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仍存在着枯燥说教,形式单一的现象,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生活;开放;社会;多媒体;情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通俗地讲,这门课的目标就是要让儿童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仍存在着枯燥说教,形式单一的现象,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定模式,教师的教学无法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联系学生身边生活,让课本“活”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又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