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编制:张丽娜审阅:课型: 自学验收 审批: 【学习目标及重点】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处理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反复诵读课文,读懂文意,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4、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背诵全文.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朗读本文,读准字音,语速适中,读出感情。

2、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3、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本上画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 4、运用双色笔自主完成。注意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知识链接】

1、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

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十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

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以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

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

分子遭受的冤屈和折磨。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

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3、文体简介: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

的“杂文”大体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这篇文章以马为

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托物寓意: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马说》作者,字代家,有“ ”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 ”。作品收在《 》里。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2、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骈.死() 槽枥.( ) 尽粟. ()一石.() 食.马者() 外见.( ) 且.() 策.之()呜.呼( )无马邪.()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

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 ) (5)不以千里称.也()(6)虽.

有千里之能() (7)才美不外见.()(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9)安.求其能千里也()(10)不能通.

其意( ) (11)策.之不以其道( )(12)执策而临.之( )(13)其.真无马邪( )(14)其.

真不知马也( )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千里之能()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能

食不饱() 鸣之不能通其意( ) 6、参照注释,弄懂下列句子的意思。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知而不能通其意 。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总结
  • 下一篇:老王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