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期末复习思考题

 

中国对外贸易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自1995年以来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是( B )。

A、轻纺产品B、机电产品

C、石油 D、农副产品

2、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达( B )。

A、75%以上 B、90%以上

C、85%以上D、60%以上

3、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最终得到确立是其被写入( C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B、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C、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D、中共十四大报告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开放的领域是( D )。

A、政治B、文化

C、科技D、经济

5、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B)。

A、开展对外承包工程B、发展出口贸易

C、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D、利用外资

6、我国对外开放的起点是( B)。

A、开放沿海港口城市B、建立经济特区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放陆地边境城镇

7、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C )。

A、浦东B、深圳

C、海南D、珠海

8、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实行全方位开放,1999年我国提出实施(C)。

A、科技兴贸战略 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走出去战略

9、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B )。

A、服务出口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 D、对外劳务合作

10、目前,我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市场是(C )。

A、香港地区B、日本

C、美国D、欧盟

1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在(B)。

A、八五计划末B、七五计划末

C、九五计划末D、六五计划末

12、“九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核心是( B )。

A、以量取胜B、以质取胜

C、以结构多元化取胜 D、以价廉取胜

13、完善售后服务对我国下列哪种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与扩大最为重要( C )。

A、农产品 B、矿产品

C、机电产品D、纺织品

14、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对外贸易发展后劲,我国应大力发展的出口产品是( C )。

A、创汇农产品 B、矿产品

C、高科技产品 D、轻纺产品

15、当今国际贸易中对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认证最具权威性的标准是( D )。

A、《ISO14000系列标准》 B、《CAC标准》

C、《CEN标准》 D、《ISO9000系列标准》

16、为了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于1999年提出实施( C )。

A、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B、大经贸战略

C、科技兴贸战略 D、走出去战略

17、现阶段,我国出口市场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出口市场格局的( A )。

A、多元化 B、集中化

C、细分化 D、平衡化

18、我国已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引进技术的重点应放在( C )上。

A、成套设备 B、关键设备

C、软件技术 D、组装散件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实施的时间是( A )。

A、1994年7月1日 B、1994年5月12日

C、1992年7月1日 D、1992年5月12日

20、《对外贸易法》规定的首要原则是( A )。

A、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原则

B、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原则

C、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的原则

D、对外贸易促进原则

21、履行国际间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的基础是实行( D )。

A、对外贸易垄断制 B、自由贸易制度

C、保护贸易制度 D、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2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规定,我国对国际服务贸易实行( 原则。

A、全面开放B、禁止开放

C、逐步开放D、自由开放

23、我国的现行汇率制度是( B )。

A、有管理的、单一固定汇率制

B、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

C、有管理的、双轨浮动汇率制

D、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汇率制

24、被世贸组织视为透明度最高的对外贸易调节工具是( B )。

A、价格 B、关税

C、配额 D、汇率

25、我国现行海关税则中所采用的商品分类目录是( D )。

A、联合国标准商品分类目录 B、我国自定的商品分类目录

C、布鲁塞尔税则商品目录 D、国际商品编码协调制度

26、根据《海关法》与《进出口关税条例》进行的关税减免为( B )。 C )

A、特定减免 B、法定减免

C、临时减免 D、行政减免

27、根据我国现行进口货物国内税征税制度,我国对进口产品实行与国内产品( B )原则。

A、差别纳税 B、同等纳税

C、共同纳税 D、互惠纳税

28、出口退税是指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与流通中所缴纳的( C )退还给出口企业,以增强出口竞争力。

A、企业与职工个人所得税 B、进口关税与企业所得税

C、增值税与消费税 D、进口关税与增值税

29、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出口产品应退税种为(

A、所得税与消费税 B、增值税与消费税

C、关税与增值税 D、消费税与关税

30、对机电产品出口和成套设备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银行为( A )。

A、中国进出口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国际投资银行

31、进出口配额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对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实行( C )限制。

A、金额 B、价格

C、数量 D、品种

32、我国实行出口被动配额管理的主要商品是( C )。

A、农产品 B、矿产品

C、纺织品 D、化工品

33、按照效益、公正、公开的原则,从1994年起我国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采取了(分配。

A、行政 B、招标

C、计划 D、平均

34、我国对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货物实行( A )。

A、保税监管制度 B、报关监管制度

C、征税放行制度 D、监督审查制度

35、我国对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 B )。

A、银行售汇制 B、银行结汇制

C、银行核销制 D、银行监管制

36、中日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B )。

A、以垂直型分工为主 B、以水平型分工为主

C、以初级产品为主 D、以机电产品为主

37、中美贸易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以一般贸易为主 B、以加工贸易为主

C、以服务贸易为主 D、以技术贸易为主

38、下列国家中,同我国发展经贸关系最具地缘优势的国家是( C )。

A、白俄罗斯B、新加坡

C、俄罗斯 D、泰国

39、9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主要贸易方式是( C )。

A、记账贸易B、补偿贸易

C、现汇贸易D、易货贸易 B )。 B )

40、中国出口产品最大的转口市场是( A )。

A、香港地区B、澳门地区

C、新加坡 D、台湾地区

41、我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地是( D )。

A、香港 B、韩国

C、东盟 D、台湾

42、我国进出口商品对外作价的首要原则是( B )。

A、结合国别地区政策作价 B、按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C、结合购销意图作价 D、根据商品生产成本作价

43、与对外贸易价格制订关系最为密切的经济政策是各国的( C )。

A、国别地区政策 B、外汇政策

C、贸易保护政策 D、财政政策

45、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国际价值是由( C ) 决定的。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比较差异”

C、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绝对差异”

名词解释

加工贸易

指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国内加工装配、制造,成品出口国际市场的贸易方式。包括进口原材料加工成品出口;进口主件或零配件,加工装配出口;以国产原料为主,进口辅料加工成品出口;进口饲料、肥料、种子、种畜等养殖种植农副土特畜产品出口,以及进口某些商品调换国内农副产品出口,这是一种利用国外资源、发挥国内劳动力优势,创汇增收的贸易方式。

走出去战略

就是要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以日益壮大和发展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成熟技术和优良设备为基础,通过对外投资与合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业务形式,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

指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果。

论述题

1、试论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可分解为以下方面:

1、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生产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才能顺利发展,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国际范围的商品交换,转换使用价值形态,满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比例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2、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通过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推动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出口方面,通过组织工业品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使我国的产品直接加入国际竞争,从而迫使企业积极改革生产工艺,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进口方面,通过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和原材料,促进生产的发展;同时引进的技术设备,通过扩散效应,还能促进其他企业、行业的技术进步。

发展对外贸易还可促进金融、保险、运输、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重要任务。通过技术贸易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可使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在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跨越某些传统的发展阶段,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同时,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也是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的强大动力。

4、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出口贸易是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出口贸易外汇收入约占我国外汇总收入的70%左右。

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可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对外贸易直接有关的进出口关税,外经贸企业所得税、进口物资增值税等等,都可增加可观的财政收入。

5、丰富国内市场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人民的基本生活日用必需品,主要依靠国内生产供应。但同时也应当发挥对外贸易在这方面的作用。进口消费品可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种类、花色的消费品,或者获得价格低廉的消费品,从而提高消费质量。

6、扩大劳动就业

发展对外贸易是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手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扩大对外贸易作为缓解本国劳动就业压力的手段之一。我国是拥有劳动力最多的国家,而且物质生产与劳动力生产严重失衡,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很大,它关系到政局的稳定、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

从进口来看,通过进口国内短缺的原材料、设备等物资,是生产规模得以扩大,从而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从出口来看,我国出口商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料加工再出口在全部出口中已占50%以上。我国有些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基本上或者绝大部分是供出口的。可见出口贸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等,都与发展对外贸易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利用外资时,要同时考虑还债的能力,要考虑出口扩大能力,因为要以扩大出口所获取的外汇来偿还外债;引进国外的设备、先进技术,都要通过贸易的方式来实现;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时,要带动建材等物资的出口;如果没有对方所需的物资和技术出口,就谈不上对外经济技术上的援助;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必需考虑贸易的配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对外贸易是开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中心环节。

8、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

建国50年多来,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我国同世界上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贸易关系。通过贸易往来,增进了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展了同经济发达国家的联系,支援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改善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从而全面发展了正常友好的国家关系,维持了世界和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我国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要求的新型外贸体制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

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这为我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目标。

深化外贸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一)强化经济手段

1、实行汇率并轨,取消外汇留成制度。

2、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部分进口减免税。

3、改革所得税制。

4、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5、实行鼓励出口的信贷政策。

(二)加强立法手段

1994年5月12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它标志着我国外贸的发展开始进入法制化轨道,以保证我国对外贸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序地运行。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配套法规,以便在外贸领域尽快形成法律体系,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按照国际贸易法规开展活动,保障我国合法的经济利益。

(三)改革行政手段

改革外经贸经营资格管理,从审批许可制向登记核准制转变。

2、改革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

1)改革出口商品管理体制

2)进口商品管理体制改革。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取消某些商品的进口补贴,创造国内外商品平等竞争条件。(2)取消全部进口替代商品清单。(3)缩小进口许可证管理范围,减少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品种。行政改革的功能逐步转向调节进口总量和引导进口结构。

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从单纯追求创汇数额,转向重视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多出口、多创汇。

2、从商品经营转向资产经营。

3、从单一经营转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4、从传统的收购制度转向服务型的代理制。

5、从分散经营转向规模经营。

(二)大型外贸企业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大型外贸企业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到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三、深化外贸协调体制改革

进出口商会是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协调组织,也是同行业企业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自己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协调和服务。

这样,我国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方面将上一个新台阶,并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人民币汇率的适度调整,保持了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对周边国家经济的稳定也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和亚洲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

这两年人民币保持小幅升值,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升值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市场化的体现,但是步伐不应过快,中国必须对其中隐藏的风险加以防范。

自2005年7月21日,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我国正式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两年多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双向波动。截至2007年9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0.19%,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05年7月21日,中国对汇率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不在以盯住美元为主,而是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5人民币汇率改革

(1)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进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3)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原则。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断创出新高,而且继续升值的趋势非常明显。此外,比起人民币对单一货币中间价,有效汇率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情况。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呈现“有升有降”的情况,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测算,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41%,保持了对一篮子货币的升值倾向。 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安排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前。其中在1950年~1952年间,人民币汇率主要依据物价水平对比而确定;1953年~1978年间,人民币汇率以维持稳定为政策原则,但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更频繁并呈升值势头。在此阶段,由于是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虽然人民币汇率被严重高估,但其负面影响并未表现出来。

第四阶段是2005年至今,即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此阶段,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缓释升值压力,淡化汇率引发的外部矛盾,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国际化改革奠定基础。

1. 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6207.7亿美元,2003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8512.1亿美元,再创新高。

2. 经贸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以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加上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美贸易占到中国总贸易的25%以上)为例。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五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鞋靴(8.7%)、电力机械器具(8.09%)。单从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3. 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来由于这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纷纷采取保守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到2003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为255.4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6.1%。

4. 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有萎缩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三方

面的原因:(1)新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如墨西哥对我国纺织业的冲击;(2)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如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产业限制进口,欧盟为了新加入的国家的利益限制进口等;(3)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增强,外国取消对中国的优惠政策。如欧盟决定取消对我国乳、蛋制品等六类产品的普惠制。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欧美等国家不断对我国多种商品提出倾销的控诉,使我国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些优势产业因此出现下滑的迹象。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

根据中国商务部周六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570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贸易顺差仍达1856.5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1774.6亿美元的规模。

同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预测,中国今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1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地位。

但是,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从目前看,无论是贸易方式、还是贸易主体,或是贸易产品,中国目前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贸易强国。虽然这些在中国都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加工贸易比重达到53%,占据中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虽然这种出口格局,中国正在努力扭转,但从趋势看,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的重要地位短期内难以扭转。

而且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据统计,1997年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1%,而到到2005年,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8.3%。

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国际贸易分工中,中国出口商品中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感叹,中国要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这种贸易产品绝非能用“强国”来称呼。 对于中国来说,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这将是必经之路。在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年来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不断的情况下,以数量取胜的贸易方式势必会引来贸易摩擦,而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却是“得力又讨好”。 从前面对中国贸易状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已经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以及外国企业在中国贸易中的绝对主流地位,都客观说明了中国贸易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传统比较优势的较强依赖。这不仅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也让中国贸易长期形成了对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这为中国贸易转型,走高附加值道路带来了惯性上困难,而这也正是通向“比较优势陷阱”的第一条潜在道路。此外,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依旧走加工、组装的老路,在技术变革上过于依赖进口更新,这对中国树立自我品牌,寻求自主技术创新带来了结构性瓶颈,中国高新技术贸易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受到制约,而这也构成了通往“比较优势陷阱”的第二条道路。

在总量数字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的条件下,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带来的边际效用已经比较小了,中国贸易更需要在保持总量适度增长的前提下进行贸易基础结构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不断更新、加深对比较优势的理解和应用。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投入,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多样化,创造新的知识性比较优势,而在当今世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领增长潮流的趋势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分享最大收益。当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时需要在长期内自主性投入较大的财力、人力、物力,这意味着贸易增长可能会因此在短期中减弱前进动力,而能否目光长远地忍受贸易表现的短期“阵痛”,用长期努力换得比较优势转型是中国贸易能否“做强”的关键所在。

理论上讲,货币需求有交易、预防和投机等动机,因此各国持有外汇储备无外乎是出于国际支付、稳定汇率和增加财富等目的。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较为充足,已基本满足了国际支付和市场干预的需要,所以,在确保安全性、流动性的情况下,储备经营管理的赢利要求自然更高。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中学数学解题方法
  • 下一篇:2014--2015高一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