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17年广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广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10
2017年广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 19
第 1 页,共 27 页
2017年广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说明:本资料为2017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 ————————————————————————————————————————
一、名词解释
1. 七国之乱
【答案】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指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弱地方王国权力,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削藩诏。吴王刘潺因不满国家削权与楚、赵、济南、茁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来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仅历时三个月。中央借此次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力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乐府诗》
【答案】《乐府诗》又称《乐府》是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官署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也是由乐府采集民间诗歌选编配乐而成的诗集,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平陵东》、《思悲翁》、《东门行》、《有所思》、《陌上桑》等,分别反映了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繁重徭役、横征暴敛的不满,反映了妇女不幸的命运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等。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3. 尚书台
【答案】尚书台是指东汉时期实际上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东汉光武帝为削弱三公的权力,故加强尚书台的势力,出现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而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其中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为尚书台的主管长官;另下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秩六百石;同时尚书台下分设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秩六百石。尚书台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4. 孔子
【答案】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名丘,字仲尼,鲁国卿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上倡导以“仁”为核
,,;心的学说,“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仁”必须合乎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
,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主张“正名”崇尚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与酷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删修《春秋》“因材施教”等,整理了《诗》、《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学说成
为汉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
5. 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指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清初,除内阁,设有此会议,皆由满族大臣组成,凡军国机要重务都不用经过内阁票拟,而需经由
第 2 页,共 27 页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自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这是中央皇权进一步集中的具体体现。
6. 澶渊之盟
,辽【答案】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
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大胜,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絹二十万匹,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7. 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
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8. 上计
【答案】上计是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二、简答题
9. 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1)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 3 页,共 27 页
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
④方镇州县各自为政,巧立名目,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豪强富户百般规避,转嫁负担,贫弱百姓则旬输月送,不得休息。
以上情况表明不改变旧的赋役征收原则,仅靠加重对现存课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了绝路。
(2)内容
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主要内容包括:
①统一税目,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摇以及其他一切赋敛纳入两税。
②依据土地财产划分户等,不论主客、丁中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行商由所在地征收三十分之一。
③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④量出以制入,以大历十四年的全国垦田数作为两税征收的基准额分摊各州。
(3)评价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
①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趋势,扩大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
②立法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不均的现象,大大增加了政府控制的户口。
③成为调节国家、地主、农民三者关系的重要的手段。
④唐政府长期不调整户等,使以贫富为差的原则不能充分体现。
⑤户税以钱定数,而钱币流通不足,渐至钱重物轻,农民实际负担随着物价趋势不断加重。⑥小的附加税并未完全囊括入内,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
总的来看,这些缺陷主要是统治者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非法之不善。
三、论述题
10.南朝“寒人掌机要”的现象及其历史背景与影响。
【答案】(1)南朝“寒人掌机要”的现象:
南朝时期,随着门阀土族的全面衰落,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①寒人担任中书舍人。从刘宋开始,多用寒门庶族出身的人担任中书舍人,掌管奏章,传宣诏命。
,以不过问军事为清高,致使军权逐渐落入寒人之手。③寒人②寒人执掌兵权。士族“不乐武位”
出任地方典签。从刘宋开始,提高府州传递文书的小吏——典签的地位,使其往来于朝廷与州府之间,以进一步控制地方,由此出现了“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状况。
(2)历史背景:
①自东晋末,门阀士族走向腐朽、江河日下,到南朝时全面衰落。由于士族能凭借门资而“平
,所以越来越不思进取:a.在政治上不求振作,享受高官厚禄而庸碌无能;b.在流进取,坐致公卿”
,,士族军事上,他们逐渐抛弃了两晋以来以武功进取的传统。许多大族“不乐武位”“鄙薄武事”
第 4 页,共 27 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