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新教材,模仿作文教学的新平台

——苏教版高一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摘要】根据班杜拉的“学习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理论,结合苏教版教材“主题归类”的编排方式,笔者以为苏教版高一语文作文教学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采用模仿教学。结合教材编排的主题集中性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序列性,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高一阶段语文模仿作文教学可行性和实效性:1、读写结合有了依托;2、改写作文有了蓝本; 3、课后作文有了学生主体意识;4、口头作文训练有了依据。

【关键词】 主题归类 学生心理模仿作文教学

一、调查发现

2007年2月,我对“中学后”人员的写作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极差,他们害怕写作,回避写作,多数人不能正确掌握常用文体的基本格式,甚至写不好一张请假条,且字迹潦草,错字连篇。而2008年新的高考语文作文标准是:“错别字一个扣一分,重复出现的字不累计扣分。”这些现象表明,“中学后”人员写作能力与社会要求相距甚远,他们缺乏基本的写作能力,如果用高考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们的作文水平是基础等级都达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反思中学教育阶段作文教学的方向了。

二、高中作文的基本现状

首先,从学生的写作基础来说,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到进入高中,学生的作文训练长达六七年之久,但到高中毕业,真正合格的作文并不多。从高考阅卷看,多内容空洞、立意浅薄、矫揉造作、结构絮乱之作。从日常作文看,作文惧怕的多,应付的多,费时费力的多。

1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面对学生的作文现状,教学也很无奈甚至无助。对于“什么是作文,应该怎样指导作文,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一线教师都无从得到明确的答案。在对作文本质不清,科学训练方法不清的情况下,教师只能凭经验进行教学,甚至有些教师一个学期没上过作文指导课,学生作文训练课,教师随手一翻教学参考,一个话题赫然ppt上,两节课就这样过去了,美其名曰:写作课就应该学生写的。这样看来,教师对作文本质没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详密的训练目的和计划,作文训练必然流于盲目自流,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提高?

三、高中阶段作文教学计划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序列性,结合高中学生作文水平发展总趋势是:从模仿写作逐步走向独立写作,笔者为苏教版的作文教学制定如下计 划:

四、高一阶段模仿作文教学

苏教版语文没有独立的作文教材,作文指导只是紧随阅读教材每一专题后面的一小部分,而苏教版的阅读教材是以“主题归类”为专题排列的,那作文的序 2

列性会是怎样的呢?

(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二、三、四的作文序列

3

4

从上面的这个表格来看,我们可以知道:1、苏教版作文教学没有独立教材,它只是依附在阅读教学后面的一个部分。2、苏教版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序列性,按专题主题模式排列。3、写作指导比较混乱,没有按照学生心理有浅到深的规律安排,这说明苏教版教材的写作指导是为写作主题服务的。

根据作文“主题归类”的序列性,笔者对高一阶段苏教版无序的写作指导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苏教版教材高一阶段模仿作文教学的微薄见解。

(二)苏教版“主题归类”序列作文模仿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苏教版以“主题归类”为序列的作文教材为高一阶段的模仿作文教学提供可行性和实效性,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谈以下几点:

1、读写结合有了依托。

从言语活动过程看,阅读与写作是两个相互关联又互为逆反的过程。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感知、理解、吸收的过程,是“文一意一物”的转化过程,但写作是将内蓄的情意转换为书面语言的倾吐过程。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深入探究“文”“意”“物”三者之间的对应统一关系,探究学生与“文”“意”“物”之间的矛盾与适应关系,探究学生在认识和把握“文”“意”“物”过程中的协调和发展关系。以读促写,读写并进,能有效地发挥读写两种手段的优势,相逆相反,优势互补,极大地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效的读写结合,具体到作文训练中即是“读中学写”,即充分利用阅读课例文,发挥它们的言语示范作用,从中引申出关于作者思想认识、创造表达的规律,作为写作的借鉴的“原型”或“范式”,提高写作“笔力”。笔者本着以上观点,对苏教版高一段语文教材的教学进行把握,几乎是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会跟作文教学相联系。比如,笔者上《金岳霖先生》时,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细节描写体现人物个性特点”,本着这个教学目标笔者以学生对熟悉人物的描写导入,然后直接进入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分析,最后用15分钟的时间拓展延伸到细节描写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具体教学案例见附录1)

2、改写有了蓝本。

5

对于写作的过程,学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双重转化”。刘锡庆先生解释说:“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面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的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①简言之,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就是“写作”过程必然遵循的次序。这“两重转化”中,第一重“转化”是根本,是前提。生活单调、贫乏,认识低下,缺少“发现”,是写作的致命伤,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重“转化”是手段,是关键。思维混乱,文笔苍白,同样也写不出好文章。基于上述认识,在作文训练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后,要帮助学生完成“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双重转化”中,哪一“重”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第二重“转化”是重点,理由是: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另外“提高学生积累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即上文所述的基本能力,不是专靠语文一门学科所能奏效的,而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如果说“写什么”是学生个体所拥有的,是难以模仿的,那“怎么写”就是名家和学生共通的,是可以模仿的。而从上文的苏教版的作文序列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专题内容中所选的文章和写作实践中所选的话题是很相近的,所以,比较难写的话题我们可以是学生改写。比如“祖国故事”这个话题,要学生独立完成是有点难度,笔者就让学生模仿《祖国山川颂》这篇文章的写法来写,效果比较明显。

3、课后作文有了学生主体意识。

作文教学对作文时间、空间、话题等的限制,既束缚了学生创作的自由,也导致了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脱节。作文教学的这种种限制,学生作文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在高考这个大背景的影响下,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平时作文当考场 6

①转引自《人大2005年一季度教育类专题(GI)》,复印期号,200501.

作文来对待,现场作文现场交,此举虽然能够提高作文速度,偶尔为之尚可,但 长期如此就影响了作文质量。作文是一种需要时间、空间的思考和酝酿的活动,时空上的宽松能给予作者自由的创作心理。美国教育家格鲁夫斯认为:“我们必须让他们支配自己的时间,我们如果催促他们,他们就会厌烦,就会对作文感到紧张不安”。在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短路,导致与生活脱节,无话可说,或有话而不知从何说起。而限定的话题,虽然命题角度宽泛,但实际上话题的基本方向已定,而过宽或过泛的话题更是限制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思维的进一步展开。只有在作文的酝酿阶段,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才能更好的联系生活,体悟生活。否则,必然会导致作文题材的窄化,思想的贫乏。为了扩大学生的写作知识面,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写作整理本”,这个整理本是以专题主题为单元进行划分,学生在这专题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对必修课本中同专题的课文进行精读,摘抄优美的句子,也可以写读书评价;另外,还要阅读大量的课外相关主题的文章,进行整理、记录等等。在写作之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写作整理本”,这样学生在写作时能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融入他们自己的意识。

4、口头作文训练有了依据。

提起作文,我们就会想到的“写作文”。张志公先生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其实,作文除了“写”以外,还可以“说”(即口头作文)。吕淑湘先生也认为“口头作文,口头评改,费时间少而收效广,不光是本人得益,全班都得益。能够把一件事情说得有头有尾,次序分明,写下来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能够把一个道理说得有条不紊,透彻有力,写下来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叶圣陶先生认为“撇开语言教文字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所以,在抓书面作文的同时,抓好口头作文,是一种趋势;“写”“说”结合,相辅相成,才是作文的教学之道。作为一代语文教育家,三老不约而同的提出口头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吸收、采纳,更应在此基础之上创新、改革。对于口头作文训练,笔者平时以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片段为主,复述课文是为增强学生的口头表 7

达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背诵课文精彩片段是为模仿写作做铺垫。 综上所述,高一语文(苏教版)作文模仿教学是可行且有效的。

参考文献: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王荣生《语文科学课程论基础》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8 北京:开明出版社

附录1

金岳霖先生

授课者:章秀云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文章中一两处细节描写说出其对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

2、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表达对细节的认识。

3、探究细节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进入高中,你已经接触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他们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谈起他们,你的脑中立即就会浮现出他们独特的风采。请以“老师”或“同学”为题,写一组片断。(ppt幻灯片)

昨天老师布置过这个作业,接下来请同学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作品、交流)

师:我也写了一个片段,请猜猜他是谁?

他讲课时以戴着一顶呢帽,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经常穿一件黄夹克,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还养了一只大斗鸡,跟自己同桌吃饭,拿着大梨、大石榴,去和孩子们比赛。

生齐声:金岳霖先生

师:可以看出大家预习地不错,也说明了“当代散文大家”汪曾祺先生将金岳霖先生刻画地非常传神,极富个性。

(二)整体感知

9

师:请同学们从文中快速的找出核心句和文眼。(速读课文)

生:金岳霖先生是位很有趣的教授。

(三)分析课文

师:金岳霖先生很有趣,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细节,并加以概括。(分组讨论)请每组派代表声情并茂地传达出来。

独特的外貌

独特的教学风格 独特的专业认识很有趣

独特的行为举止 独特的热爱生活

重情

(四)细节描写

师:作者是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活生生的金岳霖先生的形象的,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前提:观察生活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非常细致?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到: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象只有金先生一个人。

艺术效果:传神

如何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细节描写淑女的吃相

10

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原文)

出示参考改文:

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檫拭唇角的余油。(改文)

结论:精工细笔、描摹刻画

抓住人和物的典型特征,运用美术笔法,精工细笔,描画出事物的细部相貌和事件的细微进程。这是细节描写最常用的方法。

2、描写粗汉的吃相

他见菜齐后,便提起筷,端起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原文)

(请同学动笔自己改写)

出示参考改文:

他见菜端齐后,便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米粒挂在嘴角上。(改文) 结论:曲笔悬念、烘托印衬

3、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作家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如: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藤野先生》)

(五)课后训练:

运用细节描写,修改上期“我的”(要求:凸现人物个性)为话题的作文。

11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散谈语文必修五的教学及其它
  • 下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