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异背后的制度焦虑

 

中美教育差异背后的制度焦虑

12-16

《知识分子》12月10日刊登的旅美作家张立珩女士有关中美教育差距的文章读来让人深思。以笔者在美多年育子经历及对国内情况的密切观察(想不观察都不行,与国内同龄人聚会这是第一话题)而论,张女士所言大体不假。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中美两国文化、资源投入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让相当部分差别看来也算合理,唯有深深藏在中国中产父母背后的那份因制度而生的焦虑,却难以靠这份对多样性的宽容来抹平。

实际上,这份焦虑不仅仅烘烤着孩子在读中小学的中国父母,也直接影响到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教育的首长和执行者。厘清其中制度安排与人们心态的互动,才可以让我们能以更多平常心来思考调整之道。

中美教育异与同

关注美国教育的中国家长,大都会注意到其教育环境的宽松、友善的教师以及对个性化教育的鼓励。除此之外,张立珩女士也提到,中式教育的设计基本上是以培养精英为目的,但往往并不适合大多数学生。

这些生动的观察都很准确,但造成中美两国在这些方面不同的原因却并不仅仅是由于教育目的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双方的不同是经济、社会与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来看生师比。由于我工作、学业变动频繁,儿子在美国小学5年,一共换了四所学校。在所有这四所学校,他所在的班级从未超过20名孩子,且都配备了正副2名班主任,还有教育学硕士实习生助理。而他在国内注册过(但没有上)的学校在海淀区也算得中上等,40多名学生的班级只有一名班主任。 而这两名班主任的合计任务量,比国内的一名班主任只少不多。因为美国留的作业很少甚至没有,所以班主任完全不需要判作业。从任务中腾出手来的班主任,现在可以带着学生们去做项目、做实验来培养引导孩子。而国内不少名小学近40人的班级只有一位班主任。

充沛教育资源的背后,也反映了理念上的差异。中国依然是一个等级社会,对多数家长而言,教育是打开上升通道的唯一途径,而美国文化强调人人生而机会平等,在教育上也不吝投入。2014年教育投入占到美国GDP的7.1%。由于美国GDP基数高于中国不少,尽管教育开支占GDP的比例连年来有所下降,但是比起中国教育投入略高于GDP的4%仍然高出许多,而与此同时,美国高中及以下在校学生人数只有不到中国同龄孩子的三分之一。

除了天生友善的民族气质,充沛的教育资源也让美国教师更容易宽容地对待孩子。美国强调教育首先在于塑造人的成长品性,所以养成教育就得到更多强调。相比较而言,不那么关注孩子成绩的美国教师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要比国内重视得多,也严格不少。这种严格也可能与张立珩女士提到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定位差距有关。中国以学习成绩论精英,对孩子的行为方面可能稍微宽容一点。 当然,作为后工业化富裕国家,美国社会心态也更容易接受孩子多样化的职业选择。一路学习优秀虽然对于如华裔等少数族群的孩子非常重要,但社会总体上并不以学而优则仕作为单一竞争路线,这也让美国的教师、家长和孩子可以更为从容。此外,正如张立珩所指出的,美国孩子按照兴趣选择导致数理化生源下 1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


TOP最近更新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上课实录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前提分冲刺练2
  • 上一篇: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密切合作
  • 下一篇:老师的活儿岂能让家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