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听潮》教案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幽静:幽雅寂静。

赏鉴:欣赏鉴别(多指艺术品)。

云汀t‰ng:这里指云白色的海面。汀,水边平地。

琼台:玉石筑成的台。琼,美玉。

芳醇ch'n:芳香纯正。

恍hu?ng惚h':神志不清。

慵y?ng懒:慵困。

酣h?n梦:甜蜜的梦。

汩g"汩:水流动的声音。

战栗:战抖。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溺n?爱:过分宠爱。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鲁彦(1901─1944)现代小说家。原名王衡,又名王返我,字忘我,浙江镇海人。文学研究会成员。长期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桂林创办《文学杂志》。作品多取材于乡村生活,反映旧中国悲惨的现实与世态的炎凉。著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长篇小说《野火》后改名《愤怒的乡村》等。

鲁彦是现代作家。1901年出生,原名王返我,又叫王鲁彦,笔名鲁彦。浙江镇海县人。在家乡上过几年小学,后被父亲送到上海学徒。后到北京参加了蔡元培、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还进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当旁听生。受"五四"运动思想潮影响,开始文学创作,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他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二十多年,写了不少作品,解放后出版了《鲁彦选集》、《鲁彦散文选》。鲁迅先生把鲁彦的作品归入"乡土文学"一类。后来一些评论家也说他"以描写乡村小资产者和农民生活见长"。

1944年,鲁彦就在逃避日寇炮火的动乱生活中,贫病逝世,年仅43岁。

本文原载1934年9月1日《中学生》第47号,后收入《驴子和骡子》。据作者夫人覃英谈:"鲁彦是现实主义作家,他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四面环海的普陀山。作者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

2、相关知识:

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他十分不满。当济南发生一起惨案时,他如实地向世界作报道,触怒了国民党政府,被撤了职。后来,当局要他搞书报检查,他不干,于1927年夏跑到上海,先是失业,后是教书,并由此开始专业文艺创作。这一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那里,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据覃英同志说,"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象大海。"于是写出《听潮的故事》这篇优秀的作品。

创作的缘起

"那是一九二九年暑假,鲁彦同我到浙江普陀山避暑。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听潮的地点就在那里。同去避署的还有楼适夷、任钧等人,郁达夫和王映霞稍后也到了那里。楼适夷先生最近给我写信还提到那次避暑。"

覃英同志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在岛上与鲁彦一起听潮时的情景:

"我和鲁彦在岛上住了一个月的时间。鲁彦非常喜欢听海潮的声音。他喜欢大海,对潮声特别欣赏。当时,我听到潮声,感到很害怕。而他不然,他听得出,仿佛是千军万马。他常常一个人走到门外听潮声。我们住的楼房濒临大海。海潮起伏,潮声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声音。"

节选时删去的故事

课文《听潮》是从《听潮的故事》中节选并作删改而来的。《听潮的故事》写"我"和妻来到海岛听潮,被大海的美景所吸引,准备在这儿住上半个月以尽情地享受一下大海的美。可是岛上忽然来了"两个肥胖的外国人",他们看中了"我"住的那间房,当家的和尚为了多得钱,讨好洋人,逼"我"搬家,遭到"我"的拒绝。后来势利的当家和尚又千方百计地想赶走"我","我"便故意穿起了"军队里的制服"(其实此时"我"已脱离军队),和尚一见到军人,吓得立即改变态度,慌忙对"我"奉迎拍马。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某些人的势利与卑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专横。写景的逼真、生动,是鲁彦散文的特色,课文的编者从中摘取了描写海潮景色的一部分,将"故事"的叙述基本上删去了,着眼于文章的景物描写上,从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我们读这篇散文,犹如亲临东海之滨,和作者一起饱览了大海的风光。

海潮与心潮

"我们不能自然主义地来理解鲁彦的作品,"作者的夫人覃英强调说,"鲁彦是位现实主义作家,他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四面环海的普陀山的。作家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这或许就叫情景交融吧。当时,我与鲁彦生活在一起,对他的起伏的心潮,我是感受到的。"

大海与人生

"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象大海。"覃英若有所思地说:"我想,这句话也许能帮助读者理解《听潮》。应该把作家对大海的感情和作家对人生的态度联系起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追求作品的意境同追求人生的道路是一致的。作品描写的意境往往表现出作家思想的境界。我是这样的理解鲁彦的。"

"夫妻对话"不仅衬托了海潮的气势,而且引出了作者对奔腾的大海的赞美,炽热的情感在"对话"中自然地喷泻而出,行文流畅不显雕琢。大海动时雄健奔放,静时柔情脉脉,刚柔相济,相得益彰,起潮的雄壮美同落潮的柔和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妻子的恐惧心理固然是女子性格柔弱的表现,也是含有爱妻的娇嗔亲昵。夫妻性格一刚一柔,和谐统一。刚强、温柔而又偏于刚强的人性美和雄壮、芳醇而又偏于雄壮的大海美,自然交融。心潮之起伏,海潮之起伏,桴鼓相应,融合一体,给人以博大、旷达、灵动的境界美的享受,使读者心中回荡饱满的浩然之气和壮志豪情。

三支乐曲

从大海退潮涨潮的音响来分析,我们可以把这音响当作三支乐曲来欣赏:轻音乐--交响乐--战斗进行曲。

一阕沁人心肺的轻音乐--表现大海的平静和温柔。海潮"吻"着岩石退下去了,那退下去的海潮声如何呢?作者对这声音总的印象是:像诗人一样沉吟。那声调"仿佛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令人惬意;那音色"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令人心甜;那音质"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那么动听;那音量"像落花飘零在水上",那么轻飘。这落潮音响,多么温柔,多么甜蜜,多么动听,多么和谐,简直是一阕优美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轻音乐。 一首振奋人心的交响乐--表明大海的觉醒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大海涨潮了。海浪"发出汨汨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这是交响乐的前奏曲。接着,作者运用了博喻,形象地描绘出海潮冲击岩石发出的声音:"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

着",大海是多么兴奋,多么热烈,多么激动,在演奏着一首雄壮的、振奋人心的交响乐。 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进行曲--表现大海的壮丽和充满力量。海潮涨到高峰了,这时大海愤怒了,像凶猛的野兽咆哮着。海潮冲击着岩石,"冲进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音响越大了,越杂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从这巨大而复杂的咆哮声中,我们似乎置身于两军混战的战场:一方击鼓进军,杀声震天,奋勇直追,另一方鬼哭狼嚎,落花流水,抱头鼠窜。千军万马在混战,在拼搏,在流血,多么惊心动魄,多么伟大,多么壮观。那音响,简直是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进行曲,所以作者赞美说:"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海潮的音响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逼直,其中主要原因是作者听中有观,观中有听,各种音响都配上相应的画面,以画托音,以音显画,相互交错,融为一体。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通过写海潮由落到涨到落的声响的不同,写出了海潮的美,通过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真正体现了"伟大的乐章"的雄壮美,表达了作者对海的喜爱,对光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润湿着房中的一切"),点明听潮的时间、地点,交代听潮的环境和心情,渲染佛国的氛围。

第二部分("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至"她仍愿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写观赏海潮看到的景物和感受。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至"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写潮落时的景象。--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的海睡图。

第二层("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至"她仍愿意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写"我"和妻子听潮时的不同感受。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主题: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点明"听"潮。

三、写作方法

1.抓住景物特征,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

(1)动静结合。

作者为了将景色写得生动细致、层次丰富,对大海在静态和动态时的样貌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观察,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全方位展现大海的魅力。比如课文的第6、8、9段,对海的静态进行了描写。13-17段,对海的动态(海潮涨落)进行了描写。在行文节奏上波澜起伏,时而舒缓平静,充满柔情,表现了大海优美的境界和诗情画意的风光;时而雄壮、激越,激情奔流,表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场景。这样,大海"优美"和"壮美"的双面性都有所表现,动静结合使大海更具魅力。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体会海潮。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为文章增色不少。

本文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一绝。正因为修辞的使用,文章的描写生动传神,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像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在"海睡图"中,作者几个比喻,从不同方面,来表现这种声音的美。朦胧月光--神秘;玫瑰晨雾--温柔;情人蜜语--芳醇;微风拂琴--若有若无;落花飘水--轻微柔和。除了各自的突出点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这种声音的若有若无,紧扣一个"静";同时还扣一个"美",一切柔美得让人觉得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禁不住也要同海一起沉人甜蜜的梦境。"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高音区的休止符。在"海醒图"中,文中有一系列描写梦醒后的大海兴奋的动词:一个"激"和一个"掀"字

就写出刚从梦中醒过来的大海躁动不安的情态。"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则将一个因惊醒而恼怒的巨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这是拟人、排比手法。如果前面表现的是海的阴柔美,那么这一节所表现的则是海的阳刚之美。

修辞和想象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作品中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本身就充分发挥了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作者通过听觉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海潮变化的过程。如描写海潮达到高峰时,作者运用"愤怒"、"咆哮"、"吞没"等词拟人化地写出海水的汹涌澎湃,"......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啼声,车轮声,机翼声,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读者可以从听觉角度,想象涨潮时的声音、情态。又联系前两幅图,涨潮前(海睡图)海潮像柔美的淑女,涨潮初起(海醒图)海潮像顽皮的小孩,涨潮高潮时(海怒图)海潮又像哪类人呢?通过挖掘这些比喻句、排比句所蕴含的联想、想象,读者自然想到了血雨腥风;想到了怒吼厮杀;想到了千军万马的疆场,你死我活的搏斗;想到了这时的海潮是一位无畏的战士、英雄,驰骋战场,奋力拼杀。由此,这些修辞的生动性、形象性,加上想象、联想,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海雷霆万钧的磅礴力量,势不可挡。

四、重难点导析

(1)这个"伟大的乐章"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2)对本文的朗读。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关键在朗读,作者写了落、涨潮时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声响,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加深理解,领略大海的美。 三大乐章分别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幅图的标志非常明确。"海睡熟了""海自己醒了""海终于愤怒了"。"海睡图"中,作者营造的是个宁静的世界。作者用了一串神奇的比喻,调动着人的各种器官,描绘了一个平静的世界,万物在享受上天赐予的安宁。"海醒图"中,海在慢慢醒来。作者用各种音响来描摹此时海的声音,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的变化,用一系列动词"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准确地传达出海在涨潮时带给人们的种种感受。"海怒图"则是海潮达到高潮时的情景。着重描写了音响的巨大、海浪的气势。在作者眼里,来时的凶猛和去时的平静是一样的美。这与作者的经历坎坷是有关的,在作者看来,领略大海即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即热爱人生。

【练习解答】

一、"海睡熟了""海自己醒了""海终于愤怒了"。

二、作者笔下的大海,具有幽静、和平、愉悦、雄壮之美。作者是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声音进行具体描述的。如:①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花飘在水上。②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三、总的来说,朗读要用抒情的语调,速度由慢到快,最后稍慢稍平缓。情绪由轻松平和转向欢快兴奋,再发展到炽热,最后转入恬静。

8~12段,写潮落,读时速度舒缓,表达出静静入睡的感觉。

13~17段,写涨潮,声音由低到高,自轻而重,节奏从缓慢到急促,即较快,快,很快。情绪由欢快到炽热。

18~21段,写作者与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这部分要用感慨、赞美语气,语调要舒缓而满怀深情。

四、可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调用各种感官,将声音写出来,注意抓住声音的特征。

五、略

【类文品读】

阳台上的花木

长沙的夏足总是匆匆而来。满城桐花刚落,正准备着酝酿情绪伤春,天就已经热了。我有时候遗憾地想长沙出不了大诗人,只因为春天和秋天大短。一年仿佛只剩了冬夏两季,看不够春花秋月,不是挥汗如雨,就是冻得手指僵硬,怎么写得出诗呢?

今年我手植的三株玉兰树第一次在我的屋顶花园里开花。它们以香气袭人的方式轰轰烈烈地向我宣告夏天的来临。这种花另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玉簪花,曾经频频出现在唐诗宋词里。玉簪,状其含苞欲放时的姿态。盛放之后,就像一只佛手,花瓣娇软地翘着,散着清幽的香味。这种花,无论形色味,都像美人。

玉兰花一开过,我前年从云南带回来的三角梅又要开了。三角梅是亚热带植物,在福建、云南,一年四季如火如茶,浓绿中蓬勃着大红大紫,匍匐在人家的大门边上,喜气得很。我用小瓦盆装着,带回来两棵,想着它长得快,赶紧又给换了一尺五的大绿陶盆。果然噌噌地直往上窜。到七月份,花开了,真个是姹紫嫣红,烂漫一片。别人从我家楼下过,忍不住要抬着头往这蓬花望,直望到眼酸脖拧,才艳羡不已地走了。

到了冬天,我一直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三角梅受不住湖南漫长的阴冷潮湿,枝叶全部冻死了。看着那些枯枝败叶,想着它夏天时的繁盛美丽,我心里真有点幻灭感。生命如斯,真如一梦。 不久,我的舅舅来长沙小住。舅舅文雅如诗人,却是家乡远近有名的种西瓜好手。他来到我的屋顶花园,用小刀拨开三角梅根部的树皮,说,这花没死。他三下五除二,贴根儿把三角梅的枝叶全部剪掉,手法果断,毫不怜惜。他告诉我,只要根部的树皮还是青色的,树就还有生命。这三角梅,暴露在外面的枝叶冻坏了,可根在土里埋着,土里暖和,根冻不死。只要根还活着,来年开春会长好的。

也是去年夏天,我兴致勃勃地买回几盆栀子花,正当花期,满树绿玉一样的蓓蕾;可赶上几个阴雨天,花苞一个未放就全部掉了,我苦苦等了一年,想着今年花期来了,总该开几朵花吧?谁料不但花苞无有一个,连枝叶都是奄奄一息的样子,只能勉强说是还活着。妻从朋友家回来,告诉我朋友家的栀子花开得密密簇簇,银光四射。朋友的诀窍只有一个,剪枝。凡是细弱的多余的枝叶,一概当机立断剪掉。每一次花期一过,要尽可能剪去冗枝,千万别心疼。 我还有一盆铁树,连盆带树已有一人多高。我曾焦急地守着它长。可它真像一盆铁做的树,好几个月不动一点声色,毫不体谅我的殷切之心。我都不耐烦了。可是到了深秋,它仿佛一夜之间,冲出一簇绿箭,满披白细的茸毛,油光水滑,既给了我一个惊喜,又是对我浮躁心态的嘲笑。

我一向不爱读那一类生命感悟的文章,总以为过于做作,又俗套,又小家子气。可是,这些花花草草确实让我想到很多。有些对于花花草草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放到人的生命里就不那么容易被看清楚了。

1.快速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给写了几种花木?重点写的是哪一种?

2.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状其含苞欲放时的姿态 状:

(2)要尽可能剪去冗枝 冗:

3.文章第一段认为春花秋月是诗人写诗的素材,根据你的积累,各写一句含"花"或含"月"的诗句。

4.文章对阳台上花木的描写,读来形象感人,特别是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很有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运用的妙处。

(1)花瓣娇软地翘着,就像一只佛手。

(2)果然噌噌地往上窜。

(3)谁料不但花苞无有一个,连枝叶都是奄奄一息的样子。

5.文章末尾一句说:"有些对于花花草草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放到人的生命里就不那么容易

被看清楚了。"从所描写的四种花木中任选一种,说说从中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

6.文章虽然写的是花木,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读了文章后,你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1.文章共写了玉兰树、三角梅、栀子花、铁树四种;重点描写的是三角梅。 2.(1)描摹、体现(2)多余的。 3.略 4.①写出了玉兰树袅娜可人如同美人一般的神态。②形象地描写出三角梅生长极快、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样子。③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没有得到适当的修剪,显得萎顿而即将丧失生命的情景。 5.三角梅:虽然因为环境的关系,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但只要将生命保存下来,一旦碰到适宜的时机,仍然能够活得很好。栀子花:处理事情要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保留主要的,去掉冗余的,当机立断,不要犹豫。铁树:遇事要有耐心,不应浮躁,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美好的结果。 6.既可以从作者养花木悟到的道理方面谈,也可以从作者留心身边的事物,从中发现道理的方面谈。)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酣梦( ) 深黯( ) 窗棂( ) 罅隙( ) 恍惚( )

2、下面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朦胧 宽廓 欣幸 b、润湿 幕烟 赏鉴

c、掺杂 铙玻 战栗 d、鳞甲 喂依 领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

b、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反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c、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掠过琴弦。

d、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的吻着岩石,像蒙胧欲睡似的。( )

⑵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

⑶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 )

5、在作者的心目中,海的美在哪里?

6、原文填写。

音响就越大了。 , , , , , , , ,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二、同步解读

⑴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铙钹、钟鼓在奏鸣,而且声音愈响愈大。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⑵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啼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⑶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8、哪些词句具体描绘了海醒的情态,选出正确的一项( )

b、用脚踢 用手推 用牙咬

c、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 发出抵抗的嗥叫 击碎了海的鳞甲

d、挡住了它的转动 用脚踢用手推 击碎了海的鳞甲

9、写大海愤怒时,"血腥的浪花"和" "照应。

11、以上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大海的什么美?

12、写⑴句和⑵⑶句的情景时,作者有怎样心理活动?

⑴句 ;⑵⑶句 。

三、美文赏读

冬雨

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使我不禁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的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喝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膨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

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无穷变化。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奋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羞.温暖的春在提前着,火热的夏和金灿灿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一位大作家说过,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起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野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13."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中的"竟然"二字针对" "而言。

14.本文依次从 觉、 觉、 觉等方面写冬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再分别写雨中的 、 和 ,充满了诗情画意。

15.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第4段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各一。

16."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后一句在文中有什么特殊含义?

17.对加线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每一个季节前都有一个形容词,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b.这里的春夏秋冬并非实指自然界的季节。

c、表现了人们的热情和对火热生活的向往。

d、冬天缩短,春天提前是事实;夏天和秋天延长是想象,所以用"似乎"。

(参考答案:1.略 2.a 3.d 4.⑴拟人⑵拟人⑶比喻 5.来的凶猛,去的平静。 6.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 7.雄壮,伟大力量 8、a 9、千军万马混战 10、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渴望战斗的思想感情。 11.惊涛骇浪的力量美。 12.惊醒,兴奋;震惊,感动 13."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 14、听、视、触、雾、树木、人 15、略 16、陈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生活实际了。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


TOP最近更新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上课实录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前提分冲刺练2
  • 上一篇: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9《海洋忧思录》教案
  • 下一篇: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诗三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