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文字里面有丘壑,文字里面蓄精神,美轮美奂的文字是历史长河里不朽的化石。吟读《诗经》,我们恍若通过时光隧道,在男耕女织、芳草萋萋的田园里徜徉;研读《史记》,我们隔着历史的长河隐约可见战马绝尘的厮战场景;诵读《离骚》,那个峨冠博带的士大夫在漫漫长途中忧国忧民的模样便在眼前拂之不去??把书读文,进入文字的境界,阅读便进入另一高度。
那么如何解读文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思想进入文字背景中
作者的作品是从一定的时代背景、写作状态中流泻而出的,它如一条潺潺的潜流,轻轻去读便可触摸到文本的深度,感受到作品跳动的脉搏。
像郑振铎先生的《燕子》一文,用如诗如画的文字描绘出春光中小燕子灵活的体态,特别是其飞掠和栖息的优美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沉浸在那灵动若飞的文字里,而漠视其写作背景,便可能游离作者的写作初衷。
这篇文章写于茫茫碧波的一艘海轮上,作为新文化的战将,年轻的作者在“四·一二”事件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只好辗转赴法,与船上的好友们相约把在海轮上“所感到的,所想到的,所见到的”写成文字,寄给亲爱的国人和亲友。作者背井离乡,目睹了那在风尖浪头的燕子感慨不已、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翩翩舞动的燕子,遂泼墨成文。
教学时,我们如果不知道背景留给文字的印记,我们的思想便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游离。
二、填补文本中的空白
绘画中留下空白,计白当黑,给思维留下想象的空间,起到渲染意境、突出主题的作用。而文章里面闪出空白,则为作者的刻意躲闪或给读者布下陷阱。
《少年闰土》中作者哀叹其和城里的朋友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文字铺设的情景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写一写鲁迅和“往常的朋友们”当时在干些什么。 有的文字浅淡平常的表面却隐藏着作者澎湃的激情。如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的《荔枝》,结尾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难道只是写泛红的荔枝吗?作者的个中悲苦谁人识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荔枝依旧,但舍不得吃荔枝,一心为晚辈着想的母亲却长眠地下,怎能不使作者思绪满怀,感伤不已?
三、言外之意与刻意强调处
一般说,词语频繁重复是作文成篇所忌讳的,它一方面暴露了作者语言的贫乏,似有山穷水尽、江郎才尽之意,对读者来说也有风景重复之感。有的文章作者会刻意回避用词重复,你看陈淼先生的《桂林山水》:“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其中各有“观赏”与“玩赏”,除了用字准确之外,也避开了词语重复的痕迹。而老舍先生《林海》中的“亲切”“舒服”却重复了三次之多,何也?原来,第一次是初见大兴安岭的感觉;第二次是联想到大兴安岭的景物同祖国的建设融为一体,心中又一次引发感触;第三次是看到人们“一手砍,一手栽”,此种感觉又油然而生。这样重复用词使文章情感得以升华。
总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留意以上几个方面,使自己的思想在文字的撩拨中有所生发,以捕捉到文字中的那份厚重。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