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政府体制改革的困境及其超越
摘要:政府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党和国家的重视。经过政府体制改革,我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共进行了八次体制改革。回顾历次改革,政府机构仍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承担着各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直接关系到地方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描述当前我国政府体制管理特点,分析了我国基层政府体制改革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我国基层政府体制改革的可行路径,从而为适应我国基层政府体制改革,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夯实基础。
关键词:体制改革基层政府基层政府体制改革
我国基层政府体制管理特点
第一、基层行政运行方式“压力化”
基层政府行政运行与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中央政府的行政,以及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发自主进行,目前的基层政府行政为压力型行政,因此基层政府的行政的改革较为被动。各级政府组织将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层层量化分解,分派给下级组织和个人,然后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基层政府行政组织就是在包括此种体系在内的种种压力下运行的。在这种压力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体制改革在改革内容、价值追求、改革目标等方面都显示出矛盾,而这些矛盾又直接成为基层政府行政改革的困境。
第二、行政运行机构“碎片化”
近些年来,“省直管县”、“强县扩权”作为传统行政体制改革的热点方式。改革难以走出体制的泥淖从而尚未出现真正的发展。政府运行机构整体上呈现“碎片化”趋势。所谓“碎片化”,包括:一是区域碎片化,其表现为某地被分隔为性质不同的区域。例如由于收入水平不同引起居住区域不同从而形成区域的碎片化。政府据此可能就会引起不均等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提供。二是地方政府的碎片化,地方政府机构交叉设置、边界模糊,出现问题后责任推诿,难以找到直接有效的部门。
“碎片化”现象正是政府低制度化的特征。具体体现为:价值理念不统一;部门间利益冲突;职能重叠;政府行为随意性大;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制度规范不足。在这样的体制下,政府难免缺乏群众的有力呼应,政策往往难以落实。因此基层政府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基层政府体制改革的困境存在及原因分析
(一)制度路径依赖
近些年来,在基层政府体系中进行的若干次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基层政府运转反而进入了一种“锁定”状态。即体制改革难以从内部进行制度创新,反而依赖于原有体制。在理论上这一困境可以用“路径依赖”予以解释。
制度变迁过程中之所以产生“路径依赖”,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制度对经济发展存在存续的、累积的作用;第二,非正式制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变迁是缓慢的,渐进的,对社会的影响都在时间的作用下慢慢沉淀、深入。同时政治文化也阻碍了变革的进程;第三,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反对变迁。
(二)财政能力薄弱
基层政权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命脉。只有强大的政府作为支撑,基层政权才能得以稳固。财政能力又是政权稳固的关键因素。基层政府财政困境突出表现在财政能力薄弱,从而导致政府背负严重债务,并因此影响了基层政府的能力。它给基层社会发展带来了的消极影响在于:分散基层政府精力,削弱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抵消负债而像人民摊派,从而加重人民负担,造成人民与政府对抗,出现双方关系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