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
1、小学三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2、六书:首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六书一般用许慎的名目而依刘歆的次第:刘歆——象形、象事、像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3、国学的范畴:国学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4、十三经:《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5、《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1]。《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7、《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8、《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
1
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9、《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归纳创作而成。《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汉族文化史之宝库。
10、《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1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2、《春秋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13、《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14、《春秋谷梁传》:《榖梁传》是《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的简称。《春秋榖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15、《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16、《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
2
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17、《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8、《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19、“四始六义”: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20、“九流十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21、古今词义不同: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3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22、钱大昕声母研究成就: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不像韵部研究那样多人,因为研究韵部有上古韵文等,而研究声母难度更大。但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这方面却成就突出。他的《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专门发表了研究声母的成果。钱氏确认声母在语音发展中有变化,主要是从下列四个方面材料中分析、研究出来的:
1)异文或声训
2)谐声偏旁
3)类隔:他认为古人制反切,皆取音和;后儒不识古音,才谓之类隔。
4)对音:即用汉字对译其他语言中的某个词的读音。
“梵书传入中国,翻译多在东晋时,音犹近古,沙门守其旧音不改,所谓礼失求诸于野也。”
从上述四类材料的分析,钱氏得出四点:
1)古无轻唇音;
2)古无舌上音;
3)古人多舌音;
4)古影喻晓匣双声。
4
国学与我国当代外交实践
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在当代国际关系和外交工作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外高层领导人都时常善于将国学知识大量运用到外交实践中。
所谓“国学”的范围,历来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广义国学的可包括中医、古代建筑以及琴棋书画等等。如胡适即认为“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简称,包括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籍、制度、语言、风物、民俗。其外延太泛化,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狭义的概念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就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将国学解读为五方面:一小学,二经学,三史学,四诸子,五文学。笔者认为最有道理。按太炎先生的分类,略述近年来中外国家元首在外交事务中运用国学经典知识的情况,以见国学在国际关系研究和外交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一、“小学”知识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
“小学”是国学的基础内容,是国学研究的前提。小学“三门”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训诂学相当于当今的语义学或词汇学。清儒曾提出“读书必先识字”的观点。在当代繁忙的国际事务中,外交官员当然不会进行文字音韵领域的学术考据工作,但在语义学的层面上,对外交事务中所运用的国学典籍辞句的准确理解极其重要,尤其对于外交翻译工作。 美国前总统卡特卸任后,于1981年8月到北京访问。当时北京正值盛夏,卡特刚下飞机,便在旁边美国“中国通”的指导下念了两句中国古诗:“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我们外交部的翻译人员一时为难,不知诗句何意。当时互联网搜索引擎尚不完善,就只能打电话给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询问诗句的出处和意义,最后,是文学所主办的《文学遗产》编辑部的学者回答说此诗是魏晋人程晓所作《嘲热客》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摇扇髀中疾,流汗正滂沱。??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诃”。出处揭晓,外交部人士会心领悟,尤其是“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这两句,很符合卡特的身份,意谓自己已经不是总统了,还来麻烦主人,很不好意思啊。在这里关键要理解“褦襶子”的语义。褦襶,避暑笠,指暑日谒客,又引申为不晓事。《古诗苑》卷八程晓《嘲热客诗》宋代章樵注:“褦襶,不晓事之名。”可见,搞懂此诗的文辞对卡特此行的心理和意图是多么重要,外交官员以及翻译们的国学知识是多么重要。
二、“经学”知识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
清代学人有“读书三味”的说法:“读经味如稻粱;读书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读经味如稻粱”,即谓经书是统筹国学的经纲。“经”本指织物的纵线,引申为作为典范的书籍经典。汉武帝时曾置五经博士,教授子弟,发挥经典之义理。传统的“六经”有《诗》、《书》、《礼》、《乐》、《易》和《春秋》。早在《隋书·经籍志》中就分图书为经、史、子、集四类,经书成为群书之首。后来也有“四书、五经”以及“十三经”之说,在社会生活中
5
受到广泛的重视,即使在当代外交事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8年6月25日美国克林顿总统访问西安,在为他举行的仿古迎宾入城仪式上的讲话当然也要“秀”一把中国经典:“Let us give new meaning to the words written in the ancient Book of Rites, what you call the Li Ji: When the great way is followed, all under heaven will be equal”(让我们给《礼记》这本历史古书的文字赋予新的意义:当大家走伟大的道路时,世界所有的人都将是平等的)。这正是国学经书《礼记·礼运》的第一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然,他把“公”理解成“公平”,有待商榷。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文采不高,但是也咬文嚼字地引用过中国典籍。2005年11月在访问中国之前,他在日本京都演讲时说道:“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Thomas Jefferson or Abraham Lincoln, a Chinese poet wrote that, ‘the people should be cherished, the people are the root of a country;the root firm, the country is tranquil’”(在托马斯?杰斐逊或亚伯拉罕?林肯诞生的几千年前,就有一位中国诗人写道:“人民应该被珍视,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就安宁”)。这句话出自《书经?夏书》中的“五子之歌”的,原文是:“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对于《诗经》的研习,我们往往存在误区,只是当成诗歌作品,其实它是作为“六经”中的首要“经”书。正如人大校长纪宝成就说:“有些经典的归属,则呈示出削足适履、方枘圆凿的尴尬处境,如《诗经》归入文学,并不能真正揭示其哲学理念和史学价值”。外交工作人员更要熟悉这第一“经”书。2008年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谈到有关思想解放解放思想以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引用了《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诗句:“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使命)。表明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永不停息的决心。
三 “史学”知识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
古人云“读史味同肴馔”,可知史学知识是国学“盛餐”里的佳肴,历史学问在外交工作当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信”字由“人”、“言”组成,表明是人的言行决定了信用。当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互以书法为赠。田中写下“信为万事之本”相赠,周恩来写下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回赠,出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序》“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可见两国领导人希冀在双边关系信用问题上有共同语言,步入中日两国新时代外交正常化的通途。
在国际外交答舞台上,面对纷繁芜杂的国际事务、国际关系,温家宝总理总能即时展现出的厚实的国学功底和心怀天下的胸襟,恰如其分的引用古往今来的文史知识予以阐释,给世界读者以无穷的思考和启迪。历届“两会”期间的中国总理答中外记者招待会,是我国外交事务的重要平台之一,温总理经常引用史籍典故。2005年温总理对中外记者讲到,当前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皆出自历史典籍《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是晋国大臣魏绛引用当时《周
6
书》的话,《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魏绛说服晋悼公居安思危,就可避免祸患。次年温总理又对中外记者讲,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我们尤需兢慎。“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做到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皆出自《旧唐书·魏征传》中《谏太宗疏》:“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君子安而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
四 “诸子”知识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
前贤云“诸子味如醯醢”,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著作中丰赡的智慧,也为当今外交事务中的外交辞令提供丰富事务“佐料”或“调味品”。
2010年6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在总督府举行欢迎仪式上致辞:“中国有句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两国关系当时所处的的“冰点”开始回升,表达了加拿大政府的外交愿望。出处为《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前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6月25日访问北京,在江泽民主席举行的晚宴上,克林顿致祝酒辞,宣称“我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坚决维护着孟子的思想”,接着引述孟子的话语:“A good citizen in one community will befriend the other citizens of the community; good citizens of the world will befriend of the other citizens of the world”(“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孟子这段话出自《孟子·万章下》,大意是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克林顿是说,伟大的美国人民和美国领导人很愿意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交朋友。这样的话从美国总统口中说出,当然让中国人十分受用。
美国历届总统在访华期间引用中国古诗文已经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在不久前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表示中美两国做朋友的时间比做敌人的时间长,强调通过持之以恒的对话来解决一些分歧,并期待两国在经济、环境气候、朝核等问题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在致辞中引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话说:“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great philosopher Mencius said:‘A trail through the mountains, if used, becomes a path in a short time, but, if unused, becomes blocked by grass in an equally short time.’”(这好比人在早草丛生的地方走路,总走,路就走出来了。不走,杂草就会重生,就不成路了)。原文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五 “文学”知识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
诗歌可谓文学的最高体现。我国是诗的国度,以表达邦交情谊和描述往来情景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诗歌,在我国古代历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特殊的外交语言,在外交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和自信自尊、自主自强的民族心理。仅仅在唐代,现存唐诗反映中外友好往来的有近三百首,诗人王维、李白、
7
白居易,乃至于皇帝唐太宗、唐玄宗等,都有外交诗作留世,以融洽性和亲和性的方式,达到一般外交文书(国书、信函、敕令)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新中国外交战线的领导人陈毅元帅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近百首诗作,其中与外交事务有关的诗作占一半。1957年12月访问缅甸时写下《赠缅甸友人》一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诗意源自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收,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将近半个世纪后,2010年6月2日,正在缅甸进行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参观仰光第一中学,对学生们讲到:“中国和缅甸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我至今记得陈毅元帅曾作过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温总理的话充满深情,进一步促进了中缅友谊。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也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中勤于诗歌创作,有《肇星的诗》一书出版发行,一度被誉为“诗人外长”。
唐宋诗词在稳固中美外交关系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美国前总统里根是本属政治保守派,在竞选期间曾抨击前卡特政府与中国建交是“背叛了台湾盟友”,主张与台湾建立官方关系。但是政治现实使他改变了立场,并于上台后第四年访问北京。1984年4月26日,在李先念主席举行的欢迎晚宴上,演员出身的里根在祝酒辞中说:“Many centuries ago, Wang Po, a famous Chinese poet-philosopher, wrote, "Although we reside in far corners of the world, having a good friend is akin to having a good neighbor.”(在许多世纪之前,一位名叫王勃的中国哲学家和诗人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后,美国总统访华引用中国诗词似乎成了惯例。1989年2月25日,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杨尚昆主席的欢迎晚宴上致祝酒辞,提到他和夫人芭芭拉乘船经过三峡的经历时说:“Where we relished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could almost hear the poet Li Bo's description of ‘the monkeys who screamed from the two sides without stopping.’”(我们想起了三国故事,几乎听到了诗人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述)。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于2010年3月23日在克里姆林宫出席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开幕式上大谈比较文学,“虽然汉语和俄语各有特色,但在文学传统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引人注目的是,中俄这种文学—语言上的类似现象在各种文学体裁中都可以找到。”又提到,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在巩固社会道德基础方面一直发挥着独特作用。“阅读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我们从中学习热爱国家,爱护先古历史;中国人民也从自己的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中同样汲取精神力量。”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果戈理的小说,普宁和苏轼的诗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22](P.A18)俄国中国通们大打文学牌,可见用意是要在深层次稳固中俄两国的关系。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许多外事外交场合,温家宝总理都喜爱引用古典诗词名句来回答相关提问,可谓言简意赅,信手拈来。温总理在2006年11月曾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采访,引用了数段古代著名辞句。第一段是清朝收复新疆的功臣左宗棠23岁时在新房门口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第二段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8
《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三段是清朝清官郑板桥的《咏竹》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第四段是宋朝思想家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伦敦《泰晤士报》在刊登这篇报道的同时,特意将这数段古语诗句全部用中文印刷,还用半块版面刊登了一幅屈原的水墨画像。并强调说,温总理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公开场合展现对中国古代文学精深造诣的中国领导人。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在当今国际外交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纪念中朝建交60周年,两国在2009年定为友好年,不料朝鲜却在当年实施第二次核试验,致使中朝关系遭遇尴尬。而后朝鲜血海歌剧团创作的歌舞剧《红楼梦》赴华演出,为两国关系回暖起了重要作用。2010年5月29日温家宝总理访问韩国,亲临当地的“中国文化中心”考察,与韩国的“汉语迷”们围坐一起探讨《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对韩国著名红学家高旼喜说:“《红楼梦》是一部经过历史锤炼的伟大作品。我本人也很喜欢《红楼梦》。好书是百读不厌的。”还说自己最喜欢《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综上所述,基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富于我国特色的当代外交,离不开历史悠久的国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对外事外交和国际关系研究和实践领域里,我们理应更加重视对青年学生、翻译人员以及外交官员加强国学知识的教育,健全其国学素质。国际关系、外交以及翻译专业的学生,理应加强国学教育,以利于将来外交事务的实践,以利于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复兴。近期有《温文尔雅——温总理引用诗文赏析》一书出版,以“读古典诗文,悟政治智慧”为副题对温总理历年谈及的古典诗文进行了全面解读,很值得大学生们以及外交外事官员们一读。
9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6年11月30日)
习近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2014年10月,我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我同文艺界的同志们深入交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奏响了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特别是在党和国家举办的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服务中,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挑大梁、不计名利、夙夜奔忙,展现了昂扬的精神风貌、高超的艺术水平。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都取得丰硕成果,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
实践充分证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召唤、追求艺术理想,是一支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可信赖可依靠的队伍。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进。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中国人民创新创造、开拓进取的勇气,有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毅力,中华民族在苦难和曲折中一步步走到今天,必将在辉煌和奋斗中大踏步走向明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一定能够劈波斩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多次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940年,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
10
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祝词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强调:要大力发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鲁迅先生1925年就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
11
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
12
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13
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很高兴同大家在这里见面。你们当中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很多是来自城乡基层的普通家庭代表。你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同家庭成员一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暖了人心,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都是好样的!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向受到表彰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大家注重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
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二,希望大家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
14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