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试卷之判断题

 

一、历年试卷之判断题

1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固定模式,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 ) 改正:文化是一种动态的??

2 .传统可以不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改正: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3 .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的说法。 (√ )4 ,民间服饰、民间饮食属于物质民俗学范畴。(√ )

5 .民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无异文. (╳ )改正:是有异文

6 .在一些神话中,创造某些文化现象的文化英雄是动植物。(√ )

7 ,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非事实”。(╳ )改正:是一种“事实”8 ,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

9 ,教材中基本确定了神话的分类,即两大类,创世神话和民间神话。 (╳)改正:和英雄神话

10 .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的真理或哲理。(√ )

11 .有一个程式化的开头,如“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或“在一个村子里”等,这样描述的是神话。(╳ ) 改正:是民间故事

12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主要原因是这天的晚上的彩灯上大都写着谜语,因此元宵节上的谜语又称“灯谜”。(√ )

13 .民谣指的是以吟诵形式流传和保存的传统韵文,形式短小。(√ )

14 . “班干部管班干部”是谚语。(╳ ) 改正:是绕口令

15 .《嘎达梅林》是流传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故事歌。(√ )

16 .张飞出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三度林英韩湘子,四弟赵云保皇娘;五郎怕死当和尚,镇守三关杨六郎。上面这段文字是绕口令。(╳) 改正:是劳动生活歌

17 .人生礼仪是“通过礼仪”的一种主要形式。(√ )

18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对称、平衡、中庸思想是民间舞蹈的指导思想。(√ )

19 ,民间传统的《狮子舞》中“文狮子”主要表现狮子的温良恭顺或者说阴柔的一面,舞蹈动作包括搔痒、打滚、抖毛等,风格细腻. (√ )

20 .秧歌戏的特点是边舞边唱,中国的南北方都有秧歌戏。(√ )

21 .文化应该包容在文明之中,属于文明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 改正:正好相反 22 .传统一般都具有相当的保守性。(√)

2 3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或非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的文化现象。(√ )

24 .口头民俗学指的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 (√ )

25 .传说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事实”。 (√ )

26 ,汉族,壮族和苗族神话中都记载了天地未开辟之前的样子―混沌如鸡蛋。(√ )

27 .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 )

28 .谜语一般分为谜面和谜底。(√ )

29 .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是谚语。(╳ )改正:是绕口令 30 .神话中的主人公一般为“神”、“半人半神”的英雄和具有神性的动植物等。(√ )

31.民歌指的是以口头歌唱形式流传和保存的传统诗文。(√ )

32 .中国的传统婚礼基本上包括了“分离”、“通过”和“再进人”三个部分的仪式,但突出强调的是“再进人礼仪”。(√ )

33 .和神话一样,史诗也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唯一的差别在于,神话是歌体,而史诗是散文体。(╳ ) 改正:神话是散文体,而史诗是歌体

34 .西方社会的“圣诞节”来源于宗教仪式活动.(√ )

35 .民间传统的《狮子舞》的表演一般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类型。(√ )

36 .小小孩,上庙台跌了个爬爬,拾了个钱。拿的家去,又买油,又买盐,又娶媳妇,又过年。上面这段文字是绕口令。(╳ ) 改正:是童谣

37 .与成年人的各种人生路程相对应,这一阶段的人生礼仪主要包括生育、祝寿、丧葬礼仪等。(√)

38 .一般的史诗往往采用单线叙事,集中讲述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故事歌则往往采用复线交织叙事,同时讲述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 改正:史诗与故事歌相反了

39 .七月初七,民间称之为“七夕”,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女节”、“洗头节”、“双星节”、“双七节”、“妇女节”等。(√)

40 .民间传统的《狮子舞》中“武狮子”主要表现狮子的勇猛威武,舞蹈动作包括蹿、蹦、跳、跃、摸、爬、滚、打等。(√)

二、课本内容

什么是文化

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这样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从广泛上讲,我们认为生活的内容及其生活方式就是文化。我们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模仿行为所获得的,将我们塑造成为某种特定人群中的特定一员的所有知识、能力和行为,都是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过程,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性行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包括饮食、服饰、农耕狩猪、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音乐美术等。文化与自然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第二、,文化的传承是以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活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以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为媒介的。第三,文化永远都不是静态的,而是活动的。第四,文化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五、文化又是保守的。

什么是传统

“就一般意义而言,传统是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文化样式、文化类型的凝聚,是人类活动的积习。一方面,传统是贯穿于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原性,是创造的本原和人类进步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是‘一切意识形态内’的‘巨大的保守力量’。”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传统也是一种过程,同时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持续性,主要指的是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传统的特点

第一,传统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而不是个人的体验和创作。第二,文化的传播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于各种各样的符号体系,如语言文字、艺术、行为、法律法规、建筑、饮食、服饰、风俗等。文化的传播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书面的、文字的、口头的形式。民俗学所谓的传统性强调的是以“口头”或“行为”或“风俗”或“物质”的形式为媒介的传播和延续的方式。如叙事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而非作家创作的故事或以其他书面文字形式流传的文学作

品。第三,传统还体现在文化现象传播途径的“非正规性”从民俗学的意义上讲,具有“传统性”的文化现象必须是以非正规的途径传播或获得的,如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行为习惯等。例如,没有人会刻意地向我们传授如何过“春节”,但我们都知道该怎样过节。第四,传统一般都具有相当的保守性。

什么是民俗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非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文化现象。民俗包含着两个概念,一个是“民”,一个是“俗”。

“民”的概念

“民”总是被当做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来定义。换句话说,民是与社会中的某些人群相对立而言的。对于上层社会来说,“民”指的就是下层社会;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民”指的就是文明社会中的文盲;对于来自“文明社会”的人来说,“民”指的是那些来自野蛮或原始社会群体中的“未开化”人。

“俗”的概念

所谓的“俗”,简单说就是“知识和学问”。是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民俗的产生

在共同的生活当中,人们往往会逐步形成一种共同的生活模式和生存方式。共同的生活创造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民俗事项,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这样几种理论:第一种,共同创造理论。第二种,残余论。第三种,文化沉降论。第四种,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的说法。

民俗的传播

为什么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会创造出相似的文化现象,或者说相似的民众,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很多“假设”。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一源论。这种理论认为民俗,例如一种故事类型,应该只有一个源头,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被某个(些)人创造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区。然后通过人们不断地模仿或再讲述(转述),沿特定的文化、商业、战争等交流途径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第二种,多源论。认为每一个民族或文化都有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可能性。第三种,渗透论。这种理论认为民俗具有一种强烈的“渗透”性。第四种,传播论,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每当人们流动到一个地方,他们必然会带去他们的文化传统,其中当然包括各种类型的民俗。 民俗的特点

㈠民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传统性,㈡有异文是民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㈢民俗具有强烈的地方性,㈣民俗具有匿名性。

民俗的功能

㈠娱乐功能㈡教育功能㈢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㈣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功能一些民俗不只具有使信仰、观念法律化或制度化的作用,还具有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㈤心理功能又是人们在文化束缚及压力下放松和情绪宣泄的途径。

什么是民俗学

是研究民俗的学科,是以各种民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民俗学研究的是以口头、风俗和物质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学科。主要研究各种民俗的起源、传播过程、传播途径和方式、功能、价值、意义等。

民俗学的分类

分为三大类:口头民俗,风俗民俗和物质民俗。㈠口头民俗指的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

民俗。口头民俗学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叙事。第二种,俗语民俗学,第三种,音韵民俗学,㈡风俗民俗是以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㈢物质民俗是指以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物质的形式传播的民俗。

田野调查的内容

收集民俗事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民俗事项的文本、本文和语境㈠文本它实际上就是我们收集和记录下的某一具体的民俗事项,如一故事、一条谚语、一种风俗、一座民居、一幅剪纸。㈡本文即民俗事项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怎样被表现出来的。如果民俗事项是以视觉、表演或其他表现方式(包括舞蹈、节日、物质民俗等)被表现出来的,我们还要尤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节奏;色彩(明暗程度);母题或模式的重复;材料的选择;空间的使用和线条的结构;动作和表情。㈢语境指的是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民俗事项被使用、表演或被展现的活的、真实的场景。1、文化语境指的是某种文化环境中的意义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意义系统、价值系统和交流。意义系统指的是理解某一民俗事项(其中包括这一民俗事项的内容、意义和要点)的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系统指的是某种文化的价值系包括家庭、经济、宗教、教育和政治是怎样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观念、世界观、信仰和表达方式的。指的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制,包括家庭、经济、宗教、教育和政治对民俗事项传承人的行为、意识形态、世界观、信仰系统和表现方式的影响。系统交流指的是民俗事项的“自然分类”以及人们对此的掌握和使用情况。2、社会语境指的是文化形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交流活动。社会语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基础、个人背景、和“表演”场合。社会基础是民俗事项的传承人是否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某些具有特殊地位和身份的人,民俗事项的表现和表演在整个社会网络系统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人们对待民俗事项的态度等。个人背景是民俗事项和其传承人的关系。“表演”场合指人们使用或“表演”某种民俗事项的特定场合。

田野调查的方法

1、准备:第一,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第二,然后划定自己研究的范围;第三,携带必要的研究工具;第四,掌握一些必要的调查技巧;第五,掌握调查主题、调查地点和调查人群的背景资料。2、提问;3、相关信息的采集:还必须注意:第一,不同的民俗事项讲述的时间、地点。第二,讲述者所讲述的内容如故事是否祖传,是否是私人拥有,听众是谁。第三,讲述者讲述过程中的行为。如动作、表情、手势、模仿、模拟。第四,听众的参与。第五,人们认为讲述的是什么类型,真实与否。第六,人们对这些类型的态度。是否相信讲述者所讲的内容。

什么是神话

我国著名神话学家茅盾认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神话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里,神话被认为是太古时代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人们相信神话,并以神话作为自己的信仰。神话是教义的化身,因而是神圣的。神话的讲述常常被处置在神圣的仪式活动中。

神话的特点

第一,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事实”,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活动,是关于他们的祖先的功过的“真实”记录。第二,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神圣的。第三,神话的内容一般都是关于万物的起源的。第四,神话中的主人公一般为“神”、“半人半神”的英雄和具有神性的动植物的。第五,神话中所叙述的事件,一般都发生在遥远的太古时代。

神话的分类

神话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即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各种有关起源的神话。无论是人、是动物、还是季节、生活用具等,都可以列为前一类。其他关于半人半神的英雄的神话都可以

列入后一类。

中国神话问题

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承认中国神话“琐碎零散”的事实,并提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二是否认中国“缺乏”神话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神话丰富多彩,因为中国有56个民族,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有些民族的神话更是异彩纷呈。

什么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又被称为“幻想故事”,是一种以传统的口头形式讲述、流传和保存的虚构故事。 神话和故事的异同

例如,“陌生感”。神话将时间放置到这个世界形成之前的那个世界。由此给人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故事实际上也是如此。但神话的“陌生感”和故事“的陌生感”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神话的“陌生感”强调的是另一种“真实”,是一种让人敬畏的“神圣”的“真实”。而故事的“陌生感”强调的是“虚构”,一种完全世谷化的虚构。一般看来,故事应该晚于神话,或者说是神话“退化”的结果。但是我们却倾向于神话和故事产生于同一个时代。 民间故事的特点

(一)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非常不具体。(二)故事的结构、情节发展是程式化的。除了具有程式化的开头,三叠式的叙事结构也是民间故事的一个显著特征。(三)民间故事一般都有一个大团结的结尾。

民间故事的分类

(一)动物故事:动物故事是关于动物的传奇经历的故事。动物故事里的主人公为各种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的动物。动物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动物的身体特征的来历。还有一些动物故事是描写动物之间的冲突的,如“狼和小羊”等。(二)幻想故事:其主要内容多以主人公的神奇经历为主线,描写主人公如何在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达成自己的愿望。有“灰姑娘”、“寻找失踪的公主”、“狼外婆”、“画中女”、“蛇郎的故事”等。

(三)笑话。(四)生活故事:主要指的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关注对象的故事群。(五)机智人的故事都是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系列故事。暗有影响的有浙江的“徐文长的故事”、河北的“韩大老的故事”、蒙古族的“巴拉根仓的故事”、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等。

(六)程式故事。

笑话的主要功能

便是情绪的宣泄。首先,笑话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其次,笑话的娱乐功能也是非常显著的。 什么是传说

传说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传播的“真实”故事。

传说与神话的区别

(1)一般来讲,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人”、“真事”,所以一定要在人物和事件出现和发生之后才会出现。传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距离我们非常近,或者说就在我们的身边。(2)传说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人类。传说的内容从性质上来说,有一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如关于某一个民族的迁移、战争、胜利以及民族或部族英雄、首领和帝王将相的英雄业绩的传说。有一部分传说是纯粹世俗的,如当代城市传说关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凶杀、暴力、恐怖活动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危险社会现象。 传说的特点

(一) 传说具有强烈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现实性;(二)有的传说具有迷信色彩;(三)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四)叙述模式、风格的多变性和开放性

传说的分类

(一)“神迹”的传说:关于“仙人”、“圣人”、神或宗教人物的传说。(二)迷信传说:关于精灵鬼怪的传说;(三)人物传说:关于历史、领袖、英雄及各种行业祖师的传说和趣闻

轶事;(四)地方传说:包括风俗传说、节日的传说、食物的传说、地方风物、山川河流、寺端掌故、历史事件传说等。(五)城市传说:主要内容是以城市暴力、黑暗、死亡以及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等为主要表现对象。

城市传说的特点

首先发生的地点要在城市;其次传说涉及的对象,以普通人为中心的,不是神、帝王将相等精英人物;再者内容以恐怖和警告性为中心。

传说的功能

不同类型的传说功能也不一样,如宗教传说的功能在于确立某种宗教系统的地位,英雄传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荣耀感,迷信传说成为迷信思想、观念和仪式的基础和依据等。但总的说来,传说的一种最显著的功能是教育功能。

什么是谚语

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的真理或哲理。

谚语需具备以下几种特点

(一)谚语必须是一句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话;(二)谚语必须的韵律,有节奏;(三)谚语表述的内容必须是一种事实,真理或道理;(四)谚语有不同的异文。

谚语的形式

(一)成语式谚语;(二)一句话谚语;(三)对仗式谚语。

谚语的类型

(1)民间有许多记录民众生产劳动经验的农谚,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来不种,秋后无收”;(2)民间还有许多政治谚语,如“上情下达,天下罔不治;下情上壅,天下无不乱”。(3)军事谚语,如“慈不掌兵,义不掌财”;(4)反应民众生活哲学的谚语了。“顺天则存,逆天则亡”;(5)民间谚语还应用在医学、饮食、艺术、教育、地理、天气、经济、商业、建筑等方面。如“坐贾行商,不如开荒”。

什么是谜语

民间谜语就是口头流传的“传统”问题或者说难题。这里所说的“传统”是指以口头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属民间世代传承的谜语。一般分为谜面和谜底。谜面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被说明部分,另一部分为说明部分。

谜语的起源

关于谜语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谜语产生于魏代,源于文人的创作,是由嘲讽式的隐语变化而成的。另一种说法是,谜语来自民间。关于谜语的起源,有几点我们需要注意:第一,谜语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民歌中的“盘歌”;第二,谜语是公众场合下的一种集体参与的活动;第三,谜语还是一些特定“仪式”的一部分。因此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谜语的产生与“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

谜语的结构

(一)对立结构谜语:对立结构谜语中的说明部分和被说明部分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对立结构谜语又可分为矛盾对立和否定对立两种结构。(二)非对立结构谜语:非对立结构谜语中的说明部分和被说明部分所描述的事物是一致的。非对立结构谜语包括叙事的和比喻的两种。

谜语的分类

(一)描述性谜语:包括单谜、组谜和连环谜。单谜的谜底一般为一种事物,例如:大牛大牛真稀奇,一根鼻子拖到地。(大象)组谜的谜底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例如:大哥天上叫,二哥把灯照,三哥流眼泪,四哥到处跑。(雷、闪、雨、水);连环谜的谜底又是一个谜语,从一个谜语可以引出一串谜语。例如:听时有,看时无,哭时有,笑时无。这则谜底的谜底可以用另一组谜语来表述:古时有,今时无,凉时有,热时无。(二)玩笑谜语:玩

笑谜语的谜面为一些描述性的词汇,但谜底却类似于笑话中的“包袱”。例如: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猫,比大猫小不点,比小猫大不点。(打一动物)(半大猫)(三)智力问答:智力问答以考验人们的反应能力为主要目的。例如,问:“要把大象放进冰箱里,分三步做,你怎么做?”(四)恶作剧谜语:以捉弄他人为目的,例如,有一个大而深的泥潭,一只比较瘦而且比较灵活的猴子掉在上面,结果陷了进去。而一头大肥猪掉在上面却没有陷进去,为什么?答案是:猪也在纳闷呢!(五)故事谜语:就是用故事来讲述谜语。(六)画谜:画谜的谜面一般为一幅或几幅画。旨在使人们通过画面上的各种事物来猜测画的意思。(七)动物谜语:就是用各种动作或手势来表述的谜语。

谜语的特征

第一,描述不具体,很含糊,谜面没有提供足够的能反映谜底的条件。第二,描述过分具体,过分渲染某些细节。第三,误导细节就是故意提供一些误导性的细节,请猜者作出错误的判断。

什么是绕口令

绕口令是一种传统的口头语言游戏,主要是把读音相近或相似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使对方能在不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准确地、迅速地发出一些拗口的语句。

绕口令的特点

从形式上讲,民间绕口令一般比较短小,句式简单,比较容易模仿和流传。从民间绕口令的意义来看,绕口令的目的不在于“考验”或“训练”对方是否具有“伶俐”的口齿,是否能够在不犯错误的情况下准确地说出“绕口令”,而在于引导对方出现失误,作出错误的表达,以此来达到娱乐的目的。

绕口令的收集配研究

第一,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记录下绕口令的内容,如果绕口令是用方言记录的,我们最好用方言记录下来,并用音标标出发音。第二,注意记录人们在重复绕口令时的语言失误,即绕口令说到最后,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误。第三,绕口令的使用场合。

什么是民歌

民歌指的是以口头歌唱形式流传和保存的传统韵文。

民歌的类型

我们基本上将民歌发为生活歌、情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滑稽歌等几种类型。 生活歌

生活歌主要指的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民歌。生活歌包括家庭生活歌、社会生活歌和劳动生活歌。

家庭生活歌

主要是描写家庭生活的,包括婚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

社会生活歌

包括人们生活中的饮食起居、依食住行、风俗节令等。

社会生活歌

一方面反映了民众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也是传播知识、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劳动生活歌

主要指的是伴随着劳动行为而唱的歌。

情歌

情歌以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为题材。

仪式歌

仪式歌指的是在各种仪式上唱的歌,如婚礼、丧礼、请神仪式、巫术仪式、寿诞仪式等。 诙谐歌

诙谐歌的内容大都滑稽可笑,或唱一些颠倒黑白的事情,或唱纯粹的大实话。

时政歌

时政歌都是以褒贬时政为主要目的。

儿歌

儿歌指的是儿童的歌曲,包括为儿童唱的歌和儿童唱的歌。

猥亵歌

猥亵歌是民间流传的另类民歌,由于其内容涉及男女私情、性等禁忌话题。

民歌的形式

主要有“山歌”、“爬山歌”、“花儿”、“信天游”和民间小调等。

什么是民谣

民谣指的是以吟诵形式流传和保存的传统韵文,形式短小。

民谣的分类

中国民谣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口头民谣和书这与民谣。口头民谣又包括童谣、时政谣、仪式谣等。书写民谣包括扉页题词、墙壁涂鸦、课桌涂鸦、留言谣以及在网上流传的网络民谣等以非正式、非官方的形式流传的书写韵文。

时政谣以评判时政为己任。

仪式谣

仪式谣指的是在仪式上吟诵的民谣,包括诀术谣、礼俗瑶、祭奠谣、酒宴谣等。仪式谣是仪式的一部分。在仪式中,主持者借助于行为、语言和器物来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 什么是故事歌

故事歌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歌体故事。

故事歌的分类

故事歌主要包括历史故事歌、爱情故事歌、神奇故事歌和生活故事歌。历史故事歌指的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故事歌。例如流行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故事歌《嘎达梅林》,流传于青海、宁夏、甘肃回族的《歌唱英雄白彦虎》,流传于斡尔族的《小郎与代夫》,湖北的《钟九闹槽》、锡伯族的《喀什噶尔舞春》等。爱情故事歌以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汉族古代有《孔雀东南飞》,现代有著名的吴歌《五姑娘》、《孟姜女》、《庄大姐》、《双合莲》等。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歌数量众多,著名的有傣族的《召树屯》、《娥并和桑洛》,苗族的《哈梅》,彝族的《我的幺表妹》,土族的《拉仁布与且门索》等。神奇故事歌有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金羚羊》,汉族的《魏二郎》。生活故事歌如壮族的《马骨胡之歌》、《唱离乱》,白族的《鸿雁带书》、《青姑娘》,汉族的《郭丁香》。

什么是史诗

史诗,又称史诗歌,是一种程式化的、富于修饰的、叙述非凡人物(神或英雄)伟大功绩和冒险经历的长篇“复合”故事歌。中国约有各类史诗300余部,其中《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鸿篇巨制的英雄史诗完全可以与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相媲美。

史诗的特点

(一)口头性;(二)音乐性;史诗的表演通常要借助歌唱的形式,从文本形态上看,有的史诗是韵散相间的,韵文用来描写、抒情、对话,散文则用来叙事,如藏族史诗《格萨尔》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有的史诗则纯用韵文,如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在具体表演中,韵文是“唱”出来的,而散文则是“讲”出来的。(三)复合性;(四)神圣性。此外,史诗还具有程式性、保守性、互动性等特点。

史诗的分类

按照内容,中国史诗可分为英雄史诗、创世史诗和迁徙史诗三类。英雄史诗是指围绕着一个

或几个英雄人物的伟大功绩和冒险经历而展开的复合故事歌,《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厘俸》等都是经典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又名《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涵盖藏族、蒙族、土族、纳西族、裕固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放。此外,该史诗在蒙古、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有流传。《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孜自治州、新疆北部的特克斯草原、阿勒泰地区等柯尔克孜人聚焦的地域。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阿富汗北部也有《玛纳斯》流传。英雄史诗《厘俸》以抄本及口承方式流传于景谷、孟连和德宏等傣族地区。创世史诗,又称“神话史诗”或“原始性史诗”,它是以创世神话为基本内容,以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文化之起源、演变、发展为叙述程式的史诗。《密洛陀》题意为“洛陀母亲之歌”,主要流传在广西都安、巴马、田东、东兰等地。迁徙史诗是以民族或支系历史上的迁徙事件为内容,展示各民族或各支系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道路上的社会生活和族群分化,塑造在迁徙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等人物形象及各民族的迁徙业绩为主的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题意为“哈尼族祖先搬迁史”,主要流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哀牢山哈尼族聚居区。

史诗的结构

根据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概括: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程式

程式是一些现成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语,它们被经常、反复地使用,是史诗中最基本的构造单元。程式不仅具有重复性,而且具有排他性。程式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史诗歌手在表演过程中快速、流畅地讲唱故事,不必去担心语言运用方面的问题。

主题或典型场景

主题或典型场景是指在传统地、程式化地讲述故事时有规律地使用的一组意义,它描述了某些不断重复出现的基本事件。主题是指用大致相同的段落描绘某个话题,主题是扩大了的程式,或曰程式化的段落。程式化的主题的功能也是为了帮助史诗歌手在表演中快速、流畅地讲唱故事,而不必在场景描绘方面花费太多的心思。

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是指史诗讲述中核心而稳定的叙事框架。简单地说,故事模式就是故事讲述中程式化的开头、经过和结局。故事模式的功能同样是帮助史诗歌手在表演过程中快速、流畅地讲唱故事,而不必过多地去考虑情节构思问题。史诗是由程式以及程式化的主题和故事模式构成的,程式性是史诗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史诗歌手的“学艺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听”,也就是聆听前辈歌手演唱史诗。第二个阶段是尝试演唱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独立演唱阶段。史诗的传承过程其实就是新歌手熟悉、积累、运用故事模式、主题和程式的过程,是老一代歌手把这些结构要素传递给新一代歌手的过程。史诗的另一个特点——传统性。

什么是人生礼仪

几乎所有的文化都人为地把人的一生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阶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个人必须接受与其地位、职责相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目的之一就是以此确定人们的身份、地位、角色及与之相应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人生的历程也就是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的过程;也是人们的身份、地位和角色不断变换的过程。这一过程又被称为是“文化化”的过程。

文化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儿期到儿童期的育儿和家教。这一时期的礼仪主要包括有“洗三”、“满月”、“百岁”、“抓周”、“命名”、“入学”等。第二阶段,是青

春期走向成熟的各种角色准备和训练。主要包括各种入会仪式、成人礼、婚礼、毕业典礼等。

第三阶段,指成年后的学习。这一阶段的人生礼仪主要包括生育、祝寿、丧葬礼仪等。具体说来,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需要“借助”于特定的仪式,这些仪式被称为“人生礼仪”。人生礼仪是“通过礼仪”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一些特定的仪式活动。

人生礼仪的基本原理

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即通过仪式使人们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如何“保证”人们能顺利“通过”呢?一是借助于“人”(巫师、祭司)的力量顺利过渡,二是借肋于“神”的力量进行过渡。仪式的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与“巫术”相关,一是与“宗教”相关。人生礼仪是巫术和宗教信仰的产物。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观念,如泛神论、灵物崇拜、图腾主义、灵魂说、多神论、一神论等思想一起为人生礼仪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遮耐普把人生礼仪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交感礼仪。即建立在相似的、相反的、接触地的、局部与整体的、影像与真实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信仰上的礼仪。第二种,传递礼仪。即建立在认为某种具有魔力的“灵物”可以通过身体或意念的接触而传递能力的信仰上。第三种,直接礼仪。即不需要通过第三者来进行沟通,人们或者用语言,或者用行为直接作用于对方的礼仪。第四种,间接礼仪。这类礼仪要经过第三者的传达,或举行特殊的仪式来达到与灵界沟通的目的。第五种,积极礼仪。即通过主动举行或参与某些仪式活动而希望事情能向预定的方向发展。第六种,消极礼仪。主要指的是禁忌,为避免受到伤害而拒绝做或说什么事情。

人生礼仪的功能

人生礼仪具有多种功能,最明显的是它们的“标记”功能。其次,是它们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一)“标记”功能。如毕业典礼,其象征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一个学生学业的结束和完成。(二)社会功能,如“成年礼仪”的功能实际上是使一个人告别自己的“儿童”时光,而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三)心理功能。协助人们实现角色转换的同时实现心里转换,安抚人们在角色转换时期不安的心理状态。

人生礼仪的结构

人生礼仪的结构可以分为分离仪式、通过仪式和(再)进入仪式三个部分。如果说分离的仪式象征着一个旧生命的死亡,那么,通过仪式象征着一个新生命的孕育过程,而(再)进入仪式,则象征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如在出生礼仪中,如果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的话,几乎没有“分离仪式”,只有“进入”仪式。而丧礼恻重点强调的是“分离”仪式。中国的传统婚礼基本上包括了“分离”、“通过”和“再进入”三个部分的仪式,但突出强调的是“再进入礼仪”。

广义的巫术

指的是人类面对“人力不能及”的问题和困难时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和应对手段。巫术的出现有一个前提,即人们只有在知识不能完全控制处境及机会时才会使用。

狭义的巫术

指在巫术思想指导下的具有具体指向的,由专职巫师主持的带有“仪式”性的过程和行为。例如,招魂巫术、求子巫术、祈雨巫术等。

什么是迷信

迷信,就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 迷信的表述方式

(一)如果A的话,那么就会B,(除非C)(二)不能??,因为??(三)??忌?? 迷信的分类

(一)征兆迷信。有些迷信的原因或条件与其所带来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是“暂时”的和“无明显因果关系”的。这种类型的迷信就是征兆迷信。(二)魔法迷信。魔法迷信的基础建立在人们相信自己的一些行为可以促进或阻碍某些事情的发生。(三)转换迷信。转换迷信指的是带有禳解途径和办法的迷信。

巫术思想的基本原则

第一种原则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即相似律的原则。

顺势巫术

根据这种原理产生的巫术被称为顺势巫术。

接触巫术

第二种原则是接触律的原则,即只要两种物体曾经接触过,事后,无论它们相距多远,分别有多久,人们相信两种物体之间会继续保持一种无形的联系,而且还会相互作用。根据这种原理产生的巫术被称为接触巫术。

迷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乌鸦为什么会被厌恶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为凶色,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有里死人以后,人们才使用黑色。迷信行为的产生与人类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2)在“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则迷信中,左眼和右眼的跳动是先决条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人们对“左”和“右”的理解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左为阳,右为阴,阳往往与光明和生命联系在一起,阴则往往与黑暗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由此便形成了“左为上,右为下”的观念。可见,迷信观念和行为的产生与宗教信仰也密切相关。(3)语言中同音、谐音的现象造成了许多语言禁忌。例如,渔民在打渔时,忌讳说“完、翻、沉”等词汇,即使是同音字也不许说。这些都是基于传统的对语言力量的崇拜。(4)例如,数字8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热点。在中国人的感情中,“八”是一个非常安全、平稳、温和的数字。文化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是迷信的发源地,例如社会等级观念、政治因素、经验等。总而言之,迷信是一种文化的产物。

节日

又被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 民间节日

是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活动。节日之所以被称为是时空以外的时空,主要是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

节日的起源

有的来源于宗教仪式活动,如西方社会的圣诞节;有的来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等;有的来源于人们特殊的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

民间节日的特点

第一,节日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例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既标志着冬天的结束,也标志着春天的来临,同时,还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第二,节日期间的人们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都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色彩。第三,节日还是人们集中表现传统宗教信仰习俗的重要场所。例如,传统春节期间,中国人要参拜和答谢数不清的神。第四,节日还是人们集中展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场所。传统节日“走亲戚”的习俗要求人们必须要接触和访问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将自己的视线扩大到了整个亲族。 节日的结构

节日往往都是由一系列“既定”的活动和仪式组成的。(一)起始仪式。例如中国的春节就是由“祭灶”开始的。(二)净化仪式。如春节期间的净化活动主要包括“放鞭炮”、“点灯”、“贴春联”、“贴门神”、“挂桃符”等。(三)竞技仪式。例如,端午节中的“龙舟竞赛”。(四)

服饰和饮食的展示。(五)祭祀仪式。(六)表演仪式。(七)结束仪式。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及其特点

春天的节日大都与生殖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张铭远认为,中国春季的节日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这些节日的主角一律是男女青年,大部分节日活动甚至为青年男女所专有。其二,这些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由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和性的交合这样三方面的行为所构成。传统的冬季节日多为保守性的节日,或者说是“死亡”或“丧葬”的节日。张铭远认为,冬季节日“模拟死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停止劳作。第二是“寒食”。第三是“鬼节”。除此之外,冬季节日中表现出来的“回归意识”、“留根(种)意识”、“再生意识”和“生命母体意识”都反映了冬季节日的“保守性”。

民间舞蹈

指的是一种传统的,借助于身体的形体造型和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而表达情感、观念,保存和传播文化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由歌、舞、乐三部分组成。民间舞蹈的表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民间舞蹈的传播方式是以传统的口耳传授或者模拟表演的方式来进行的。民间舞蹈是人类最早用于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之一。

所谓的“第一存在”

指的是在古代,舞蹈可以说是某一社会群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谓“第二存在”

指的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舞蹈不再是某一社会群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退化为某些对舞蹈非常有感情的少数人的个人财富。

民间舞蹈的起源

舞蹈的产生无非是如下几种说法,性爱说、唯美说、劳动说、巫术或宗教说、情感宣泄说等。也就是说,舞蹈或者是源于人类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或者是宣泄情感的需要,或者是出于宗教或巫术的目的,或者说是对劳动生产活动的模仿和训练,或者是出于人类自身繁衍的目的等。

舞蹈的产生依赖于如下几种条件:

第一,舞蹈应该是一种集体活动的产物;第二,舞蹈应该是一种周期性活动的产物;第三,舞蹈的动作应该具有十分强烈的功能性。

民间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中国民间舞蹈无论是动作、姿势,还是步法、编排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宗教观和哲学思想。(2)中国传统的阴阳思想在民间舞蹈中主要表现为舞蹈中的角色的分派、动作、服装及其色彩,动作套式的选择都包含有阴阳两种因素。(3)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也充分体现在民间舞蹈中。(4)中国民间舞蹈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性格特征。

民间舞蹈的类别

(一)模拟舞蹈:模拟舞蹈指的是以模拟各种动植物、再现劳动生活以及狩猎或战争情景的民间舞蹈。如“狮子舞”、“龙舞”等。(二)情爱舞蹈:情爱舞蹈是人类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三)篝火舞蹈。(四)功能舞蹈:功能舞蹈指的是带有强烈的宗教或巫术意义和功能的民间舞蹈形式,往往为某些人如巫师或宗教人士的“专利”,不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活动。功能舞蹈的主要特点是在跳舞的过程当中,追求“神、鬼、人”三位一体的效果,因而具有神秘性、突发性、无序性、迷狂性或失控性。

什么是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传授,以直接参与为目的的竞技和演示活动。分为成人游戏和儿童游戏。对儿童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炼,而且对儿童的认知形式、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儿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提供了条件。

民间游戏的特点

第一,民间游戏有其自己的空间、时间和对角色的要求。第二,游戏为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体验,人们必须完全服从游戏的规则和时空的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游戏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第三,民间游戏具有强烈的保这地性。第四,民间游戏是一种自愿参与的群体竞技活动,是建立在“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的。第五,民间游戏是一种不能够带来和创造任何财富和利益的活动。

民间游戏的分类

(一)巫术游戏;(二)占卜游戏;(三)社会游戏。游戏的种类还包括:器具游戏、智力游戏等。

游戏的功能

(一)保存古代文化传统;(二)教育和训练;第一,游戏培养了儿童的集体主义感;第二,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实际上也是一个小的社会;第三,在游戏中,儿单干学可获得心理方面的训练;第四,儿童参与游戏活动的本身就是一种身体和体能的锻炼。

什么是民间戏剧

与所谓的通俗戏剧和经典戏剧相比,民间戏剧首先表现为演员的非专业性;其次,民间戏剧基本上来说没有固定的剧本。

民间戏剧的特点

第一,民间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集音乐、舞蹈、美术、歌唱、服装、化妆等艺术形成为一体。第二,民间戏剧是一种行为艺术,即通过演员的行为,如动作、对话、舞蹈等方式来讲述或者再现一个故事。第三,民间戏剧是一种模仿艺术,即通过行为、对话、化妆、服装、道具来创造、提供或还原一种场景,为所讲述的故事提供一个真实的场景。第四,通过夸张和程式化的肢体动作、表情、对白和舞蹈,使得故事的讲述过程具有一种娱乐性;第五,民间戏剧的表演具有强烈的功能性。

民间戏剧的分类

民间戏剧总的说来可以分为民间道具戏和小戏。民间道具戏是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戏剧形式,表演者不亲自表演,而且通过操纵“人偶”来进行表演。民间道具戏主要包括皮影戏、傀儡戏和面具戏。民间小戏分为花灯戏系统、花鼓戏系统、采茶戏系统、秧歌戏系统、道情戏系统和杂类六个体系:花灯戏系统主要流传在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剧目有:“山伯与英台”、“请长工”、“数花”等。

花鼓戏系统是以歌舞说唱为主要形式的民间小戏。主要流传在中国南部地区。主要剧目有“刘海砍樵”、“打鸟”等。采茶戏系统是一种将采茶歌和民间舞蹈融为一体的民间戏剧形式,普遍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地区。例如,赣西地区采茶戏的剧目主要包括“放风筝”、“卖杂货”、“三姐妹观灯”等。秧歌戏系统起源于民间插秧时所唱的歌曲。秧歌戏的特点是边舞边唱。如“渔樵问答”、“小二哥打岔”等。道情戏系统主要流传于晋北、江西、湖北等地。主要包括“升仙道化戏”、“修贤功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和“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杂类主要包括流行于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的“二夹弦”,山东的“五音戏”,江苏南部的“锡剧”,浙江西部的“睦剧”,等等。

什么是皮影戏

皮影戏,就是用动物的皮,主要是牛皮、羊皮和驴皮,制作成可供操纵的人和物,然后借助于灯光将人、物的影子投射在帷幕上来进行演唱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皮影戏的分类

总的说来,皮影戏可以分为两大类:南影和北影。如果根据影偶的作用,弄影的技术、唱工、灯光、舞台和乐器,皮影戏又可以分为秦晋影戏、滦州影戏、山东影戏、杭州影戏、川鄂滇影戏、湘赣影戏、潮州影戏七大系统。

皮影戏的表演

1、仪式:皮影戏表演之前都有一些仪式;2、舞台;3、分式:一个皮影戏班子最少需要3个人,分别负责影偶的操纵,乐器的演奏和剧中人物的演唱。4、音乐和唱腔。

民间饮食

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以及食物的属性、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保存、禁忌等。

饮食文化

是饮食生活与饮食表达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层面:第一,物质层面;第二,社会层面。指特定饮食场合下的饮食行为;第三,精神层面。指建筑在饮食的物质与社会层面之上的饮食观念、饮食思想、饮食想象等。

饮食的起源

饮食文化的产生应该依赖于下列几种条件:首先,饮食活动的产生必须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偶然。其次,饮食活动必须与人类周期性的活动有关。因此,我们认为人类开始吃熟食的行为与宗教或巫术仪式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饮食习俗的特点

(一)仪式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饮食在仪式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各类仪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二,从某些饮食行为中可以依稀窥见古代仪式的影子。

(二)时令性。中国传统节日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饮食,如除夕夜吃饺子,孔子曰:“不时,不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三)礼节性: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宴饮之礼一般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烟及点心;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依此类推。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比,导客入客厅小坐,敬茶递烟,最后话别。(四)娱乐性:它还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之

一。饮食文化的娱乐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各种饮食娱乐(游戏)活动中,酒令就是其中的一种。 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一)阴阳观念: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阴阳观念。具体到饮食问题上,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国食物被严格地区分为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其次,很多饮食行为也是根据阴阳思想来设定并规范的;(二)中和思想:中国饮食文化中暗含的中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阴阳调和。人们在选择食物时,除了要考虑食物本身的阴阳属性,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进食,以避免破坏身体内部的平衡,或帮助身体重新返回平衡状态。例如,体质偏热者忌吃温热性食物,以免“上火”,应适当多吃凉寒性食物以“败火”;体质虚寒者忌吃凉寒性食物,就适当多吃温热性食物,以驱阴寒。总之,饮食搭配的基本原则是阴阳平衡,凉热适中。二是五味调和。“五味”是指食物中的酸、甘、辛、苦、咸五种味道。古人认为五味入口,各归五脏,酸入肝、咸入肾、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五味各有各的作用,但长期偏于某一味,也会损伤相关脏腑。同时,某些病患对具体滋味也有所禁忌,如肝病患者不可多食辛味;肺病患者不可多食苦味,脾胃病人甘酸不宜等。所以,人们必须选择原料和调味品,加以适当的调配、加工,发挥五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化的作用,最终达到五味调和的状态。(三)巫术思维:在中国饮食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食补”观念,即“吃什么补什么”。“吃什么像什么”。饮食在某些特定的节日、时间或其他条件下,还和生育有关,似乎可以概括成“吃什么有什么”。

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饮食的范畴。第二,应当关注与饮食行为息息相关的观念、信仰、禁忌、仪式等要素。第三,饮食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载体,也是一种交流工具。第四,研究饮食,还应该重视饮食观念在其他民俗事项中的体现。

服饰重要的意义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2016年禄劝县教师招考练习题
  • 下一篇: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