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21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21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9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21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15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21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22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21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28
第 1 页,共 35 页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21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说明: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7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 ————————————————————————————————————————
一、名词解释
1. 永明体
【答案】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代表作家主要有谢朓、沈约和王融等人。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永明体”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到日益注重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以意逆志
【答案】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3. 熟参
【答案】熟参是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亦有不能隐者。”“参”谓玄思冥想,明悟道理。原指“参禅”,是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文学批评术语“熟参”从佛学中移借过来,强调对作品熟读深思,以领悟其奥妙。
4. 思无邪
【答案】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5. 《沧浪诗话》
【答案】《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
第 2 页,共 35 页
《考证》五册。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6. 《诗》可以兴
【答案】《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
7. 简述唐宋古文运动。
【答案】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使古文成为文学主流,蔚为风气。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就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体现了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1)唐代的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浞、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①“文以明道”说
“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反因袭,贵独创;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②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
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
第 3 页,共 35 页
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2)宋代的古文运动
一次古文运动并不能杜绝形式主义的再次兴起。挽转文坛、诗坛颓风的使命便落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身上。由他们掀起的诗文革新运动的浪潮,就文的方面来说,是直接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也可以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①文道关系论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霞道轻文。欧阳修还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他从生适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②“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力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询、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影响深远。
8. 如何理解传统诗论中的“点铁成金”?
【答案】(1)“点铁成金”的出处
“点铁成金”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点铁成金”说,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点铁成金”。
(2)点铁成金”的基本含义
①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杜甫集众家之长,学习古人,精于炼字又浑融流转、出神入化;
②化用前人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
第 4 页,共 35 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