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学习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容易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循序渐渐是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学习内容的特质的内在要求,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3. 一张一弛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藏”,入学就业,“脩”同“修”,修正业;“息”,退而私居,“游”,游心于居学。即所谓的“藏息相辅”。要求学习上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作为一项艰苦的心智实践活动,学习需要采取一张一弛的策略,唯此,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特长,舒展个性,培养兴趣,增进其身心健康水平。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就是要求将“正业”和“居学”相结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补充。事实表明,进行适度的、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耽搁或 影响 课堂学习的效果,相反的是它既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大大地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正业”的理论学习铺垫感性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还能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和同学的可爱,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不学抄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鉴于此,在当今的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家们一致呼吁要给学生减负,可是,为了保证课堂学习的时间,当事人却将有益的课外活动给“减负”了,这对发展学生诸方面的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4. 及时着力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习一定要抓住关键时期,否则,虽然勤奋刻苦,但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葛洪认为:“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颜之推也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有不同的学习关键时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为适宜的时期。已有研究表明,在人的幼年和童年,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倘过了这些关键期,即使给以同样的或超负荷的刺激,便不会再有同样的效果。 “当其可之谓时”。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应该严格按照自己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次序,抓住那个恰到好处的最佳时机进行学习活动。否则,早了,不是缺少接受能力,就是没有心理需要;晚了,不是学习条件已经失去,就是自己的学习心理需求已经消失。如此,必然会“勤苦而难成”。 5. 持之以恒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习者要效仿蚂蚁衔土不息积土成堆的勤奋专恒精神,在学习上要专心致志,锐意进取,力行不辍,持之以恒。儒家一贯倡导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孔子以“平地”设喻:“辟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以“掘井”为例:“有为者辟如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荀子以“雕刻”譬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摘要:作为 中国 和世界 教育 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 文献 ,《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 学习 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 规律 ,与 现代 学习心 理学 的 科学 研究 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和一致之处。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59-020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 的 理论 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 内容 和 方法 ,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 总结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

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 自然 及人类 社会 发展 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宇宙的边疆》教案范本
  • 下一篇:《巴黎圣母院》人物描写的对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