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宝鑫新经典学校张宁
要回答“最喜欢怎么样的课?”似乎不算太难。因为这是个人的好恶,正如“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一样。然而,要回答“我们该怎样看课?”这一问题,倒需要颇费思量。我的经验是“三看,三不看”:
一、看教学,不看表演
“教师教的是语文,学生学的是母语。”因此,我们当然要关注师生教与学的活动。看课,就要看教与学。“泛语文”的做法不可取,哗众取宠的“表演”更要摒弃。
何谓“语文”?语,即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语文课,指的是在课堂上,老师借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
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上要讲“字、词、句、篇”,要讲“听、说、读、写”。语文课,要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朴实是教师教风的具体体现,扎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语文教材不属于语文知识体系,它是一篇篇选文。每一篇选文仅是提供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要凭借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学习、理解、运用与积累祖国语言文字。
言语是一种技巧。要掌握它,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语言工具的训练和其人文性的教益,是教学这一矛盾运动过程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语言文字中已经蕴含了丰富活泼的情感和意趣,蕴含了广博丰厚的文化积淀。学好语言文字,自然领悟和接受其人文的熏陶和文化的营养。无需脱离文本,脱离语言去宣教。
掌握了语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表达形式,形成了语文能力,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自在其中。
我们要看执教者如何运用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孩子说话和写话。教学,应该是师生智慧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学习的互动。它拒绝浮躁、喧哗与轰动。
近年来,一些大型公开教学活动,出现一股浮华之风。授课者极尽“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奢华、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效应,使课堂呈现类似流行歌曲演唱会的“盛况”,使课堂教学和时装展览几乎无异。
有些课堂教学,不是进行语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教化性补充“学习材料”,甚至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狂轰滥炸”,过度渲染、张扬所谓人文性,还说要给学生以新时代的“心灵的洗礼”。这样做,除了增加课堂的虚幻的观赏性外,没有任何价值。有人说,课改以来,人文性弄玄乎了,工具性弄模糊了。可谓一针见血。
再者,时下的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正趋向于商业化操作,且规模越来越大。课堂变成舞台,执教者由于十分在意听课者的反应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
凡此种种,均背离了语文教改的方向,也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要看的是课堂上那种和谐的教学状态,而决非剧场里的那种浓烈的戏剧效果。
二、看学生,不看老师
意大利的一位著名足球裁判因执法公正、处置果断而名闻遐迩。有记者请他介绍执法之经验。他不假思索地说:“让观众忘却我的存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一所学校听课。校长请贵宾在学生后面入座,他们却表示:“我们为什么去注意老师呢?我们要观看的是孩子是怎样学习的。”说着,纷纷把椅子挪到黑板下面,面对着学生静静地观看孩子上课了。
想想也对。绿茵场本是球员驰骋之地,裁判只需保证比赛公平、公正地进行;课堂是学生习得的场所,教师只是在辅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