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6 常见文言文实词意义例释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5.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衣食所安(养生)
3.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2.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郑以倍邻(增加)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3.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4.本末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4.兵符(古代将兵用的凭证)
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察
1.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3.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坐南朝北(对、向)
曾
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ɡ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诚
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3.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辞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3.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欲不可从(放纵)
8.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ōnɡ,次于最亲的亲属)
殆
1.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危险)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4.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把守)
6.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此)
7.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6.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7.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8.道义(道德)
得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2.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3.吾得兄事之(应该)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6.此言得之(对、合适)
度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3.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5.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6.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7.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4.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复
1.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2.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盖
1.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2.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4.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故
1.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2.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3.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4.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5.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7.病故(死亡)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6.顾玩(仔细端详)
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3.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都城)
4.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通过)
2.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5.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恨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胡
1.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2.为操后患(祸患)
或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相当于“有的??有的??”)
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3.云霞明灭或可睹(也许,或许)
疾
1.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迅猛,急速)
3.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迅速,捷)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
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及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2.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3.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即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 既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与“真”相对)
间
1.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2.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3.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地,悄悄地)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6.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婉转)
7.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8.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见
1.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4.军无见粮(现成的)
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3.胡虏益解(松解,懈怠)
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4.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举
1.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3.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4.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全,皆)
5.杀人如不能举(尽)
6.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8.戍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2.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4.绝代(①久远的年代,②当代独一无二)
5.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6.抢呼欲绝(绝命)
7.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胜任)
克
1.克己复礼为仁(克制)
2.克己奉公(克制、约束)
类
1.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怜
1.可怜身上衣正单(怜悯,同情)
2.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宠爱)
3.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弥
病日臻。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
莫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ù”,日落的时候,傍晚)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要)
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内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2.距关,毋内诸侯(通“纳”)
期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
奇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3.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4.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迁
1.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2.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请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乃置酒请之(宴请)
4.请命(①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②请示,③请求任命官职)
5.请献十金(愿意)
穷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2.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3.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5.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
6.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劝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却
1.相如因持璧却立(退,退回)
2.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5.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贻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
2.我之怀矣,自贻伊戚(遗留)
3.贻人口实(给、被)
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如同)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贼
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
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像那??”的意思)
4.若何(怎么办,怎么样)
5.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6.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5.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指琵琶师或曲师)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7.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6.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7.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 涉
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使
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2.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因此)
适
1.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2.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6.《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4.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写作)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5.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数
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率
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频率、比率) 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汤池(①就温泉砌成的浴池,②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4.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shānɡ shānɡ:大水急流的样子) 涕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5.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王
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
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封建时代政府的军队) 望
1.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2.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恶
1.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微
1.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2.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周全,详尽)
相
1.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4.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5.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6.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7.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
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8.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4.夙兴夜寐(起、起来)
5.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
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行走)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3.白居易的《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列,队伍)
幸
1.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
4.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许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赞许,同意)
第11 / 14页
3.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3.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温暖)
要
1.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2.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希望,想)
宜
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
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阴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
3.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
右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右边,与“左”相对)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
4.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负责警戒并防止车身倾侧的力士称“车右”,也称为“右”)
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
造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哓(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
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5.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致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来)
4.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5.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
质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子用的砧板)
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
诸
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于”合音词)
族
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卒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走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
3.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
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
左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少(左边)
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点击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要注意本考点的两个具体要求:一个是“常见”规定了考查的范围;一个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规定了考查的内容。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就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指定句中字形相同的虚词,要求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从考核要求与命题特点来看,解答此类试题可采用对比辨别的方式。
1.语意关系对比
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的不同用法。推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跟对文意的理解结合起来。
2.位置对比
这是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常常能说明它的词性、在句子中的意义等。虚词所处的位置不同,表示了它不同的语法功能。如虚词“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词)破璧”;在名词或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吾其(副词)还也”。
3.词性对比
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因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词性也会不同。
4.在语句中的作用对比
?在不同的语句中,即使同一词性的虚词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如“之”字,在“石之铿然有声者”中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在“何厌之有”中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结构对比
辨别虚词与句中其他成分所构成的语句结构,是理解虚词用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以”字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至于采用何种备考方法,不能强求划一。但复习中对常见虚词必须分清,重点理解掌握,熟记例句,灵活分辨用法,认真体察语气,注意特殊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性相同的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则词性、意义和用法都可能不同,这须要考生结合课文中相应的例句加以理解和辨析。a项,两个“且”都是连词,但前者用于两个动词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有“并且”的意思;后者用于两个分句之间,当“何况”、“况且”讲。b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但指代对象不同,前者是“我”的意思,代指“自己”;后者是“它们”的意思,代指上文的“天下之兵”。c项,两个“其”都是语气词,不过表达的语气不同,前者用于反问句中,表示反诘语气,译为“难道”;后者用于推断语气中,与句末的“乎”搭配使用,表推测,译为“大概”。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被动,都当“被”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性不同的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两个“与”,都当“和”、“跟”、“同”讲,但是前者是连词,引出并列;后者为介词,引出施动者发出的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b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都当“替”、“给”讲。c项,两个“也”都是语气助词,都用在句末,但前者表示判断,后者表示感叹。 d项,两个“以”,前者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后者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