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探析

 

古代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探析

高嘉诚王茜

[摘要]五代至清中期,随着景德镇瓷业的发展,瓷窑地理分布发生明显变化,由分散向镇区集中。其驱动因素包括三方面。此过程深刻体现了瓷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 瓷窑地理区域驱动力

“江南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1)1004年,宋真宗对此地所贡瓷器特别青睐,特赐镇名以年号。(2,卷15)今天发现的景德镇瓷窑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为五代。(3)这表明不晚于五代,制瓷业就已在此兴起,经宋元两代,制瓷技术稳步提高,到明、清中期,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把我国传统制瓷业推向顶峰,奠定了世界瓷都的地位。(4)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瓷都的研究多集中在一千多年间制瓷工艺的发展进步、各代瓷品艺术特色及鉴赏和瓷俗等方面。因本人学术旨趣,选择以人地关系为视角,以一千多年间制瓷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理区域里发展演进为对象,探讨瓷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可以充实瓷文化的研究,对今天我们追求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目标来说,也很有意义。

我们知道,瓷窑焙烧是制瓷业的一个关键生产环节,因瓷坯为易碎品,不宜运输和搬上搬下,所以瓷坯成型及其他焙烧前的工序,所设的生产场地、房舍都需要围绕瓷窑进行布局。(5,辑2,3,)因此,依托古代的瓷窑遗址是探究制瓷业本身发展及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本论文则是笔者在对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为这项专题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五代—清中期景德镇瓷窑地理分布与变迁

今天,景德镇城乡遗留有大量的古代瓷窑生产堆积。考古发掘表明,始烧最早的为五代。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瓷窑遗址考古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发现从五代到清代中期,瓷窑地理分布存在明显的兴废、变迁现象。以下就这一问题分阶段进行论述。

1、五代—北宋

五代到北宋时期,窑场数目很多,元人蒋祁著景德镇陶业专论《陶记》,曰:“景德镇陶窑,昔三百余座。”(6)呈现“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景象。(6)“进坑之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6),这句话中的“进坑、湖坑、岭背、界田”等地点均在南河流域,而考古发现的此阶段20处古窑址也都分布在此流域,(3)有16处始烧于五代或北宋,终烧于北宋,延烧时间较长的是南市街和湖田窑,都始烧于五代,分别终烧于元代和明中期。湖田窑延烧时间最长,窑业堆积规模十分庞大。

2、元代

元代历时虽不长,但在景德镇瓷业发展史上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当时,在此设置了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浮梁瓷局,佚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瓷器??。”(7)今天发现的元代窑址,有上文述及的南河流域南市街和湖田古瓷窑,不过,《陶记》中不仅提到“湖田窑”,还提到当时的“镇之窑”,并将产品销路情况做了对比:“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可以推知,江湖川广市场远大于浙之东西,因此“镇之窑”实为窑群。考古材料也有证明。(8)

3、明—清中期

到了明代中期,南河边的湖田窑历700多年而终烧废弃。东河上游距镇50多公里处,发现一批明代窑址,(3)但延烧时间短,规模也小。这时,瓷业生产主体已集中于镇区,昌江沿岸呈现“陶舍重重倚江开,舟帆日日蔽江来”(9)的兴旺景象,并且“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10)“弹丸之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11)显然是成片的产、供、销为一体的繁荣的瓷业区。显耀位置为御器厂所居,“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综合创新类作文
  • 下一篇: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