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来育人
——读《永不凋谢的玫瑰》有感
暑假,朋友送我一套书。其中有一本书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不跪着教书》?对于书名,我感到好奇,我为作者的勇气感到惊讶。再读到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更深深地被它吸引。“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这是本书中作者最精辟的一句话。正是带着对这句话的关注,我细细地品味这其中的每一言,每一语。
书中的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清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假如是我,我可能就会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希望你的奶奶看到花后能快点好,但是以后不能摘了,这样大家就不能看到漂亮的花了。”或者直接说:“孩子,知道吗?花是不能摘的!”或者是板着面孔说出一番绝对不会有错的大道理??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其实也经常能碰到类似的问题。面对少数犯了错误或学习不尽人意的学生,教师在悉心教导仍难以奏效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过激行为。这一过程的初始,和风细雨、循循善诱,然而当这些软化工作失效时,教师再无等待之心,要么怒发冲冠,要么放之任之。这两种现象,都宣告教育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并不理解,尊重并不宽容。而且大部分的教师批评学生在方式和语言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大多习惯性的居高临下,既不讲平等也不讲民主,甚至有时连里也不讲。只要本着“我是在对你好,
在对你负责”就理直气壮。虽然学生表面上不敢顶撞,心里却是一百个不乐意,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辩驳或者顶撞只能遭到更加严重的批评和训斥。这样一来老师批评所获得的效果之能为零,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当我们怀着“恨铁不成钢” 的心理批评、斥责这些稚气的孩子,在疾风暴雨中,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理解孩子吗?我们真的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吗?大师用一颗敏锐、细腻的心亲近孩子,用一颗仁慈、宽容的心善待孩子。曾记得大师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劝你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船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更为重要的是,你也不妨有时侯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在教学工作中时常做到宽容着实不易。
很多时候,作为老师,都是去加以制止随后进行说教,而很少蹲下身子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去寻求发生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作为老师,传统的道德说教已经深入人心,也很少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角度去感悟,去发现。与大师如此一比,真是觉得汗颜。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中所说“学校,这首先是一个人与人相接触的世界。问题根本不在于指定谁去教育谁??”我们教师应该与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和学生拉近距离,更好地进行教育与培养。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不要让受教育者感到这种不平等是一种不幸,应该把他们当成亲人,尝试着逐渐去接触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静下心来用平等的态度,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进行沟通,彼此的了解。然后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做的,当将来细细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自然会感到其中的乐趣。这样受益的人不仅仅是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