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故乡的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造成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写作方法上,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线索,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度苦的社会根源。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由《乡愁》导入。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乡愁"在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2.鲁迅的小说《社戏》,通过对故乡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的刻画,表现了故乡那淳朴的风俗人情,特别是农家子弟诚挚的情谊、美好的心灵、活泼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那么《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呢?
二.指导阅读:
1.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
2.《故乡》是鲁迅写于1921年1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处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加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他们纷纷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按要求阅读课文。
①.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②.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比较过去与现在的环境,分析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度苦的社会根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③.本文写于1921年,八十多年过去了,许多语言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与现代汉语词汇不同的词语。
④.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4.检查加点字的注音:
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
獾猪(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a)颧骨(quún gǔ)
嗤笑(chī)吓(ha)瑟缩(sa) 深黛颜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
三.学生探索研究:
1.小说的情节。
明确: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顺序。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写"我"回故乡所见之景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至"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处理搬家事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至结尾),写"我"渐离故乡时的种种感触。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