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之比较

 

摘要:《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篇所表达的不悦生、不恶死的顺天安命的生死观;四是通过心斋、外物、外生死与坐忘的具体方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庄子》内七篇中的生死观思想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体现的向死而在的生死观思想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有相互比照、相互发明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内七篇;海德格尔;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4-0055-06

如何看待个体生命的死亡现象是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对此问题都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加以探讨。虽然庄子不可能知道海德格尔,但海德格尔却知道庄子。他们之间人隔几千年,地隔几万里,而且二者的生死观之间也并没有多大的相通之处,但透过他们对生死问题不同看法的比较,可以丰富当今中国的人生哲学,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看待生死的大问题提供一种思想的参照系。有关道家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关系,在国际汉学界与中国哲学界已经有多种著作了①,然而,专门就《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生死观作比较的研究论文还相对缺乏。因此,本文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

一、《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

众所周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生命的价值,然而对于死亡问题没有作过多的正面思考。他以不知生,焉知死的反问,基本上取消了他的哲学思想中面对个体死亡的问题意识。他将个体死亡的问题纳入礼制的传统之下,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社会目的淡化了个体之人对最为切己的死亡现象的深层思考的焦虑。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较多的涉及到了个体之人生理死亡与精神不朽的问题,曾提出死而不亡者寿的光辉命题。在生的问题上,他强调通过贵柔、守雌、致虚、守静等方法,达到长生久视的目标。老子还警告人们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以免夭折。作为道家发展史上的中坚人物庄子,在生死观的问题上既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又提出了与前贤相当不同的观点。他一方面反对人们戕生伐性,要求人们守道修德,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要善于避开各种矛盾,尽其天年而不中道夭折;另一方面又主张齐生死,把生与死看作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是造化洪流中的一个过程,劝导人们不必悦生而恶死,极力淡化人们在死亡面前的恐惧感,以一种旷达的死亡观慰藉人的心灵。

不过,通观《庄子》内七篇,其旷达的死亡观背后又深藏着一种时代的辛酸与悲哀,即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以顺的被动心态,把最为切己的死亡现象淡化处理。这在《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等篇中均有所流露,而尤其以《人间世》篇最为典型。

要而言之,《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主要精神是:尊生而不悦生,顺天而不恶死。在面对现实社会生不如死的黑暗状态时,庄子也表达了死比生可能还更好的思想萌芽,但这种思想不是主要内容,只是在外篇《至乐》篇中,才系统地表达了乐死而厌生的思想。在该篇中,庄子在其妻死时鼓盆而歌,称其死后可能比现实更加快乐;又借与骷髅对话的寓言故事,歌颂死亡世界里的大快乐: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外篇中所具有的这一乐死思想与内七篇不悦生、不恶死的思想有内在联系,但还是不一样的,可以看作是其追求自由思想的一种发展。但如果从内七篇所表达的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的基本思想看,外篇中所表现出的乐死的思想倾向,显然与尊生守道、顺道的思想有出入。如果把内七篇看作是庄子本人的思想,则外篇中的乐死思想可能是其弟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 下一篇:2008集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