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好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师而惮,可以为师;奢而可信,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说,当老师有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后两条说的是即是对教师语言的要求,而前两条又是建筑在后两条之上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很高的要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一样,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不懈追求完美的教学语言?我认为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合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索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恰当的停顿
犹如书面语言中的标点符号一样,教学语言要有恰当的停顿。停顿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种要素。停顿对表达思想、突出重点、启发思考、调节气氛,引起注意都有良好的作用。停顿并不等于停止,而是思想感情地继续和延伸。恰当地运用停顿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语言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像的作用。有时还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在教学中,学生要接受一个观点,认识一个事物,明白一个道理,从“入乎耳”到“着乎心”,得有一个咀嚼消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在教学语言中运用停顿。否则,教学语言如同“连珠炮”,只想到“讲”不考虑“听”,即使你吐珠喷玉,口若悬河,但学生没有一个接受和反馈的时间,就不能很好地融合贯通,消化吸收,从而破坏了教学语言的完整性的情感的表达。又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我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没有几个,更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的生日祝福过。在强烈的对比之下,我抓住这一契机,问学生“为什么我们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为什么我们没有给爸爸妈妈祝贺?”顿时全班学生都沉默了,通过这一停顿体现了学生思想感情得以延伸,直接引导了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