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目录

2017年河南大学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河南大学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12

2017年河南大学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21

2017年河南大学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30

2017年河南大学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37

第 1 页,共 44 页

2017年河南大学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说明: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7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 ————————————————————————————————————————

一、名词解释

1.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答案】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由张载提出的观点,其中“天地之性”是指太虚之气的湛一之性;而气质之性则是指气聚集为人以后所具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脾性、性格。从张载的思想来看,“天地之性”应该就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气质之性”则主要指人的性格,还不同于后来“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下的“气质之性”。他建立在元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人性论,虽然可以自成系统,但并没有说明太虚之气是如何转化为仁义礼智的,所以后来二程提出了理一元论来解决这个困难。

2.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3.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答案】“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是清代戴震的伦理学命题。戴震提倡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戴震将“理”界定为“情之不爽失”认为“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存于欲”的命题,与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相对立,以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质区别。他将道德伦理建立在具体的感性欲求之上,在感性欲求之中寻求中正不失之善,而不是用灭欲的方式来建立伦理学之善。这种思想对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及其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并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4.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 2 页,共 44 页

5. 《坛经》

【答案】《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典籍。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法宝坛经》。《坛经》是语录体,文字简明易读,内容丰富生动,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系统、经典、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禅宗特有的宗风和禅法。

6. 太虚即气

【答案】“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7. 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8. 大一与小一

【答案】大一与小一是指真正大的东西是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是无限小。惠施“历物十事”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意即真正大的东西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真正小的东西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大一”是指宏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小一”是指微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在《管子·心术上》中形容“道”的无限性时,也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二、简答题

9. 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答案】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表现。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中,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识”作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唯识宗的“八识”说是指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

(1)前六识

在原始佛教那里,“识”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身识构成。前五识,相

第 3 页,共 44 页

当于感知认识,第六识相当于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认识。“六识”均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起,故依当今的观点,六识属经验知识范畴。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第六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2)末那识

“末那”是梵文,意为“染污”。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故而也叫“传送识”。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

(3)阿赖耶识

“阿赖耶”为梵文义为圣或藏,故“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能藏”是指阿赖耶能够含藏各种善恶的认知和行为熏习而成的种子;“所藏”是指阿赖耶识又能够接收新的熏习形成新的种子;“执藏”则是指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著为自我,能执之末那识为能执藏,被执之阿赖耶识则又为所执藏。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染是净,是善是恶,都放在第八识故称含藏识。

(4)分析

唯识宗认为,八识中的前五识能认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但不能代表其他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可以帮助它们发生作用。第七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为我,而反复思量。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八识之总体,也是一切业力,是善恶种子的寄托所在。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完整。

10.简述僧肇的《物不迁论》的主要思想。

【答案】僧肇编著《物不迁论》的目的是论述佛教提出的因果不灭与修行能够成佛的思想观念。他以“物不迁”为命题,论证事物本身就不变迁、变迁的只是世俗昧者所造成的假象。

(1)事物“动”与“静”

僧肇认为,由于一般人看过去的事物没保留到现在,故认为这些事物是“动”的;而僧肇站在“过去”的时间立场上看,认为正是因为事物坚持“本性”未变,所以它才属于“昔物”而未成为“今物”因此它是“静”的,即“不迁”。他提出:“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认为“动而非静”的人既然意识到“往物”不再来,即“往物”只存在于过去时态,而不存在于现在时态,那么就应该懂得“今物”也只能存在于现在时态,而不会流向其他的时态,就不应该强调“今物”还会成为过去的运动观。承认事物变迁者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注意到“昔物不至今”的后面还存在着“昔物自在昔”的内涵。“昔物”并非没有了,它仍存在于“昔时”是永存小失,故谓“物小迁”。

(2)因果不灭论

《物不迁论》把“不迁”的观念巧妙地运用到佛教因果论上,宣扬“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主张因能生果,原因是“因不昔灭”即物并没丧失;但是“因”一旦生“果”那么“因不来今”表明“业”己得“报”。

第 4 页,共 44 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2017年南京大学0102中国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下一篇:2017年南京大学0102中国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