

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

教师: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善待他人生命的事例吗?

学生:略。

参考材料:

2005年2月20日下午,在金(金华)温(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一列呼啸而来的列车向正在铁轨上玩耍的两个孩子直冲过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连喊的勇气都没有,在万分危急情况下,一个来自河南的农民工--李学生挺身而出,面对着火车冲上去救人,当他救出第一个后,再去救第二个时,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不幸牺牲。

教师:李学生,一个外来务工的农民工,当他人生命遭遇危险时,毅然挽救他人的生命。虽然他为此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善良、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在生活中,还有一种人,因一己之利,或因一件小事,一时冲动而伤害他人生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略。

参考材料:

案例2 2005年3月11日,某勘测设计院工程师、硕士葛某,因为咽不下在公交汽车上挨打的气,几天后持刀报复将人刺死,大好前程毁于一旦。

案例3 2005年10月28日,某学校上午第三节课,初三年级二班的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坐在李广俊后面的张栋猛推李广俊一把,责怪他撞了桌子。"我分明没挨你桌子!"李广俊觉得对方在找茬,回顶一句后继续听课。下课铃响,教师刚离开教室,张栋抡起凳子朝李广俊的脑袋就是几下。愤怒的李广俊与张栋扭打成一团,随后捂着被打肿的眼睛,忍着头部的阵阵麻疼冲出教室......

回到家,李广俊回想张栋平日的作为,越想越窝火,委屈、愤怒、仇恨......一股脑儿涌上心头。当他看到房中一把水果刀时,一个疯狂的念头闪过脑海。下午4时,李广俊返回学校,发现他神色不对劲的同学王建劝其上课,但是李广俊已听不进去。傍晚,他在学校后山找到张栋后,疾冲上前对其背部一阵乱刺,张栋追赶两步后就倒下了......

2006年1月27日,李广俊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目前已被押往少管所服刑。在采访李广俊时,他话还未说泪已成行。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什么会那么冲动!完全被一时的怨恨冲昏了头脑。"他坦言,现在自己的心里只剩下无尽的悔恨。悔的是当时没能把握愤怒的情绪,铸成今天的大错,"如果我能选择另一种处理方式,结果不会这样!"恨的是自己逞一时之快,既毁了他人性命,也毁了两个家庭和自己的前程。

教师:要尊重他人生命,善待他人生命:否则,既害人,又害己。请同学们以"善待他人生命"为题,写一句警示语。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中的问题。

可将学生分成4-6人一个小组,进行协商合作学习,并将各个小组写的警示语在

全班展示。看哪个小组写得又多又好。

警示语示例:

车厢内--为了你和乘客的生命安全,请勿疲劳驾驶。

学校楼道--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上下楼梯请勿拥挤。

教师:刚才同学们临时编写的警示语都很不错,而且注意到了不同地方和场合的用语差异性。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善待生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还应付诸行动。

教师过渡:有人说,生命是自己的,怎样对待是个人私事,与别人无关。还有人认为,只需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就行了,至于其他人的生命,与己无关,或者为了顾全自己的生命而不惜损害他人的生命。这些看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其实,刚才这两种观点都不对,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清楚为什么要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那么,为什么要善待生命呢?这是我们本堂课要研究的第三个问题。

(三)为什么要善待生命?

学生:略

教师总结:第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惟一性、短暂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我们都应好好珍惜对待。第二,生命是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一个人生存质量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人的一切都将不存在。第三,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对自我生命的意识和珍视他人生命的情感,是衡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对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来讲,生活中应如何善待生命呢?请结合身边的事例来说明。 学生:略。

提示:可引导学生从在学校、家里、社会等几个方面来梳理善待生命的具体举措。

还可请下位学生将其他同学的发言记录整理下来,完善后印成小册子在校内学生中发放。 珍惜生命,首先,应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健康权。其次,必须增强自我保护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和危险的发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危机和坐折,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再次,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曾经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

诗朗诵:(可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也可全班集体朗诵)

追 求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背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干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教师: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这既是诗人对生命的诠释,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应有的态度。

小结:世界是多元的,生命是多彩的。不同的人对生命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生命的可贵要求我们都应该善待生命,不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还包括善待他人的生命。善待生命,不仅表现在身体健康和身处顺境之时,还应表现在有身体缺陷和身处逆境之时。善待生命,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自我保护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善待生命,还应爱护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善待生命,不仅是自己和他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目:实现人生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材首先用小凯的事例说明,中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然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和当代的一些英雄模范事迹来说明,青少年为了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应的课标要求有: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九年级的学生将要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抉择,其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初步成型。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门课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认识社会,进而适应社会。通过对前面几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为进行本节课教学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人生的价值要靠今天的努力学习和将来的积极工作来创造的观念

★能力

提高中学生创造人生价值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知识

知道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难点】

要靠今天的努力和将来的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cd播放《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同时多媒体出示歌词。

教师:这是一首经典老歌。不知道大家是否算过,从出生到今天,我们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多少天?在生命中的每一天,你又是如何度过的呢?请看你们的同龄人小凯一天里的生活片段。

★步骤一:看一看

小品:小凯的一天(根据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内容改编)

演员:本班学生

(学生认真观看小品)

教师:小凯所做的这些小事是在创造人生价值吗?为什么?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要点,学生作记录)

(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板书)

教师: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创造人生价值,还可以和能够做哪些事情?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从很多方面,不同的角度对"中学生应如何创造人生价值"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资料:中学生应该做的28件事(节选)

(多媒体出示)

教师过渡:对以上的这些事中"至少有一次打工的经历"有这样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过去有很多英雄人物文化水平不高,却仍然很好地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用来上学读书,而应该早点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家庭的压力,也可以尽早为社会作贡献;

另一种则认为:现在的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很大,考高中、考大学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学习,不应该过早出去打工。

★步骤二:辩一辩

(课前指定女生为正方,男生为反方)

辩题:正方 中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应集中精力在校学习

反方 中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应尽早进入社会工作

(双方各选出3名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客观地讲,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但认为"只要上了几年学,会看报写字、会算点账就足够了"的观点也不对。过去认为不识字的人才算文盲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怎样给新世纪的文盲标准定义的。

请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

教师:看来,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一不小心,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文盲。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学习,为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作准备。

(二)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学习(板书)

教师过渡:那么,能否说努力学习了和掌握了一些本领就一定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呢? ★步骤三:比一比 想一想

(多媒体出示 案例:一样的起点,两样的人生)

教师:周军和刘伟的人生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导致两位青年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同学都有哪些启示呢?

教师:周军和刘伟,同样的年龄,同样的高中文化,同样来自农村,同样到城市寻找人生的梦想,两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进城后相似的境遇落差,经受着相似的挫折和考验,但两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刘伟也曾有过美好的人生追求,但在经历挫折过后,他选择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种错位的价值观的导向下,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从周军和刘伟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学生为了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中学生为了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二个◇的内容。

教师:这些英雄模范人物都实现了自己地人生价值。想一想,他们共同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什么?

明确:他们共同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

教师:请结合具体事例与同学讨论: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就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步骤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其次,应该认真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做准备。再次,为了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中学生还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其中很重要的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教学反思与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应该说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的高潮是出现在分析"案例:一样的起点,两样的人生"时,学生得到了教育,作为班主任也很感欣慰。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讨论本来还可以更深入一点的,可惜了。另外,前面的播放歌曲和演小品可以再精简一下的。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


TOP最近更新内容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前提分冲刺练2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上课实录
  • 上一篇:陕教版九年级 第7课 公平合作(同步测试题)
  • 下一篇:陕教版九年级 第3课 远离违法犯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