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中国文化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目录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中国文化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中国文化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5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中国文化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 7

第 1 页,共 9 页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中国文化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说明:本资料为2017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 ————————————————————————————————————————

一、简答题

1.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

【答案】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的看法:

(1)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2)为避免在阶级搏斗中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

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搏斗中遭到宗族残灭、社稷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公连仲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前后八九十年间,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并为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变法运动,是旧的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的产物,实质上是一场摧枯拉朽的封建化运动。各国变法的结果,使奴隶主贵族普遍遭到沉重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得到化解,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迈入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3)改革过程中,革新与守旧力量的抗衡

改革是为了化解和克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旧矛盾,但在化解与克服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作为旧矛盾的主要力面必然为保持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改革,从而引发革新与守旧的斗争,这是改革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北宋中期,为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依靠王安石进行变法,全面改革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先后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力图达到富国强兵的日的。新法的实行确实使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的剥削受到一定限制,打破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剥削秩序,政府因而增加了赋税收入。但由于新法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遭到朝野上下守旧派司马光、韩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围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免行法等展开的斗争尤为激烈。宋神宗在守旧派的压力面前动摇,导致王安石两次罢相。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控制朝政,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把改革派驱逐出中央政府,改革最终失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三十多年以后,便爆发了方腊、宋江、高托山等农民起义和金兵进入中原,北宋王朝不久也就垮台了。由此可见,改革过程中所引发出来的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不仅会使改革失败,而且还会导致社会重新陷入动乱之中。

总之,中国历史上,历代改革家在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首先,改革要配套;其次,改革要循序渐进;其三,改革必须处理好均衡与

第 2 页,共 9 页

发展的关系;其四,在改革过程中,加强中央权威,是保证改革逐步深入与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2. 地方志主要记载哪些内容?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案】(1)地方志的主要记载内容地方志是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志”即“记”的意思,取“永志不忘之意”。

它是对一个地方的记录,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所以它同时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地理的,二是历史的。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典籍。地方志种类很多,全国性的称作“一统志”;一省的地方志称作“通志”;郡、州、府、县的地方志则分别称作“郡志”、“州志”、“府志”、“县志”,此外还有“关志”、“山志”、“寺志”、“庙志”,有的地方还有“乡志”、“村志”。

(2)地方志的重要性

①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

②钱袋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

③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

④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

⑤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隆之迹;

⑥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他史实互证。

3. 中国传统风俗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特点是:

(1)积久性

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源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各种习俗积聚人们的感情、信念、愿望和追求,以其缓慢变化的方式,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祭祖这一风俗,产生于4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它所体现的感情是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认为先祖生育了后代,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有生育功能。因此,祭祖风俗实发端于生殖崇拜。

(2)多元性

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婚姻、祭祀方式和衣、食、住、行方式。同一民族居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各有自己不同的习,。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拉枯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彝族认为火可以除害(蝗虫),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奴隶主和国主),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拉枯族则认为火可以驱恶。

(3)相融性

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接

第 3 页,共 9 页

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在丧葬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力。汉族崇尚土葬、厚葬,特别是对于帝王公卿,在秦汉时代己形成一定的陵寝制度。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丧葬问题上都受过汉族的影响,如藏族崇尚天葬,但吐蕃时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宋代的西夏王和辽代诸王也建有陵园和陵墓。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学习汉人,在今北京的房山区建有规模宏大的金陵。

4. 怎样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

【答案】(1)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

①古人在创造这种方块字的时候,已经融入了中国人对造型美的基本见解,即结构平衡,线条流畅,整齐而有变化,均匀而有对比,这就给书法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驰骋艺术想象的天地。

②汉字结构的写实主义和人体本位精神,使汉字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因素,因此书法家们在挥毫撒墨的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这就对美的感受,把存在的天地山川之美以及人物房舍之美与汉字的结构美紧密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时,不仅要了解写书法的人,还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

即运笔取势,力在其中,以笔法的曲直、行滞,章法的虚实、疏密,结构的奇正、主次,显示出“相反相成”的美感。

①“运笔取势”是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即形成一定的势态。

②“逆”就是落笔要取逆势,又称“逆锋”,即欲行其右,先行其左;欲行其下,先行其上,这就可以使笔画充满力感。

③“违”就是错杂、多样、变化、参差、互异,即“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其列,为体互乖”,但又要“违而不犯”,即不能杂乱无章。

④“侧”就是笔画和章法要多取侧势,因为侧势造成的美更富于变化。

总之,笔画不要雷同,不要呆板,要讲变化,讲互异,还有讲主次分明,叙事相间,刚柔并济,要讲究正中有奇,连中有断,连断自如,开合自成。

第 4 页,共 9 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下一篇: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