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组是( )
a.携带/和谐 迄今/付讫 沦落/伦理
b.滥发/门槛 扒手/扒车 逞能/驰骋
d.兑换/蜕化 殷实/喑哑 掠夺/经略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b.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然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始料未及的。 c.他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外国语学校的语文老师。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 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
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章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能孤苦,至于成立
c.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d.是以区区不废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c.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d.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7、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不属于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的一组是( )
(3分)
①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④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⑤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首先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问下文申述要终养祖母以尽孝道而不能出仕立下最具说服力的理由。
b."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陈情时并没有浮泛之语,而是用合情合理、感人至深的语言来辞谢征召。
c.在文中以"乌鸟私情""死当结草"这两个故事来比喻人的孝心,具有说服力。
d.《陈情》本于宗法,从人之常情出发,措辞委婉,无一字虚言藻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为后人所传诵。
9、解释和翻译(10分)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九岁不行( ) ②慈父见背( )
③死当结草( ) ④除臣洗马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译文: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夏 意
[北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3分)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6分)
(1) ,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劝学》
(3)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4)金玉其外,。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宫廷借钱不还,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在我国,清末民初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又轻又薄的"纸"展开的。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后来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欧洲国家是商品的净输入国,中国和中东国家都很少从欧洲进口商品,这样,欧洲国家就需要支付金、银等"硬通货"|中东国家要求支付黄金,这促使欧洲人从非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黄金,用于中东贸易;中国要求支付白银,这促使欧洲人到美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银子,与此相应的是始于18世纪的欧洲人地理发现的"白银时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所以货币可以折合成"银两",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经营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各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时期山西的票号已相当发达,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兑付信用几号,甚至一度代行了国家财政的部分功能。随着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山西票号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类为什么要做生意?因为交易可以给双方都带来利益。二次大战以来,瑞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是没有再爆发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题,这除了战后世界的多元化格局起作用以外,贸易"双赢"的观念也是有贡献的。如果能够从贸易中得到"钱",未必需要你死我活地去征服,去掠夺。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经济活动的"蛋糕"越做越大,有足够的互利分割的余地。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统称知识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智慧,是仅有的不受"报酬递减规律"束缚的生产要素。别的生产要素在使用时都会消耗,但是知识却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这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恰恰在知识这个生产要素上,发达国家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优势。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占便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钱"在他们手里,即他们占据着金融市场。(选自王则柯《钱》)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人们走遍世界的其中一个结果就是开展了全球性的贸易,而全球性的贸易的一个结果则是导致了黄金和白银的掠夺和开采。
b.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的一个盆地省份的钱商,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 c.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宫廷借钱不还,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山西票号就是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的。
d.在我国,清末明初时期山西的票号已经相当发达,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兑付信用极好,甚至一度代行了国家财政的功能。
e.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都能够从贸易中得到"钱",因此今后将不会再有你死我活地征服和掠夺。
f.二次大战后,世界的多元化格局和贸易"双赢"的观念,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代的主题。
13、从修辞角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分)
a."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变高速流动,终
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
b.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 c.索罗斯梦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泡沫破灭之间逞能。
d.海水是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
14、文段中"'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15、作者认为二战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主题"的原因是什么?(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
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摔跟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18.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1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2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3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
物业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0. 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1. 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阅读《雷雨》片段,完成下列选题。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a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b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c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e
选段中a句表现周朴园说这句活的感情是,b、c 两句是周朴园的连声责问,表现出他 的性格特征;e句的有言外之意、未尽之言(即潜台词)是 。
23、阅读分析下面这段文字,然后提炼出你对这个话题的观点。
在校园里,无人监考是个热门话题。对于严格自律的学生来说,其实在哪里考试都是一样的。不想作弊的人就算没人来监考,也不会去弄虚作假。相反,想作弊的人,就算是有人监考,也会想方设法去抄袭。无论有人监考还是无人监考,考生做的都是两份相同的试卷:一份是文化考试卷,一份是人格考试卷。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说真的有差别,那也只是无人监考的诱惑更大一些,比有人监考时作弊稍容易一点。毅力差的人会管不住自己,做出一些傻事。
我的观点是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什么是幸福?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庄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比尔.盖茨的亿万资产,毛泽东"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还是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师的"桃李满天下","学生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请以"幸福是一种心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