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三考试常见误区的负面效应

 

关注高三考试常见误区的负面效应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查的一种手段,而笔试是学校最常用的一种考试方法。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还没有别的更科学的方法来取代笔试,因此笔试成绩仍然是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加大了学生笔试成绩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力度,其出发点是希望广大教师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从45分钟的课堂中要效率,但因个别教师缺乏对考试方法和功能的研究,出于“急功近利”的想法,常常占用学生大量的自主时间而盲目考试,其结果往往事与原违,并造成自己和学生身心疲惫。本文试就近阶段在高三教学调研中发现的考试误区展开讨论,旨在共同提高对考试的认识。

考试误区之一——“突然袭击”:是一种在学生毫无复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考试。此法若用于诊断性考试(俗称摸底考试),或偶用于了解学生平时学习的自觉性则无可厚非,但若成为一种常规性考试,其方法就直得商榷。我们知道,有意记忆的实质是指“人在强大的动机支配下,用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进行的一种记忆”,由于这种记忆的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使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从而使记忆的速度加快、牢固性增强。考试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学生考前进行有目的的复习,从而促进有意记忆,提高复习效率。因此,考前预先通知考试的范围或内容,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复习,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若进行“突然袭击”式的考试,这一功能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考试的意义也就大大削弱。

考试误区之二——“见缝插针”:这种考试的主要表现是随意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高三阶段,尤其是后阶段,复习成了主要的学习方法。这个阶段中,学生不再是对新知识的一种生成,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修正和知识漏洞的修补过程。对于一个学习基础和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学生来说,保证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给予他们修正学习方法、查补知识漏洞、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机会。因此,若不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盲目地占用学生必要的自主学习时间进行考试,其结果是只会拖着他们的鼻子走,导致这些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上重复浪费时间,而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整理和内化,结果是“已会的仍旧,不会的依然”。

考试误区之三——“难题密集”:有些教师在命题时,总是喜欢选择一些新颖的、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试题,其初衷是希望学生通过考试强化对这些试题有关知识的掌握,但他们却忽视了考试分数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国外有实验证明,分数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好的分数往往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学科并不感兴趣、甚至怀有厌恶情绪,但因考试获得了好成绩,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该学科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成绩。心理学研究表明,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使到一定的年龄后,这种直接兴趣的影响仍起着一定的作用,而“高分”是学生产生直接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并可以激发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竞争。相反,不断的“低分”刺激,易削弱学生的自信心而产生消沉情绪,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消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对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针对辅导内容选择一些基本的题目编制成一份简单的试卷,并预先通知其要在第二天进行考试,由于试题简单、考试范围小、考前有教师辅导和自主复习,所以每次在这种考试中都会取得一个好分数,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对该学科逐渐产生兴趣,并最终取得进步。

考试误区之四——“漫无边际”:主要表现为试题缺少针对性、考试目标不明确等特点。其缺点是考

1

试所涉及的内容较广,不利于学生在有限的自主学习时间里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和深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整体记忆(把记忆材料连贯地、整体地加以记忆的方法)和分块记忆的效果各有长短,它们在记忆不同性质的材料时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当我们遇到数量较大而又比较繁锁的材料时,分块记忆比整体记忆更有效;反之,则适宜采用整体记忆的方法。可见,在学生对学科知识还未系统化构建的情况下,或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平时经常进行的形成性考试应更多地采用以单元内容的考试为主,可以是章、节的单元,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知识面的单元,这样做能有效减少学生对教材知识点复习的“游击化”,而有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地复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复习效率。相反,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知识网络体系的后阶段或总结性考试中,宜更多的进行综合性考试,这是因为学生在考试及复习的过程中,整体记忆能把每次的综合考试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掌握,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此时他们也就更易在整体的考试中发现知识漏洞,而及时进行补缺。

考试误区之五——“集中沙龙”:个别教育管理者片面理解考试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作用,常常在短时间内举行各学科的集中联合考试,且各科考试之间很少留空,导致学生“卓别林式”地应付考试,而失去了各科考试后的讨论、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知识的创新离不开知识的转化流动。Nonaka和Takenuchi在1995年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四个转化阶段: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后来Frappaolo, C.和W. Toms又提出了知识转化的第五个阶段——认知,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反馈”。“社会化”是知识转化流动中的重要一环,是指隐性知识从一个成员传递到另一个或多个成员的过程。例如,考试后学生相互争论各自答案的正确性也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因为它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并因此产生新问题而在学生群体之间相互传递,通过这种传递可有效实现学生之间的主动合作过程,实现相关知识的自动“内化”,从而有效促进对原有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升华。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考后的争论、校对和反思,也有利于强化对大脑的刺激而促进知识的“内化”。可见,平时考试应在学科之间留足空间,并积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以有效促进知识转化的“社会化”效应。

此外,重错题分析轻错题订正、重集体讲评轻个别面批等现象,也是考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因为听一遍与做一遍、面向全体与面对个别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要重视每次错题订正的落实,重视有针对性地个别面批。

综上可见,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的考试才会取得好效果。因此,作为一个一线教育者来说,一定要注意考试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两面性,强化考试的正面作用,减少考试的负面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率得到真正提高。

2007年11月28日

发表于《宁海教育》2007年第11-12期P24-25

2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统一检测试题
  • 下一篇:完型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