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28儿童多动症的训练原则

 

儿童多动症的训练原则

一、以培养自控能力为中心并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

儿童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自控能力薄弱,致使注意涣散、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和易于冲动,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差。因此训练工作应紧紧抓住自控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的专业训练与家长的辅助训练相结合(辅助训练内容由教师书面提供) 专业训练的科学性、全面性对辅助训练起着指导和奠基的作用;辅助训练则是专业训练的延续和扩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保证了训练的事半功倍和实效性。

三、语言训练与认知训练相结合

语言是认知的载体,认知是语言的内容,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因此在训练时宜结合进行,使语言获得意义,认知具有物质形式。孩子的学习也会生动有趣而兴趣盎然。

四、训练内容动静交替

训练内容的动静交替可避免较长时间的单一活动带来的厌烦和疲劳,使孩子的学习训练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性,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

五、以表扬为主

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希望获得成就、得到肯定的心理潜质,孩子也不例外,因此要充分运用这种向上心,对孩子的每一细小进步要及时给予各种形式的表扬和称赞,使我们期望的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展。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教师也要及时表示不称赞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使孩子知道为什麽不对。

儿童多动症的训练内容

训练的目的是加强自控能力,稳定情绪,集中注意,限制过多的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领域加强训练:

一、注意力广度训练

二、注意力集中性训练

三、注意力稳定性训练

四、注意力转移和分配训练

五、注意力与动作控制训练

六、注意力与全脑思维训练

七、注意力与平衡协调训练

训练内容示例:

1、放松训练

(1)做深呼吸 3 次。体会气是怎样直沉腹腔而又缓慢呼出的。

(2)肌肉放松 左手 → 右手 → 双手同时做。

2、行为训练

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通过儿童的某种目标行为适当的环境控制,以增强我们的期望的行为,减少不期望的行为。具体是把我们要求孩子的行为分解为一个个小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就给予表扬,直至实现最终要求。

3、大运动训练

(1)走平衡木、跑步、玩大龙球、两人抛接大皮球、拍小皮球、立定跳远、在一条直线两边左跳右 跳、跳绳、“钻山洞” ,单足站立、原地跳跃、单足向前跳 10 米 。

(2)活动操

身体站直、闭双眼、静站片刻,

双臂平伸、向上、左右分开、双手向下。

(3)奥尔夫音乐训练

主要通过节奏乐训练孩子的听觉注意及动觉注意反应能力。

4、手眼协调训练

(1)绘画:从涂鸦 → 画横( ― )竖( ∣) 斜( \ ) 线 → 画 □△○→ 画气球、房子、树等。(2)穿珠 。(3)折纸 。(4)拼图 。(5)搭积木 。(6)组装动物玩具。

5、观察、记忆、思维能力训练

(1)视听:看动画片、幼儿歌舞、儿歌表演。

(2)语言:读简短故事 → 讲故事 → 复述故事 → 读儿歌唱 → 学儿歌 → 表演儿歌。

(3)图形记忆:再认 → 回忆。

(4)数形:唱数 → 数数 → 说出总数 → 写数字 → 简单计算。

6、自控能力训练

口述任务(题目)及完成任务的方法(解法) → 帮助孩子一步步完成任务 → 孩子独立完成任务 → 孩子口述完成任务的思维过程。

儿童多动症的训练方法:

一、每天训练前要了解家长前一天的辅助训练情况以及孩子当天的饮食起居和情绪状况,作为训练的基础。常言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掌握孩子的情况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教师通过精心安排的训练内容和指令来全程监控孩子的学习活动,以期增强其自控能力、消除其活动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训练期间对孩子的全程监控是建立在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以及精心安排的训练内容之上的。比如,每当孩子出现自言自语并伴随一些无目的的胡乱动作时,教师就立即握住它的双手,并亲切的对他说咱们来做这个吧,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有关的训练中去。这样,孩子的盲目活动会逐渐减少,谁也听不懂 的 自言自语也随之消失。听从指令的活动则越来越多,他的自控能力也随之增强。

三、孩子亲自操作是学习训练的基本形式:为激活孩子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我们的训练活动要求孩子在学习中要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比如,大运动要按指令进行(跑的训练就是通过游戏进行的);精细动作按示范 → 手把手教 → 主动动手做;语言和认知训练中的“对话式”突出孩子的表达能力;生活自理更是以孩子的独立活动为主。

四、孩子按指令学习操作的发展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开始训练时孩子对指令似乎是充尔不闻,或者直言“我不会”。这是教师要及其耐心的边说便把着孩子的手一步一步地做,一遍一遍地教,直至孩子能独立完成为止。这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它也蕴涵着孩子自主意识、自控能力的发展过程。

五、训练内容的计划性与方式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

六、训练内容必须有计划,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制宜,及根据孩子的当前情况因势利导。如孩子当天的身体状况不好或情绪不佳时,就要多做些他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它的积极性或减少某些训练项目。如缺乏某种训练器材,先做相关训练,待有了器材时再集中训练有关内容。

具体的训练方法有

★ 表象感知训练法;★ 视觉注意训练法;★ 听觉注意训练法;★ 东爵注意训练法;★ 头脑快速转换法;★ 脑神经功能训练法;★ 自控能力训练法;★ 不良行为矫正法。

语言训练

(一)语言训练原则

一、遵循发声发音的基本规律

二、先易后难、先慢后快

三、随时随地全方位多角度训练

四、高密度单一性重复训练

五、多感官协同训练

视觉:手势、表情、图物

听觉:声音、歌谣、歌曲、指令

动觉:肢体动作、手部动作、面部表情、指令动作、协调运动(拍球、投接球、单脚站立等)(唤醒大脑及训练大脑协调性)

六、音像动静结合训练

七、及时纠正及时强化

八、训练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九、语言训练与认知训练相结合:

语言是认知的载体,认知是语言的内容,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因此在训练时宜结合进行,使语言获得意义,认知具有物质形式。孩子的学习也会生动有趣而兴趣盎然。

十、语言训练与实物动作相结合

(二)语言训练形式与方法

1、言语治疗的训练形式

1 )个人训练

在安静稳定的环境中由治疗师以刺激法为中心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训练。这种训练有利于患者注意力集中、心理稳定且可以控制刺激条件。

2 )自主训练

通过个人训练,在患者已充分了解语言训练的方法与要求后进行。训练内容由治疗师设计制定,可选择图片、文字、卡片、书写练习,利用录音机复述、听写及电脑训练系统等。 3 )集体训练

是个人训练效果实用化的训练。治疗师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把患者分成小组,开展有针对性的多种活动。

4 )家庭训练

治疗师把有关的治疗计划、训练技术等教会患者家属,在家属帮助下在家庭进行训练,治疗师定期评价指导。

2、言语治疗常用的方法

言语训练室的温度、通风及照明应适宜,能隔音保持安静。最好做到一人一室,进行 “ 一对一 ” 的训练,以防止患者的情绪受到影响,注意力不集中。室内应配备口形纠正及表情模仿用的大镜子、录音机、秒表、节拍器、呼吸训练用品、压舌板、各种字词卡片和图片、人物和情景图片及训练用实物等。训练时间以上午为宜,每次在 30min 以内,以免患者疲劳。训练内容要适合患者的文化水平、生活情趣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1 )呼吸训练

目的是改善呼气的气流量和气流的控制。气流的控制训练包括鼻吸气、嘴呼气。呼气时尽可能长地发 “S” 、 “F” 等摩擦音并变换摩擦音的强度、长短。尽可能长时间交替地发元音、摩擦音。低声一口气数 1 、 2 、 3… ,进一步改变数数时发音强度等。 2 )发音训练

目的是改善声带和软腭等的运动。例如深吸一口气,呼气时咳嗽,然后将这一发音动作改

为发元音 “O” ,大声叹气,促进发音启动;一口气尽可能长地发元音,由发单元音逐渐过渡到一口气发 2~3 个元音,进行持续发音训练;数数、发元音并不断变化音量来练习音量控制;按 3~8 个音度(音阶)唱 “ma-ma-ma” 等,练习音调控制;深吸气,鼓腮维持数秒,然后呼出或发双唇音及摩擦音练习控制鼻音。

3 )发音器官锻炼

舌头运动(向前伸出、舌向左右侧运动、卷舌,舌在口内旋转),以克服舌尖、舌根运动不灵活;鼓气练习,声带震动练习。下颌的上下左右运动;口唇的前突、收拢、左右运动,鼓腮;重复发元音、爆破音使软腭抬高等,可配合应用冰、毛刷快速刺激、压力、牵拉与抵抗等。

4 )韵律训练

目的是改善说话时的速度、抑扬顿挫、重音等韵律,使言语更自然更清晰。强调关键词前后停顿,关键词重读,保持正常的间歇。练习各种语调的语句,如疑问句、命令句、感叹句等及表示不同感情的语句。重读句子中的一个词,使语义改变,如 “ 他今天去北京 ” , “ 他今天去北京 ” , “ 他今天去北京 ” 。

(三)语言训练内容

1、听觉理解训练

⑴ 单词的辨认:出示一定数量的实物、图片或词卡,让患者在听到简单指令后指认,如在患者面前放 3 张图片(茶杯、勺子、叉子),先后说 “ 请指出我说的东西 ” ,如 “ 茶杯 ” ,让患者指认相应的图片。

口令指令由易到难,即物品名称(如茶杯)、物品功能(如你用什么喝水?)、物品的属性特征(如什么是玻璃的,可以摔碎?)、增加刺激的数量(摆出物品的数量及听理解单词的数量)。

⑵ 执行指令:治疗师发出口头指令,让患者执行。如 “ 把书合上 ” , “ 闭上眼睛 ” , “ 把笔放在书上 ” 。逐渐增加指令的难度。

⑶ 回答是与否问题:如问: “ 这是茶杯吗? ” , “7 月份下雪吗? ” 要求患者回答 “ 是 ” 或 “ 不是 ” 。不能口头回答者,可用字卡或手势。让患者听一小段短文,根据其内容提问,回答方式同上。

2、语言理解训练

⑴ 视知觉障碍的训练:重点放在视觉输入与大脑语言中枢的联系上,不涉及语义理解。用于视野缺损及认知障碍者的视知觉和图形辨别训练。在患者面前摆出数张图片或字卡,让患者把图片和字卡分别放在一起,或把相同的图片或字卡放在一起,逐渐增加卡片数量。⑵ 单词、句子理解训练:采用单词、句子和图画匹配的方式,患者阅读单词或句子找出相应的图画。也可要求患者阅读句子,找出语义和语法错误。

⑶ 短文理解:患者阅读短文后,从多项选择问题中选择正确答案,或者提问,让患者用 “ 是 ” 或 “ 不是 ” 进行回答。

3、口语表达训练

⑴ 用自动语训练:治疗者与患者同时或先后朗读患者熟知的歌词、诗歌、格言及问候语等。

⑵ 用正反义词、关联词训练:如男 — 女,好 — 坏,大 — 小,正 — 反,黑 — 白;面和米,丈夫和妻子等。治疗者先和患者同时练习,随后治疗者说出一个词,患者说对应的词。

⑶ 单词的表达训练: ① 复述练习:治疗者先出示对应的图片和字卡,并反复地让患者听数次,让患者复述。 ② 词组完成练习:治疗者说 “ 丈夫和 …” ,患者接着说 “ 妻子 ” 。选择回答:出示妇女头像图片,治疗者问 “ 是妻子还是丈夫? ” 回答 “ 妻子 ” 。期待反应为选择词中的第一个词,以抑制复述。 ③ 视物(或图)呼名:出示物品或图片,让患者说出其名称。可辅以语音暗示(说出起始音),语义暗示(告诉词义或同义词、反义词):

类别、功能、描述暗示及手势暗示。 ④ 找词练习: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说出某一类别内的名称,如水果名称、地名,或以某一字的刺激(如火),让患者找出与火有关的词,如 “ 热、暖和、红色、火焰 ” 。

⑷ 句子表达训练: ① 语法训练,即把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词性的图片的名词、动词、形容系字卡,按一定顺序排列,先练习复述,让患者记住正确的语法结构。然后出示 3 张图片(表示主语、谓语和宾语),让患者说出完整地句子,再后出示两张图片,如一张是一男子站立的图片表示主语,另一张是一辆汽车的图片,表示宾语,而谓语用一箭头代替,让患者说出任何一有关的动作使句子完整,如 “ 他在修理汽车 ” 或 “ 他在开汽车 ” 等。 ② 语义联系训练,即治疗者说出一核心词,让患者说出与其有关的词。如核心词为 “ 工人 ” ,关联词为 “ 工厂、机器、上班、城市、产品 ” 等,然后将核心词与关联词联系起来,完成句子,如 “ 工人上班 ” 、 “ 工人生产产品 ” 等。

⑸ 实用化训练:与患者讨论一些身边的人、事件、物品,让患者发表意见,并自由叙述。

4、朗读练习

⑴ 朗读单词:出示单词卡,治疗者朗读数遍,然后和患者一起朗读,最后让患者自己朗读。 ⑵ 朗读句子、短文:方法同上。朗读速度先慢速,然后逐渐接近正常速度。⑶ 朗读篇章:从报纸、杂志等中选出感兴趣的内容,反复练习朗诵。

应用行为分析法 ---ABA 训练

应用行为分析自从 1993 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 1993 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 1987 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罗瓦思在 1981 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 ABA )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 Discrete Trial Teaching )。这种 DTT 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 skill )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 ② 强化性( intensive )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

③ 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

④ 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 DTT )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

①给孩子 发出指令或要求 ;

② 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 回答或作出反应 ;

③ 结果 (对孩子反应的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 分解目标 》。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敎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 提示 ”和“ 强化 ”(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需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 ABA 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ABA 的回合式教学( Discrete Trial Teaching )与传统的经典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 指令 、 反应 和 结果 三个环节构成的。传统的经典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

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 ABA 教法就不一样, 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 (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 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 ,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 ABA 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 。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 提示 (这包括 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 和 操作示范 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 ABA 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 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 , 再多次得到强化 。 ABA 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必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 结果 (强化) 。如果儿童的反应是对的,马上给予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 ,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 ABA 另外两个特点(除了 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 和 使用提示帮助 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强化: ABA 强调任何一种行为的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 初级强化物 ,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使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 次级强化手段 ——如表扬、赞赏,拥抱等。

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强化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 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 ,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

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 , 更喜欢训练 。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 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 、 表扬的是什么行为 。比如,在 对孩子进行名词的理解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 “ 真好 ” )。

反复练习 是 ABA 训练法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 。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 “错误” ,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需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在美国 ABA 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 10 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 10 次。

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① 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 ② 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 ③ 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

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 ABA 最强调的一点。

具体操作方法步骤:

ABA 《应用行为分析法》包括多种类型的操作。不论你想教什么,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操作。他们包括 模仿 , 理解和表达语言 , 认知概念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玩(游戏)能力 , 大动作 , 精细动作 都可以用回合式教学( DTT )来从最基本的能力去教。在美国,孩子一般同时学 10 至 20 个项目,包括刚提到的每种项目。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 20—40 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一开始,训练是以一对一为主,但是 ABA 也强调泛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环境。比如,找家里(睡觉房间)的一个角落,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按照你的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几项要教他的技能或概念(可以参照下面提及的一些项目)。内容可以包括 具体概念 (名词:物品名称或图片里的物品;动词:自己的动作或图片里人的动作); 比较抽象的概念 (形容词:大小、颜色、长短,数字、情感 … 等)。 训练技能项目的顺序的选择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 。 开始应教与孩子自己有关的内容 (比如:身体的部位、对家中人的称呼、房间里的物品 … ),然后 再教更广泛的内容 (如:房间或社会场所性能,常识 …… 在动物园里有什么?什么时候睡觉?医生是干甚么的?等等)。 开始训练前,应该先简单地“测查”一下孩子对选定的练习项目是不是已经掌握了 (如果做几次,孩子都能够完成,这项练习技能就算通过了)。比如对《社会角色(医生、警察 … )的认识和表达》的测查,先将几张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指给你看哪个是医生、哪个是警察、哪个是农民, …… 。如果这些他已经能够认识,再试他的表达能力,一个一个地问“他是谁?”如果他还不能讲出来,就可以给他安排《社会角色表达》的项目训练。 选择的项目应该包括 模仿项目 (一步模仿、二步模仿、声音模仿、口形模仿等等); 理解语言/听指令 (一步指令、二步指令、认识东西和图片,等等); 表达语言 (讲出物品的名称、描述图片或复述故事情节,回答有关对此问题的询问); 认知概念 (包括颜色、形状、形容词、代词、介词、性别、物品的作用、相同和区别、分类、回答“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的问题等); 社会交往 (社交问题、交流社会信息 … ,学会问问题,转告语言等); 生活自理 (洗脸,洗手,刷牙、做饭等。都可以分解目标,分成很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训练); 休闲、游戏 (排列积木、讲故事 …… 等)。

感统训练

一、感觉统合训练内容

感觉统合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训练中指导儿童参与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儿童能力的挑战,要求他们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新设计的活动逐渐增加对儿童的要求,使他们有组织的反应和更成熟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而非指导儿童如何作反应。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感觉系统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

感觉统合训练过程几乎总是让儿童感到愉快,对儿童来说,治疗就是玩,成人也可以这样认为。但训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因为训练中有老师或训练人员的指导,儿童不可能在没有指导的游戏中取得效果。设计一个游戏气氛不只是为了愉快,而是让儿童更愿意参与,从而他们从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为儿童获得一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这样一个训练。

二、感觉统合训练的一般目标

1、提供给儿童感觉信息,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

2、帮助儿童抑制和 / 或调节感觉信息;

3、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作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最终目标是达到如表所示的最后结果,如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三、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1、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快乐而不是压力;

2、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

3、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能作出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

4、训练过程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感觉统合训练项目

一、滑板爬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触觉、视觉。

训练目的:促进双侧统合,强化本体-前庭感觉统合。

训练要求:儿童俯卧在滑板上,以腹部为中心,身体紧靠滑板,头抬高,双腿并拢伸直,脚面绷紧,双手同时撑地向前滑行。

二、滑梯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触觉、视觉。

训练目的:对前庭体系产生强烈刺激,促进头、颈肌的同时收缩以及身体保护性伸展反应行为的成熟,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

训练要求:儿童俯卧在滑板上,双手抓住滑梯两边,用力一拉俯冲下来,双腿并拢伸直,脚面绷紧,头抬高目视前方,双手尽量朝前伸展。

三、趴地推球

主要的感觉输入:本体、触觉、视觉。

训练目的:

1、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以及身体协调能力。

2、改善儿童注意力以及培养儿童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

训练要求:儿童趴在地上,球摆放在面前,离墙壁约 30 - 50 厘米 ,双脚并拢,手臂抬起,肘关节不撑地,双手对墙连续推球。

四、平衡台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触觉、视觉。

训练目的:通过练习统合儿童平衡反应的反射感觉,帮助建立前庭固有平衡,发展儿童下

肢力量,让儿童学习通过屈伸膝关节取得平衡的方法。

训练要求:儿童两脚左右分开踏在平衡台两端站立,做左右摇晃状并保持平衡,并做排球等运动。

五、独脚椅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

训练目的:帮助儿童建立前庭感觉机能,控制重力感,发展儿童平衡能力,对多动和身体协调不佳的儿童最好,同时对儿童的腰腹力量也有锻炼作用。

训练要求:儿童坐在独脚椅上,双手侧平举,坐稳后双脚交叉前踢。抬头、挺胸、目视前方。

六、羊角球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

训练目的:

1、在练习过程中达到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

2、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好的锻炼作用。

训练要求:儿童坐在羊角球上,双手紧握手把,身体屈曲往前跳动。

七、袋鼠跳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

训练目的:

1、在跳跃动作中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的信息。

2、发展儿童下肢跳跃活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大的锻炼作用。

训练要求:儿童站在布袋中,双手提起袋边,双脚同时往前跳动。

八、蹦蹦床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

训练目的:

1、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的信息。

2、矫治重力不安和运动企划不足。

3、发展下肢力量,促进上下肢的协调。

训练要求:儿童在蹦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时小腿后屈,脚后跟踢至臀部。

九、晃动平衡木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

训练目的:

1、以狭长的路径让儿童通过,协助发展儿童本体感觉,建立儿童协调身体平衡的能力。

2、锻炼儿童下肢力量,培养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

训练要求:儿童站在独木桥上,一手扶护栏,另一手侧平举,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双脚交替向前走。

十、圆筒吊缆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触觉。

训练目的:

1、促进前庭固有感觉体系活动,强化触觉体系。

2、通过大量前庭信息的获取,促进儿童身体协调,对固有前庭感觉输入统合有帮助。

3、对儿童四肢力量的发展也有帮助。

训练要求:儿童屈曲身体,用双手抱紧圆筒,双脚以圆筒底边为支撑点紧紧夹住,保持身体平衡,在指导者的协助下做旋转或 360 度大回转。

十一、圆木马吊缆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触觉。

训练目的:

通过高度收缩的肌肉运动,促进前庭固有感觉体系活动,并强化触觉体系。

训练要求:儿童俯卧在圆筒上,用双手双脚夹住圆筒,由指导者左右前后的摇晃。也可以两个儿童同时坐在圆筒两端摇晃。

十二、插棍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

训练目的:

强化前庭刺激及全身肌肉的伸展和活性化,尤其对头部、颈部肌肉的同时收缩及身体的保护性伸展反应行为的成熟有很大帮助。

训练要求:将网缆固定,垂直下来离地约 20 公分 。儿童俯卧在网缆中,头部抬高目视前方,指导者协助前后摆动,让儿童在摆动过程中双手插棍,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插棍离网缆距离视儿童个体情况。

十三、 S 型平衡木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

训练目的:

有助于儿童本体感觉的建立和身体平衡能力的加强。

训练要求:将平衡木呈高低走向或左右走向安置,让儿童站在平衡木上,双手平伸抬头挺胸,双脚交替前走。

十四、脚步器

主要的感觉输入:前庭、本体。

训练目的:

促进和提高儿童的平衡能力,帮助儿童建立前庭固有平衡体系,发展协调性,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训练要求:走动时自然放松,身体正直,全身协调,注意力集中。

感统课教案(二)

适合0-3岁

标签:感统课教案,感统课,教案

导读:学习目标:以游戏为主,增强宝宝运动企划能力,提高自信心,完善素质 教师要求:活泼、自然,动作舒展,善于鼓励宝宝 感统课流程 1、我是好宝宝介绍一下自己 2、看我多健壮体操 3、心灵手巧精细动作(操作一) 4、开心时光器械运动(操作二) 5、音乐洗礼体态律动...

学习目标: 以游戏为主,增强宝宝运动企划能力,提高自信心,完善素质

教师要求: 活泼、自然,动作舒展,善于鼓励宝宝

感统课流程

1、我是好宝宝 介绍一下自己

2、看我多健壮 体操

3、心灵手巧 精细动作(操作一)

4、开心时光 器械运动(操作二)

5、音乐洗礼 体态律动

6、图形闪卡 物、图形、字符

7、妈妈和我 亲子游戏(操作三)

8、我有巧手 美劳活动(操作四)

4-6个月宝宝感统课程

体操:宝宝抚触操

体态律动:闪烁小星

闪卡:苹果、字母A、数字1

操作一:伸手抓玩具/自己扶瓶吃奶/打哇哇/对敲玩具/换手/铃铛藏猫猫/球掉下去了/单指拨 /辅音MAMA WAWA PAIPAI/敲一敲什么会响/认识带帽子的妈妈/听名拿玩具(二择一)

操作二;太极盘转一转

操作三:毛巾荡秋千(荡秋千,荡秋千,荡到左,荡到右,荡到床上翻跟斗)/翻翻身——宝宝视野更开阔(俯卧支撑找玩具)/拉大锯/蹬一蹬叫一叫/举高高/骑大马/玩手玩脚心灵巧/

我有小手拍一拍/大龙球(大龙球,摇摇摇,摇得宝宝乐陶陶)/什么在响(一手系红布条,一手系铃铛)/握一握(勺子,海绵、鼓槌)/捏一捏(捏一捏,捏一捏,捏捏宝宝的大拇指,捏一捏,捏一捏,捏捏宝宝的食指。。。。。)

操作四: 小背篓(小背篓,圆溜溜,妈妈背着走一走,走一走,走一走,跑一跑,跑一跑,跳一跳,跳一跳,摇一摇,摇一摇,蹲一蹲,蹲一蹲,走一走,走一走,高高兴兴回到家) 7-10个月感统课程

体操:宝宝被动操

体态律动:动物模仿节奏

闪卡:水果图片、动物图片、几何图形片

操作一:抓线球/认五官/玩具藏猫猫(两个杯子)/捏小豆豆入小瓶子/指认东西(饼干、书、娃娃、积木)/投篮练习/认识表情/虫虫飞(虫虫飞,虫虫飞,飞到南山喝露水,露水喝不到,回来吃青草)/拨拨大算盘/抠小洞(自做小动物)/搭套盒/寻找盖着的玩具

操作二:穿越阳光隧道

操作三:骑大马(骑大马,哒哒哒,一跑跑到外婆家,见了外婆问声好,外婆对我笑哈哈)/六面图片纸盒/送小鸡回家(塞卡片)/宝宝哪里去了/拉小鸭/敲敲铝板琴/打节奏(幸福拍手歌)/找找铃铛摇一摇(四处走)(33 55| 33 1|33 55|33 1|2 22|77 5|1 11|1 0)/我和妈妈藏猫猫/开飞机/赶小猪/大家一起say hello&bey bey

操作四:儿歌(一只小青蛙)

11-14个月感统课程

体操:全身按摩、伸屈肘运动、伸屈腿回旋运动

律动:幸福拍手歌

闪卡:彩色和黑白的水果图片,相对应的3、4种水果及它们的字卡

操作一:扔到桶里听一听(金属、线团、积木)/捡玩具入筐/玩球(软、硬)/推不倒翁(不倒翁,真有趣,左晃晃,右晃晃,晃来晃去不跌倒)/小球从哪里掉出来的/什么东西可以吃/敲小鼓唱歌/翻书、看书/拉绳运积木/喂妈妈/撕面条/握笔画线条

操作二:滚大龙球(扶腋下-独

立)

操作三:大脚和小脚/爬一爬,打个滚/听音乐宝宝对拍球

(33 30|11 10|5 3|5 0|66 60|44 40|2 7|2 0| 33 30|11 10|5 3|5 0|44 40|22 20|7 5|1 0| )/开小汽车(红绿灯)/搓汤圆(做汤圆,做汤圆,请把汤圆搓

一搓,轻轻的搓,重重的搓(揉、拍、捶))/拉小车(宝宝在妈妈后面,手牵手走)/接球/越跳越高(扶腋下)/宝宝钻山洞/宝宝坐飞机/搭房子/小小足球运动员

操作四:儿歌 十个手指头/手掌画(画手套、点帽子、滚珠画)

15-18个月感统课程

体操:竹竿操(上肢、侧身、下蹲、跳跃运动)

律动:拍拍乐(宝宝与家长面对面站好)

第一节:1-4拍 双手叉腰点头四次 5-8拍 家长与宝宝双手对拍两次(重复3个8拍)

第二节:1-4同上 5-8拍 互相拍肩两次(重复)

第三节:1-4同上 5-8拍 拍脸两次(重复)

第四节:1-4同上 5-8拍 拍腹部两次(重复)

第五节:1-4拍同上 5-8拍宝宝转身,妈妈拍背两次(重复)

第六节:1-4同上 5-8拍 拍腿两次

第七节:1-4 双手对拍 5-8拍五指张开,手臂伸直举至头顶再放下

闪卡:水果及英文字卡

操作一:听指令找物/猪牛小鸭在农场/摘桃子(小猴小猴去摘桃,一二一二跳得高,红红桃子被我摘,送给妈妈真正好)/六面盒(模仿叫声,快速转动)/五官的用途(眼睛、耳朵、嘴、电视、喇叭、录音机)/猜猜是什么(牛奶、橙汁、白水)/区别长与短/揉面团/摸嵌板(正三圆)/哄娃娃(洗脸、刷牙、盖被睡觉)/巧手串串乐/白菜印花

操作二:走平衡木

操作三:快乐小蜗牛(出示字卡SNAIL)(小蜗牛,真正漫,走路好象不动弹,小蜗牛,真奇怪,背着房子去游玩,小蜗牛,爬呀爬,爬来爬去不见远)(妈妈背着宝宝)/小刷子刷刷刷(刷子\排笔\海绵)/钻山洞/妈妈躲在墙后面/水里的游戏(浮与沉)/爬树/蹲下来采蘑菇/射门(妈妈做门)/学小鸭走路(DUCK DUCK 嘎嘎,肚子饿了嘎嘎,不喊爸、不喊妈,摇摇摆摆捉鱼虾)(妈妈用响板)/点数1、2、3(投沙包入篮)/捉妈妈的尾巴/接球、滚球 操作四:看样学样

19-22个月感统课程

体操:长高了,变矮了(双臂上举,下蹲)

打气(半握拳,双臂向下屈伸)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2013同等学力英语押题作文
  • 下一篇:观察案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