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温控制系统
过热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控制
第一节 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http:///
一、过热汽温对象特性
主要扰动有四种: (1)燃料量和燃料种类或成分的扰动; (2)给水流量和给水温度扰动; (3)烟气热量扰动:燃烧器运行方式变化、 风量变化等等这些变化最终均反映在烟气 热量的变化; (4)蒸汽流量(负荷)扰动; (5)减温水流量扰动。
D
GD(s)
Q
+
GQ(s) +
+
+
θ
Wj
GW(s)
M
G M(s)
W
G W(s)
1.蒸汽流量(负荷)扰动下的汽温特性
? (1) 静态特性
蒸汽流量对过热器出口温度影响
(2) 动态特性
D
ΔD
0 θ
TD
t
GD ( s ) ?
? ( s)
D( s )
?
KD e ?? D s 1 ? TD S
0
τD
t
蒸汽流量扰动下过热汽温响应曲线
特点:有滞后、有惯性、有自平衡能力,且τD、TD较小
2.烟气热量扰动下汽温特性
Qy ΔQy
0 TQ
θ
t
GQ ( s) ?
? (s)
Q( s )
?
KQ 1 ? TQ S
e
?? Q s
0
τQ
t
烟气热量扰动下过热汽温响应曲线
3.减温水量扰动下的过热汽温特性
Wj 0 ΔWj TC
t
K G(s) ? ? e?? s W ( s) 1 ? Tc s
? ( s)
θ
0 τD
G(s) ?
t
? ( s)
W (s)
?
K (1 ? Ts) n
减温水扰动下过热汽温响应曲线 特点:有迟延、惯性、有自平衡能力的。减温水流量扰动时,汽温反应较 慢。
采用减温器作为过热汽温的调节手段时,要 求有足够的调节余量,一般在减温水门关死的 情况下,锅炉出力最大时,汽温要高于给定值 约30-40℃。
二、过热汽温一般控制方案
1.控制系统组成
Wj 0 t
ΔWj
Wj
G2(s)
θ2
θ1
G1(s)
θ θ2
θ1
G(s)
0
t
过热器Ⅰ θ 3
减温器 θ2 γθ2
过热器Ⅱ
θ1
串级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蒸汽 γθ1
PI1 PI2 KZ
减温水 调节阀
+
-
Gc1(s)
U1 -+
ΔWj
Gc2(s) KZ
γθ2
Ku
G (s) Wj 2
θ2
G1(s)
θ1
γθ1 过热汽温串级控制系统框图
2、过热汽温分段控制系统
Ⅰ段过热器
二级减温器 一级减温器 θ4 Ⅱ段过热器θ3 θ2
γθ4 γθ3 PI3 γθ2
Ⅲ段过热器
θ1
γθ1 PI1
PI4
PI2 KZ
KZ
减 温 水 Wj1
减 温 水 Wj2
过热汽温分段控制系统
Ⅰ段过热器 一级减温器 θ4
Ⅱ段过热器 θ3 γθ3 f2(x) -
二级减温器 θ2 Ⅲ段过热器 θ1 γθ2 γθ1
γθ4
+ - PI3
+ f1(x) - PI1
+ + PI2 -
D 蒸汽流量D
∑
+ +- PI4 KZ
KZ
二级减温 水调节阀
θ0
一级减温水调 节阀
按温差控制的过热汽温分段控制系统
D
第二节 直流锅炉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二级减温器 前后温差 蒸汽流量
http:///
一、常规控制方式
f2(x) 总风量 PID1 燃烧器摆角指令 f1(t) 过热度 分离器出口压力 f3(x) ∑3 > ∑1 f2(t) ∑2
PID2
一级减温器 出口温度
一级减温水流 量指令 一级喷水减温控制系统方案
末级过热器 出口温度
蒸汽流量
f2(x)
总风量 PID1
燃烧器摆角指令 f 1( t )
过热度 末级过热器出口压力 f 3( x ) ∑3 > ∑1 f2(t)
∑2
PID2
末级过热器 入口温度
二级减温水流 量指令
二级喷水减温控制系统方案
二、其它控制方式
针对直流锅炉的大滞后和非线性时变特 性,在目前直流锅炉的过热汽温控制中, 采用了一种基于预测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的 控制方法。
D D + - Y YSP + - Gc(s) G(s) Y
YSP
Gc(s)
G(s)
-
G’(s) +
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 内模控制系统
处理不可测干扰D (1)可测干扰——前馈控制; (2)串级控制处理
D YSP
+
- -
Gc1(s)
+
-
Y
Gc2(s)
G’1(s)
G2(s)
G1(s)
+
串级控制系统的内模控制
D YSP
+ - KP1 + - + G’1(s) Y Gc2(s) G2(s) G1(s)
一种内模控制形式
K P1GC 2 ( s)G2 ( s)G1 ( s) Y (s) ? ? ?( s) YSP ( s) 1 ? K P1GC 2 ( s)G2 ( s)G1 ( s) ? GC 2 ( s)G2 ( s) ? GC 2 ( s)G2 ( s)G 1
K2 1 G ( s ) ? Gc 2 ( s) ? K p 2 (1 ? ) 2 (T2 s ? 1) n2 Ti 2 s
G1 ( s ) ? K1 (T1s ? 1) n1
? ? ( s) ? G 1
?? K 1 ?1 ? s ? 1)n (T 1
y(?) ? lim s
s ?0
K P1GC 2 (s)G2 ( s)G1 ( s) A ? ? ( s) s 1 ? K P1GC 2 (s)G2 ( s)G1 ( s) ? GC 2 ( s)G2 ( s) ? GC 2 ( s)G2 ( s)G 1
K P1 K P 2 K 2 K1 y (? ) ? A ?? K P1 K P 2 K 2 K1 ? K P 2 K 2 ? K P 2 K 2 K 1
? ? ?1 K 1
y (? ) ? A
过热器 入口温度
负荷指令
过热器 出口温度
测温点附近 压力测点
K1
PV2 SP2
f1(x) Ti2 对象模型
f4(t) +
f2(x) + - - ∑1 f4(x) f5(x)
PID2
∑4
f1(t) f2(t) f3(t) f3(x)
K2 -
×
∑2
- ∑3
+
> ∑5 KP1 + PV 1 - SP1 A
PID1
喷水调节阀指令 过热汽温控制方案
过热器 入口温度 动态前馈 温度 设定值 转换 函数 + K - - - 测温点附近 压力测点压力 负荷指令 汽温惰性 区模型 减温水 PID1 调节阀 汽温导 前区 汽温惰 性区 过热器 出口温度
负荷指令
-
+
负荷指令
温控系统方框原理图
比例器K1、调节器PID2和时间函数发生 器f1(t)、f2(t)和f3(t)构成了从过热器入口温度 (导前汽温)到过热器出口温度这段汽温 惰性区域的增益为1的对象数学模型
1 ? s ? 1)3 (Ti 2 s ? 1)(T 1
汽温惰性区域对象静态增益K1为过热器出 口温度变化量与过热器入口温度变化量之 比,故
?Tout ?qsup cin (?qin ? ?q)cin ?q cin K1 ? ? ? ? (1 ? ) ?Tin ?qin cout ?qin cout ?qin cout
当机组为某一负荷下,过热器入口蒸汽参数为18.5MPa/470℃,其比 热容为3.456,过热器出口蒸汽参数为18 MPa/540℃,其比热容为 2.907,这时
cin cout ? 3.456 2.902 ?1.19
在某一低负荷、滑压状态下,过热器入口蒸汽的参数为 12MPa/470℃ , 其 比 热 为 2.813 , 过 热 器 出 口 蒸 汽 参 数 为 11.8MPa/540℃,其比热为2.591,这时
cin cout ? 2.813 2.591 ?1.09
第三节 再热汽温控制
http:///
一、再热蒸汽温度控制任务
保持再热器出口汽温为给
定值。
二、再热汽温的影响因素
(1)机组负荷的变化(蒸汽流量变化)对再热汽温有很大的 影响; (2)烟气热量变化也是影响再热蒸汽温度的重要因素。 由于再热器是纯对流布置,再热器入口工质状况取决 于汽轮机高压缸排汽工况,因而再热汽温的变化幅度较过 热汽温大的多。
在各种扰动下,再热汽温的动态响应特性与 过热汽温相类似,共有的特点为有迟延、有惯性、 有自平衡能力。
三、再热汽温度调节手段
改变烟气流量作为主要调节手段,方法有: (1)变化烟气挡板位置,从而改变尾部烟道通过 再热器的烟气分流量; (2)改变燃烧器的倾斜角度; (3)采用多层布置圆型燃烧器等方法。 喷水减温是辅助调节手段 当改变烟气流量已经无法或来不及控制且再 热汽温又高于一定值时,则采用自动紧急喷水的 方法,以快速降低再热汽温。
百度搜索:99建筑网,查看数百万资料
四、再热汽温控制方案
? 1. 采用烟气挡板调节手段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
主蒸汽流量D A 屏 式 过 热 器 高 温 过 热 器 高 温 再 热 器 低温 再热 器 省煤 器 低温 过热 器 省煤 器 f1(x) -K 再热挡板 至空气预热器 过热挡板 KZ 过热挡板 KZ 再热挡板
f3(x)
再热汽温
△ PID1 ±△ △
A
-
∑
PID2
f 2( x ) KZ 喷水阀
燃烧器
图18 烟气挡板控制再热汽温烟道布置示意图
图19
采用烟气挡板控制再热汽温控制方案
2. 采用摆动燃烧器调节手段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
减温器后再热汽温 主蒸汽流量 再热汽温θ 送风量 f(x ) A ∑1 A ∑2 △ PID1
△
PID2
∑3
∑4
图22 燃烧器倾角对炉膛出口烟温的影响
bbs.99jianzhu.com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