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汇
目录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
专题1:宇宙中的地球 ........................................................................ 1
知识点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1
知识点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2
知识点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2
知识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7
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7
知识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 7
知识点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8
知识点三:大气受热过程(如图) ..................................... 9
知识点四: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12
知识点五: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4
专题3: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18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18
知识点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20
专题4: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22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22
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23
知识点三: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24
专题5: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25
知识点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25
知识点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26
知识点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 26
知识点四 重大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29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 30
专题1:人口与城市 .......................................................................... 30
知识点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0
知识点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 30
知识点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32
知识点四: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 32
知识点五: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 33
知识点六: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33
知识点六: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 34
知识点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34
知识点八: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35
专题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 36
知识点一: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36
知识点二: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40
知识点三: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44
知识点四: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 44
知识点五: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 46
专题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47
知识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47
知识点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47
知识点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49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 50
专题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50
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 .............................................................. 50
知识点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 50
知识点三: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51
知识点四: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51
专题2:区域可持续发展 .................................................................... 52
知识点一: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52 知识点二: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 53
知识点三: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53
专题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54
知识点一: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 54
知识点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 55
知识点三: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 55
知识点四: 数字地球的含义 .................................................. 56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专题1: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2)自身条件:
①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②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③液态水——结晶水汽化形成原始的大洋 。
知识点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有利影响:一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二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知识点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7.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北逆南顺”)
(2)速度:
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4)意义:①昼夜更替 (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时间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赤不偏)。例如:与河流侵蚀岸、堆
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
【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
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不动,在北
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5)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
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度)。晨线与赤
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
(6)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直射点纬度。
(7)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8)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同区减,异区加) 。
(9)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0)日期分割:0:00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或称“旧一天”。若0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若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若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若0时经线为0°,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1)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即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2)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8.地球公转
(1)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⑤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
地,H达最小值。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
(4)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9.23---次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12月22日昼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④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5)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①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②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6)昼长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①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②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7)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出现昼夜现象
①地球自转—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②地球倾斜着公转—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8)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黄赤交角存在: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9)太阳直射点
①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
③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④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⑤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⑥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
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⑦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例如: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1/2×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1/2×(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⑧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直射在10°
S ° ° 直射在20°N 70° 90°
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⑨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
A.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B.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C.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10)四季的划分:
①我国气候统计和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3
、4、5月—春季;6、7、8月—夏季;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②按气候含义划分:平均温T≥22℃为夏季,T≤10℃为冬季,10℃→22℃为春季,22℃→10℃为秋季。
(11)典型的季节现象
知识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10.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
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1.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
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
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
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质作用能量来源: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3、地质作用表现: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右图中①—④分别代表:
①冷却凝固作
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知识点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地形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背斜、向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见下图
(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
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是雨水汇集区,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
知识点三:大气受热过程(如图)
7.热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
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8.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
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8℃,实际为15℃。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约33℃。
9.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1)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4)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5)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6)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7)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10.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
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3)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污染严
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
②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气温降低,但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①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
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②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
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
线之间成一夹角。
15.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压线图: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2)等压线图判读:首先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和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3)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低压中心—— (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 (中心为下沉气流);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密集——风力大;稀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④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示。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朗。
知识点四: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②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④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⑤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
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