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诗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 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

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李白的古诗。

一、感悟诗人、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刚才这三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板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温故旧知中获得新的知识,由于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对李白的了解都很肤浅,以上设计让同学们在背古诗中感受李白的情感世界:李白不仅爱游山玩水,他还是一个思念家乡、有情有义的大诗人,为后面的品悟诗情增加语言积累。】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设计意图:这首诗的题目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诗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因此我让学生从读题入手了解诗的大意,这样为诗文的学习奠定

了基础。】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古诗的大概意思。

【设计意图: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诗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诗句的意思和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大有帮助。】

三、细读文本,品悟诗情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如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我们来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是什么样子的?(生汇报)可见三月的长江两岸景色非常美丽,记得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是这样描绘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示诗句生读)

孟浩然去的是什么地方?(生汇报:扬州)你了解唐代扬州吗?(师

简介:那时的扬州是我国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是当时的大上海,是一座东方名城。)再想象一下:三月的扬州会是什么样子的?(生汇报)是的扬州的繁华热闹吸引了许多诗人,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文,老师收集了两句描写当时扬州城的。(课件出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 生读诗句。

2.孟浩然在烟花三月乘船去游赏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扬州,此时李白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羡慕、向往)引读古诗: ——是啊,李白此时充满羡慕,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此时满怀向往,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一生都非常钦佩孟浩然李白曾在《赠孟浩然》一诗中这样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行。让我们也带着羡慕,带着向往,带着钦佩读读这首诗吧。(生读)朋友即将离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会,再愉快的事此时也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朗读诗文,看看你能否读出李白的依恋之情表现在那些词句里?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一是想象三月的长江两岸美丽景色,二是想象三月的扬州城的繁华热闹。这样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李白此时的羡慕、向往之情。以上诗句的引用进一步

帮助学生感受长江两岸之美丽、扬州之繁华,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古诗句的积累。】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指名说)

5.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李白在这首诗里没有直接表达诗人依依不舍、情深意长的词句,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无限依恋之情非常的难,于是我让学生细细品读,在诗文中去找词句体会、感悟。】

四、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诗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同时在揭题时,重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学生对课题及写作背景有了全面了解。

二、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分节奏读,自由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

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三、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对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所以我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理解诗题的意思时浪费时间较多,导致前松后紧,后面在想象二人分别是说话、想象的训练时间不足;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小学一――六年级语文能力分项考评内容
  • 下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