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跨文化传播学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跨文化传播学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5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跨文化传播学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7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跨文化传播学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9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跨文化传播学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12
第 1 页,共 14 页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跨文化传播学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说明: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7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 ————————————————————————————————————————
一、简答题
1. 综合思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这种全民族的大统一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先河,结束了中国的奴隶社会。
(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的基本模型。
(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些都有利于秦朝的统一,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4)为加强思想上的统治而施行“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次浩劫,烧毁了许多的古籍和重要的文献资料。
2. 三类史籍的主要区别及其代表作。
【答案】中国文化的一明显特点就是崇古重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几乎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教条,因而历代修史非常重要。在修史过程中形成了按体裁分类的三类史籍,其区别和代表作主要有:
(1)编年体
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春秋》一书开创了我国编年史的先例。
(2)纪传体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类史书的开端,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3)纪事本末体
它是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这种写法,可以克服编年体“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和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它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把《资治通鉴》改编为239个专题的《通鉴纪事本末》。
3. 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房四宝”的意义。
【答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房四宝”的意义,主要有:
第 2 页,共 14 页
(1)“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传承所依靠的重要载体之一
担负这一传承任务的骨干人群,自然是今天所称的知识分子,即文人。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是历代文人把它书写出来,经过刻印,成为典册,其间各个环节所适用的工具中,笔、墨、纸、砚是最主要的四件,与此同时,也是文人进行书画艺术创作的必用器具,美其名曰“文房四宝”。
(2)“文房四宝”辅助工具的实用价值
除笔、墨、纸、砚外,文房里还要有其他辅助工具,如笔筒、笔架、笔洗、印盒、图章等。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如今的“笔、墨、纸、砚”专指“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
(3)“文房四宝”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2009年9月宣纸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和造纸科技史上的一朵奇葩。
4. 中国传统风俗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特点是:
(1)积久性
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源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各种习俗积聚人们的感情、信念、愿望和追求,以其缓慢变化的方式,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祭祖这一风俗,产生于4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它所体现的感情是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认为先祖生育了后代,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有生育功能。因此,祭祖风俗实发端于生殖崇拜。
(2)多元性
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婚姻、祭祀方式和衣、食、住、行方式。同一民族居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各有自己不同的习,。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拉枯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彝族认为火可以除害(蝗虫),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奴隶主和国主),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拉枯族则认为火可以驱恶。
(3)相融性
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在丧葬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力。汉族崇尚土葬、厚葬,特别是对于帝王公卿,在秦汉时代己形成一定的陵寝制度。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丧葬问题上都受过汉族的影响,如藏族崇尚天葬,但吐蕃时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宋代的西夏王和辽代诸王也建有陵园和陵墓。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学习汉人,在今北京的房山区建有规模宏大的金陵。
第 3 页,共 14 页
第 4 页,共 14 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