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教育治理的实践探索 12-09
今天跟各位分享的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治理结构。虽然主体是面向民生领域更加关注的基础教育,也是面向高等教育的。但实际上我们应该从以孩子健康幸福为目标的成长全链条中观察他的各方面素养的形成。 这次教育部颁布的核心素养,是面向全体中国学生的,而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或者高中阶段,或者是大学阶段。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核心素养这一大块拼图应该如何去码放?而不是码放到一个直接的学段里。在此主要跟大家分享三点内容:一是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二是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治理结构的一些实践,特别是北京市在推进教育改革当中的探索。三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些展望。
首先是核心素养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今年颁布了核心素养之后,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加关注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所以我们提出几点思考。
第一,我们原有的教育体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非常完善,在某些领域、某些学科是领先的。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教育的第一质量和第一任务是什么,是为了科研出成果,为了培养名师名校长?还是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培养负责任的、有担当的、有民族情怀和国家认同的未来一代的孩子。
教育的真正成果是孩子,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从这一点来反思,可能在具体环节当中,不管是每个学段也好还是每个学科也好,我们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培养人,而不是造就“业绩”。我们教育的第一质量是培养一个什么样素养的人,首先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将来靠得住的孩子。从这个反思角度再去看核心素养,它呼唤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能力 或者某一项技能,呼唤的是这个孩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要有不忘祖国的初心,有责任感、勇于担当。
第二,我们要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做好自己成才的梦,做好自己的中国梦,在当前的发展现实下,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有助于同学之间、地区之间、老师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的包容和谐与理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的践行下形成新的发展。我们国家东西部的协同以及城乡差异的弥补,包括北京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区之间的共同发展,都呼唤着干部教师围绕着核心素养来培养和造就孩子。
第三,需求驱动下的素养形成,关键在教育供给。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一个口号,最后落在我们这些教育的从业者,甚至是媒体人和社会人士上,应该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也就是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如何存在的?在供给质量、供给内容、供给的方式方法和节奏等方面真的要符合当前孩子核心素养的形成,而不仅仅服务于某一个单一的学科的基本素养。所以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的治理结构、德育活动,应该在教育教学的全领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德育教育工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在某个片断、某个局部。这是所有老师、校长的职务行为和岗位职责,是全方位的融合和认同,这也是当前需求趋同下核心素养的真正的落脚点和需求点。所以北京在深综改过程中,我们落实核心素养是把它真正放在教育的供给侧结构调整上。
下面谈一些实践。重点在这些点上做一些调整和变化,从而带来学生的实际 1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