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

 

目录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2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10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 18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 26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 35

第 1 页,共 41 页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说明:本资料为2017复试学员内部使用,终极模拟预测押题,实战检测复试复习效果。 ————————————————————————————————————————

一、名词解释

1.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答案】“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是清代戴震的伦理学命题。戴震提倡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戴震将“理”界定为“情之不爽失”认为“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存于欲”的命题,与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相对立,以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质区别。他将道德伦理建立在具体的感性欲求之上,在感性欲求之中寻求中正不失之善,而不是用灭欲的方式来建立伦理学之善。这种思想对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及其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并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2. 无名

【答案】“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3.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答案】“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柯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4.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答案】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由张载提出的观点,其中“天地之性”是指太虚之气的湛一之性;而气质之性则是指气聚集为人以后所具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脾性、性格。从张载的思想来看,“天地之性”应该就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气质之性”则主要指人的性格,还不同于后来“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下的“气质之性”。他建立在元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人性论,虽然可以自成系统,但并没有说明太虚之气是如何转化为仁义礼智的,所以后来二程提出了理一元论来解决这个困难。

第 2 页,共 41 页

5. 精气

【答案】精气是指最细微的气,是《管子》中的学说。当属《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下》等四篇是较早并较为详细地对精气进行阐释。《管子·内业》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认为,下至五谷,上至列星,万事万物都是山精气所构成:“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出现是由得之于天的“精气”和得之于地的“形气”结合而成的,且人的精神作用也来自于精气。但是《管子》认为人的精神作用是由于天地间的精气驻留在胸中,没有把精神视为形体之作用,体现了理论的不彻底性。

6. 六经皆我注脚

【答案】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7. 黄老之学

【答案】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井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虽然黄老之学依托十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8.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夫之的“理势相成”的历史观。

【答案】王夫之“理势相成”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必然趋势有其内在规律。他用势和理来描述这两者的关系。

第 3 页,共 41 页

(1)理势是辩证的关系。顺应理之顺逆,即可以成势。客观之势形成以后,顺应形势,那就是合理的,即“理势相成”。

(2)王夫之还结合他的理气论来说明理势的关系,认为理势是相互促成的。

(3)理势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即客观的历史趋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理的顺逆可以决定客观趋势形成的难易程度。客观趋势造成了历史事件的形成,同时事件中又包含了客观的理。故言没有不表现为势的理,也没有不表现为理的势,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10.何谓“三性”、“三无性”?

【答案】“二性”、“二无性”是佛教唯识学派的重要的概念。唯识学派认为世间万法,都有二自性,也都有二无性。“三无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三自性”的思想,两者的意义是相同的。

(1)“三性”又称“三自性”指“依他起自性”、“遍计执自性”、“圆成实自性”。

①“遍计执性”是指人们用名言概念普遍地计较、执着客观世界为实,被认为是谬误。

②“依他起自性”是指依他众缘而得起的一切现象的自性。

③“圆成实自性”是指一切现象既无“人我”又无“法我”从而显示出真假实性,取得所谓最真实最圆满的认识。

(2)“三无性”也称“三无自性”是相对于“三性”而言。

①“相无性”是指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假相,立假名。在一切假名、幻相巨执着计较,假名幻相本无自性。

②“生无性”是指依他起之法,是因托缘而生,随着因缘的聚散而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③“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真如有其本体,但它的体相是空的,所以AEI胜义无性。

11.王弼“得意忘言”

【答案】(1)提出过程

“得意忘言”语出王弼《周易略例》。其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对庄子“得伍忘签”、“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意的引申。

(2)释义

①王弼认为,“言”、“象”、“意”三者具有严格的不同。言,是指卦辞,代表语言;象,即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含义、义理,代表深微的道理。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②“言”和“象”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和领悟“意”所以王弼认为在得到“意”之后,就应该忘掉“言”和“象”否则就会阻碍人们对“意”的理解。王弼并没有忽视表“意”之“言”、表“意”之“象”的价值。但他强调的是对“意”的重视而不是对“言”“象”的重视,这就是说要分清本末,不要本末倒置。“得意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

第 4 页,共 41 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
  • 下一篇: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