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第一讲《种群和群落》
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一般都呈“S”型增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濒危物种种群的K值
C.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种群的种类和数量常发生变化
D.光可以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但不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天敌、食物等条件的限制,种群都呈“S”型增长;光既可以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可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
B.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④为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
解析:图中①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错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④为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C错误。自然状态下,由于生存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D错误。 答案:B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
B.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X1、X2、…、Xn,则种群密度为(X1+X2+…+Xn)/n
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
解析:标记物醒目时易被天敌发现,影响重捕标记的个体数,标记时标记物要不易被观察到;(X1+X2+…+Xn)/n是每个样方的种群平均数量,若样方面积不是单位面积,则不能代表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调查种群密度在计算数量时同种个体不论大小都应该计算在内。
答案:D
4.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组成指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
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
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指的是一个种群中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计算可知幼年、成年、老年三种年龄期的个体数量相等,均为400,所以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虽然食物十分充足,但可能存在天敌等环境阻力,故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
答案:A
5.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别比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
B.社鼠种群数量与性别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解析:由曲线可知,秋季种群数量最低,说明秋季最不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分析图形可知,当种群数量多时,性别比例低,性别比例高时,种群数量少,说明社鼠种群数量与性别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由纵坐标可知,性别比例=雌性数量/雄性数量,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性别比例等于1,说明雌性数量等于雄性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B
6.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C.图1、2、3中的a、c、e点生存斗争最激烈
D.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都为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的c点增长速率最大;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最激烈;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环境对种群某表现型的选择是未知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改变。
答案:B
7.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草鱼和青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解析:根据题图可以看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分布于不同水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鲢鱼主要取食浮游植物,鳙鱼主要取食浮游动物,草鱼和青鱼主要取食池底水草、螺蛳等,由题图并不能判定鲢鱼和鳙鱼间存在捕食或共生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会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增加,短时间内鲢鱼会因食物丰富而数量增加。
答案:D
8.(2015·黑龙江安达期中)如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故选择C选项。
答案:C
9.(2015·福建龙岩质检)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演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A.该地群落演替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B.常绿阔叶林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丛 C.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 D.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分析题表可知,在该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A正确;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表中的数值表示的是植物的种类数,据此无法判断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种类数远大于针叶林,其营养结构较针叶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也较针叶林高,因此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C正确;在
该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变化,D正确。
答案:B
10.(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析: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则
22228014 000x=14 000只,1002140x=100只/hm;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
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
答案:C
11.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顶极群落时,P/R<1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于开放
解析: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顶极群落时,P/R=1,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B正确;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结构和功能不断复杂化和完善化,物质循环量逐渐增大,群落代谢过程中排出的产物逐渐增多,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于开放,D正确。
答案:A
12.(2015·河北石家庄质检)农田生态系统直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活资源,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
C.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D.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解析:许多土壤动物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玉米田中还有多种其他植物,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种间关系即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的关系,也属于群落水平;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因此取土样时不能只取表层土。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2016·河北石家庄模拟)回答下列问题。
(1)虫害的防治: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通过降低________,进而控制种群密度。保护濒危物种时,可以通过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来增大种群的________。
(2)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初期,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裕、缺乏天敌,常表现出近似________型曲线增长,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引入外来物种的天敌进行防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层,推测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________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
(4)科研人员调查了三种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成下图。
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________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________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
解析:(1)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能够降低出生率,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为濒危物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够增大其环境容纳量(K值)。(2)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中,常常表现出近似“J”型曲线增长,但不宜采用引入外来物种天敌的方法进行防治,因为天敌的引入可能会导致二次物种入侵,造成新的生态危机。(3)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表中数据显示,三个群落中A群落的丰富度最高。表中A、B、C三个群落的灌木层物种数量多,所以,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推测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4)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图示显示,馨香木兰植株的个体数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减少,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因此馨香木兰种群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馨香木兰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答案:(1)出生率 K值(环境容纳量)
(2)“J” 不能 因为天敌的引入可能会造成新的生态入侵
(3)A群落 灌木 乔木
(4)种群数量 增长 竞争
14.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22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图乙可知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样方法。从图乙知,在样方面积小时,随着样方面积增加,物种数增加,而当样方面积达到一定值时,随样方面积增大,物种数不再变化。调查时应选物种数量达到稳定时的最小样方面积。计算的种群密度是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2)导致植物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由于森林与农田相比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因而能更有效利用光能。研究群落结构时,应分别从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上进行研究。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③(n1+n2+n3)/3S0 (2)光照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5.Ⅰ.科研人员对甲(蚜虫不能钻过甲装置中的细孔纱布,将甲装置置于大田中)、乙(围栏放牧)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蚜虫与棉花叶、羊与青草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________、________。
(3)决定甲、乙两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4)丙、丁两图所示曲线在ab时间段内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地围湖造田后,有少量田鼠迁入围湖造田区。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大,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大增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围湖造田区田鼠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______只。
(2)1820~1850年间,田鼠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曲线增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850~1865年间,田鼠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生物之间的关系)。
解析:Ⅰ.蚜虫以棉花叶的汁液为食,二者属于寄生关系;羊与青草为捕食关系。由于甲装置中没有持续的外源能量供应,因此蚜虫最后全部死亡,对应丁图所示曲线。围栏中的植物可持续获得光照,为羊提供营养物质,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对应丙图所示曲线。
Ⅱ.(1)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图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最后维持在2 000只左右,因此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 000只。(2)初入围湖造田区的田鼠食物、空间等资源充足,没有天敌,因此种群数量急剧增加,近似于“J”型曲线增长。(3)随着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加,食物、空间资源相对匮乏,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使田鼠的被捕食量增加,田鼠数量减少。
答案:Ⅰ.(1)寄生 捕食 (2)丁 丙 (3)出生率和死亡率 (4)丙图所示植物可源源不断地获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羊群提供营养,因此可保持相对稳定;丁图所示蚜虫将棉花汁液吸收完后,因无外源营养物质的供应,最终全部死亡
Ⅱ.(1)2 000 (2)“J” 食物、空间等资源充足,没有天敌(或处于理想条件下) (3)种内斗争和捕食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