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法海战

 

34

M

INDU

C

ULTURE

双塔视野

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法海战

吉辰

一、“清国派遣中舰队”的情报活动

在中法战争的舞台上,海军有着很大的活动空间。当时,法国派出了颇具实力的远东舰队,在中国沿海大肆活动;而羽翼未丰的中国海军也频繁调动,紧张应对。

当时的列强行事惯例,在邻国发生战争时常会派遣军舰观战、护商、护侨,在中法战争中,英、美、德、意等国都派出了军舰。其中,英国的态度十分积极,甚至建议海军力量尚显稚嫩的日本派舰。随着战争的深化,日本最终决定跟随列强的脚步。1884年4月21日,日本海军正式编成“清国派遣中舰队”,以海军少将松村淳藏担任司令官。该舰队开始包括铁甲舰“扶桑”(旗舰,舰长伊东祐亨大佐)和炮舰“天城”(舰长伊地知弘一少佐)。而后,井上馨认为兵力过于单薄,提议增派,于是又加入了“天城”的同型舰“磐城”(舰长野边田种兴少佐)。

4月23日,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向松村下达训

令,指明了舰队的使命:“此次我政府响应英国政府之号召,决定与英美德三国共同向清国派遣军舰。其目的为现下清法两国因安南事件失和,万一事态急变,以上四国军舰将共同保护在清国的中立国人民及财产。在清国碇泊期间,遇事须与三国水师提督及舰长商议,协力达成目的。清法两国开战之时,我军舰应坚守中立国之条规,毫不干涉兵事。”5月19日,“扶桑”驶抵上海港。31日,“天城”接踵而至。8月26日,“磐城”亦到达。此后,三舰以上海为中心,在中国东南海域频频活动,航迹遍及汉口、福州、厦门、澎湖、淡水、鸡笼、镇海、香港、澳门等地,几乎涵盖了当时南中国的所有重要港口。

然而,中舰队的活动并不仅仅如此而已,还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搜集工作。在中国海域巡航期间,松村向国内发回了不少关于军情的报告,涉及中法两国军舰的调动、两军战况、清军布防情

铁甲舰扶桑

况等等。有些情报相当详实,如有一份报告甚至提供了闽江沉船堵口的位置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支舰队中有两名军官后来成为了对中日海军影响重大的人物。“扶桑”舰长伊东祐亨大佐正是甲午战争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而“天城”舰长东乡平八郎少佐(原舰长伊地知弘一患病后由副舰长东乡接任)在甲午战争时担任巡洋舰“浪速”舰长,制造了“高升”号事件,日俄战争中更以对马一战击溃俄舰队而名闻天下。

关于中舰队官兵对中国军力的观感,当时来华游历的汉学者冈千仞在日记中留下了不少记载。譬如,冈氏以前的门生海军少尉平野文夫告诉他,中国军舰的轮机师皆由外国人充任,万一战争爆发,第三国严守中立,军舰将无法航行;吴淞炮台对于世界通行的礼炮制度一无所知,“扶桑”舰在吴淞发炮祝贺光绪皇帝寿辰,竟无礼炮回敬。

闽都文化

2014 /肆

35

炮舰天城

松村也向他声称,中国的军事教育极为落后,“此未战而胜负之算已判者”。另一方面,尽管当时的中日关系因朝鲜甲申事变而相当紧张,但舰队中也有军官明确反对对华开战。如东乡认为,法国军力虽强,但“屯诸舰台湾,苦无策”,“我邦国力有限,岂可以韩地小故,怒中土买大祸乎?”

二、“海军留学生”仁礼敬之及其记述

当时在华的日本海军情报人员中,有一位较为特殊的人物。1883年9月,海军省以“省中熟悉清国语者甚少,万一有事之际,甚为不便”为名,向中国派遣了一名“留学生”。此人名叫仁礼敬之,鹿儿岛士族出身,曾先后在鹿儿岛师范学校、兴亚会支那语学校、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习,主修汉语,为兴亚会会员。日本海军对华派遣“留学生”,

这还是头一次。

36

M

INDU

C

ULTURE

双塔视野

从履历上看,仁礼虽然出身于海军人才辈出的鹿儿岛,但并没有海军方面的经历,唯一的战争经验是1877年在家乡参与西乡隆盛发动的西南战争。海军省选中他赴华,显然是看中了他的汉语功底。他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多,1886年5月回国。归国后,他也未在海军服役,而主要从事商业工作。甲午战争后赴台湾,历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的通译官、台北县书记官、台湾民政局殖产部商工课长、民政局参事官等职,1897年因感染鼠疫在台病死。其著作有《北清见闻录》(亚细亚协会1888年版)、《清法海战日记》(春阳堂1894年版)、《清国商话》(经济杂志社1895年版)。

仁礼尽管名为留学生,但并未如留学英美等国的海军留学生一样在学校学习,实际上相当于情报人员。事实上,在他之后,日本海军还曾不止一次地以这种名义派遣情报人员来华活动。1885年11月,海军省援引仁礼的先例,申请给予当时正在福州的宫崎县士族铃木恭贤以“海军留学生”的身份,铃木后来以此身份在华一

直待到1887年。1888年11月,海军参谋部第三课员安原金次大尉前往芝罘搜集情报,亦以留学生的身份活动。

来华之后,仁礼起初在京津一带活动,后来“入闽居一年”,其间亲历了马江海战的前前后后。在福州,他与各国领事馆官员颇有交往,尤其与美国副领事柯理士过从甚密。因此,他获取了不少较为机密的情报。

马江海战几天后的8月27日,仁礼撰写了一份关于战况的报告呈送给海军省,并被转呈内阁。十年后,甲午战争爆发不久,仁礼又借着这个时

机出版了他的《清法海战日记》。这部日记的内

日本留学生绘制的中法马江海战示意图

闽都文化

2014 /肆

37

本舰队应当派一舰来马江观战,“实地目击一切情形,书写后来世界上之海军历史”。于是他发电给上海日本领事馆:“此地开战必矣,速派军舰如何?我非怯也。闽仁。”但如前文所述,“天城”直到9月方才前往马江,没有亲历此战。

对于当时清军的战备情况,仁礼颇为蔑视。如日记中曾记载:“现闻在马江碇泊支那兵舰之水手等日夜企图脱逃者已过其半,且舰上武弁伪

1884年马江海战图,19

世纪作品

称患病或丁忧而归家,以求幸免目前灾厄,闭门家居而将国家大事视同隔岸观火者日益增多。平

容远较报告详细,分“开战前在福州”、“闽江开战之实况”、“开战后在福州”三章,从海战前的7月16日开始记录,一直记到海战后的10月8日。在下文中,笔者将综合日记与报告的内容择要介绍仁礼对海战过程的记载。

7月12日,法国政府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军赔款。两天后,法舰开始陆续驶入马江。据仁礼记载,自16日之后,福州民心开始不稳,尤其是在8月5日法舰炮击鸡笼之后愈发惶惶不可终日。在福州居留的外国人亦担心遭到中国民众的报复,开始着手疏散妇孺,购买武器。仁礼自己随身也带着一支手枪和一柄短刀,“夙夜孜孜从事自家之防御”。他在日记中写道:“福建本地自古便对皇邦(按指日本)人抱有一种异样感觉,近年因遭受更一层刺激而以蛇蝎视之。其因乃由于明末之和寇(按即倭寇)与明治八年远征台湾。”

7月28日,由于局势日益恶化,仁礼认为日

时定员二百余名之军舰,如今不过七八十人,可谓奇观。”其他对清军官兵的鄙夷之词,在日记中也随处可见。

最能体现仁礼对中法两军态度的,是他撰写的几首汉诗。在马江海战的一个月前,他“竟日无事,赋诗自娱”。其中一首为“拟法将孤拔寄清军诗”:

我有蹴海舰,其势似蛟龙。

我有擘(按,应为劈)山炮,其大似巨钟。驰舰入汝境,发炮摧汝锋。正正之旗堂堂阵,变化出没不见踪。劝汝速援枹击鼓,劝汝早擐甲执弓。两岸垒栅迅雷碎,一湾船舶疾风冲。呜呼我军兮命在发轫,进兵闽江第一烽。其二为“嘲有司”:

敌舰在前人尚狂,此机岂与伏阳长。风声鹤唳三军臆,早使洋夷断汝肠。”

其三是“席上偶感分韵得高字”:

38

M

INDU

C

ULTURE

双塔视野

百门钢炮锐于刀,木栅土垒无所逃。况复西兵长野战,鼓山峻岭不看高。从这些诗句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对法军的强悍颇有仰慕之心,而对清军则抱着轻蔑与鄙夷的态度。战后观摩战场遗迹时,他的一首汉诗更毫不隐晦地表达了步法军后尘,侵略福建之意:“海国规模犹未大,功名百岁不嫌迟。将军雄策可为鉴,他日东军入闽时。”

8月22日晚间8时,孤拔向各舰舰长下达了次日开战的命令,并通知别国船只。而法国驻福州副领事白藻泰(de Bejaure)则通知了各国领事。而仁礼也属于少数知情者之一。他当天收到了柯理士的一封密信,信中透露,当天孤拔向英美海军将领表示,一两日内必对马尾进行炮击。

按照仁礼的记载,海战爆发之时恰是23日下午2时,分秒不差。当时,他正在福州南台寓所置酒小饮,坐待开战。第一炮响起之后,他“雀跃蝶舞,高声叫道:‘宿昔之望成矣成矣。’”可谓幸灾乐祸。对于交战情势,他有相当文学化

的描写:“巨炮烈雷,山岳为之动摇;枪弹排雨,天地为之晦暗。”并用剑在地上作诗一首:“一声霹雳炮耶雷,排雨巨弹山欲摧。席上抬头盼望处,只看敌舰喷烟来。”但因为距离战场太远,他无法观察到具体的战况。

第二天,仁礼同寓的陆军军官“泽氏”建议乘船前往马尾观察战况。于是二人雇某洋行的小汽船,与几名外国人一同向马尾开驶。他们首先看到:“皷山山麓有清国军舰二艘及炮船数艘,或破碎,或沉没,碎片在水面沉浮。其一为艺新号,并无被敌军巨弹击中的痕迹,只因逃跑时误触沙洲而行将沉没(归途中果见其沉没,仅剩三桅露出水面),舰中可见一兵。另一艘为伏波号,中桅被击断,船体亦中一巨弹,受伤甚重,船中犹有数名水兵(归途中见其正在修理,岂认为尚可用乎?)。”

“其前有二只军舰并列沉没,其一只有一桅

马江海战的水域

当时法国画报刊载的所谓《法舰队大破清国海军》

图中央的军舰即为法军旗舰“伏尔它”号

(报告作三桅)露出,另一半身沉没,未知其船

马江海战铜版画

名为何。而广东街码头近旁亦见有一艘大兵船,半沉半烧,此乃福建水师(舰队)中最为有名之坚舰扬武号。此舰于昨日两军交战不足四分钟时,便被法军水雷将船底击坏。又有并列之二兵船沉没,其一有一桅露出水面,另一艘二桅露出(舰名未详)。此间炮船被毁沉没者,实不可胜数。”

“其后,罗星塔下游四五町许(按,1町约合109米)之处有二只军舰相隔一二町,在南岸近旁沉没,此两舰亦仅余桅樯显露。(按,似应为“飞云”和“振威”)”

至于法国舰队,则是“在罗星塔下游,间隔或四五十间(按,1间约合1.8米),或一二町,顺次碇泊。”其他国家的军舰与商船则停泊在法舰下游数町的位置。

仁礼也目睹了一些零星战斗。他记载,当时船政局后的小丘上有一些清军官兵向停泊的法舰射击,但一弹未中。午后,四艘法舰开始炮击船政局,长达三小时之久,并放下小艇沿江搜寻并

闽都文化

2014 /肆

39

焚毁残存的师船。法舰的炮击没有使用燃烧弹,因此对船政局的破坏不很严重,但机器被毁甚多,两艘(报告作三艘)建造中的军舰也遭到损坏(按,当时船政局在建的军舰有炮舰“横海”,巡洋舰“镜清”、“寰泰”)。

另外,仁礼也记录了一些耳闻的昨日战场情况。据称,当时清军组成了木筏队,每只木筏上有数十名步枪手,其锋甚锐,法军对此颇为忌惮;

罗星塔下有福建水师的师船列队抵抗,毫无辟易之色,一时阻碍了法舰的航行,但最终皆被轰沉;

还有很多船只满载柴薪,预备进行火攻,不由使仁礼联想起幼时读过的赤壁之战的故事,并慨叹如今武备日新月异,而清军对法军的坚船利炮,却依然采取周瑜的老办法,犹如螂臂当车;法舰某舰长称,战斗时该舰被命中一弹,事后发现该弹信管有毛病,火药也质量低下。此外,他还摘译了当时福州西文报纸对海战的报道,记录了中法舰队各舰的数据。

难得的是,仁礼还采访了两名中国舰长,“济安”管带林国祥和“扬武”管带张成(书中有时误作何成)。海战后数日,仁礼在福州的旅馆中遇到林国祥,与之交谈。林称,“济安”沉没后泅水逃生的只有十余人,其余近百人皆溺死,自己九死一生,可谓上帝之惠。而张成则在鼓山对仁礼讲述了海战经历。张称,当日午时何如璋下达了一道命令,在法舰发炮之前不得开战,始终处于防守态势。而法舰即将打开炮门之时,何如

璋与张佩纶又向华舰传达了昨夜接到的电旨,内

40

M

INDU

C

ULTURE

双塔视野

三、小泽豁郎、井上陈政的相关记述

仁礼考察战场遗迹时,有一名陆军军官小泽豁郎与之同行,即前文所引起日记中所称的“泽氏”。此人生于1858年,毕业于陆军幼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1879年授工兵少尉衔,1883年任参谋本部职员,翌年被派往中国搜集情报。他曾

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

策划组织会党,在福州发动反清暴动,但被参谋本部察觉后阻止,本人被调往香港,1885年因病归国,1888年休职,1901年去世。小泽著有记录中法战争见闻的《清法战争见闻录》(1891年版)、记录在华见闻的《碧蹄蹂躏记》(1891年版),还翻译了法国人所著的《清法战争记拔萃》(兵林馆1892年版)。其中,《清法战争见闻录》的

“扬武”号模型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关于马江海战的。不过,其笔墨较仁礼所著为简,而且由于他与仁礼同住,有些内容也有雷同之处。

称“和局殆败,须严军备”。但“扬武”刚刚接到这一电文,其他舰只还未接到,法舰已然开火。又称张佩纶为人极其傲慢,听不得别人的建议,各舰管带也无法进言。关于战况,张称“扬武”被第一发敌弹击中,舷侧起火,接着又遭两艘水雷艇攻击,舰身中雷,然后又有数艘敌舰来袭。“扬武”措手不及,只还击了一炮而已。由于军舰失去战斗力,张与一名仆人跳水逃生,抱着一根圆木漂流至闽安。他当时赤身裸体,仆人在当地兵营借来旧衣才摆脱窘境。仁礼的这些记述未必全都真实,但也为了解战场情况提供了新的材料。

正如仁礼与柯理士相善一样,小泽与白藻泰颇有私交,因此也有一些通晓内情的渠道。如白曾告诉他,孤拔来闽后曾经单身在福州城内行走,并得到总督的许可进入兵营参观,甚至称只要外国人要求参观兵营,总督一概准许,令他大为惊愕。

小泽也对法军颇抱好感,表现得比仁礼还要露骨。在乘船与法国舰队擦身而过时,他向对方大呼法语“Victoria”(胜利)表示祝贺。他通晓法语,记录了与一些法国人的谈话。如有人向他慨叹:“余为清国政府所雇,现为马尾船政局

之教师。如今沉没之军舰皆为余造,清国海军学

闽都文化2014 /肆41

进入外务省工作,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任日本公使馆书记官,因伤死于北京。

井上早年曾在中国驻日公使馆学习汉学,与首任公使何如璋相识,来华时又与何同行,因此关系较为密切。他曾利用这一关系,从何处刺探情报。此时何如璋恰为船政大臣,是福州的前敌统帅之一,而井上仍跟随在何的左右。仁礼曾提到有友人某跟随何如璋从学,在何宅寄寓,此人

张佩纶何如璋应当就是井上。自然,井上此时又从何处打探到

了不少军情。

生亦悉为余所教育。而今何在?悉葬于江鱼之腹中,实堪叹息!吾亦不欲向东洋行一步矣。”言毕以致下泪。

在记述马江海战时,仁礼大段引用了一位亲历者井上陈政的口述,因此也有必要对其人作一介绍。井上陈政,原姓楢原,1862年出生。1882年,作为大藏省印刷局的技生被派遣来华“留学”,旨在考察纸张与印泥的制造方法。在中国,他曾拜大儒俞樾为师,在文人圈子中颇为活跃。1895年归国,担任了马关议和中的日方汉文翻译,后据井上称,8月23日上午,何如璋拜访张佩纶,张亦来何处密谈。当天井上曾问何,据说今日下午即将开战,是否有此事,而何答曰自己不信此说。中午,张、何在船政局召集委员会餐,井上亦在席上。突然,炮声响起。井上一时以为是军舰在放空炮,但法舰上又响起了喇叭声,炮声也愈发炽烈,且有弹丸从房顶掠过。何立即起身逃走,井上随之。途中,还遇到了同样逃走的张佩纶。张佩纶的样子相当狼狈,爬山时几乎一步一跌,全靠仆从搀扶才登上山顶(按,此山应是中歧山)

马江海战中清朝军队所使用的兵器

42

M

INDU

C

ULTURE

双塔视野

马尾昭忠祠——马江海战纪念馆

山上备好了两乘轿子,供张何两人乘坐,但何已沿江逃走。当时张佩纶还命两名亲兵用柜子抬着三四万两白银,但中途将其抛弃。当晚,一行人在坑田村(按,应为彭田村之误)过夜,井上与张佩纶同屋。张氏怅然独语“我军已败”,叹息不止。夜里,张派人去南台向北京发电报告战败,自己则乘夜继续逃走,甚至没有通知井上。

次日,井上在一个村庄遇到了何如璋。何准备去福州,而井上根据何的建议前往鼓山的寺庙暂住(按,应指涌泉寺)。在鼓山,井上巧遇“扬武”管带张成。张成亦向井上告知战事情况,略

如向仁礼所述。

井上认为,张何二人事先已经知晓即将开战,因此才会备下轿子以便逃跑,并称何如璋在几天之前已经将家眷财产搬往他处,并将船政局的三十万两存银窃取五万两送往福州,其余尽数丢弃。

28日,井上返回马尾,看到船政局内一片狼藉,船政大臣住宅与各局都被盗贼闯入,银柜被打破,大小物品均被掠去。当天他又遇见了何如璋。何称,福州民情激愤,无法逗留,只能返回。晚上有清军鸣炮,何大惊逃走,知道并非法军开炮方才返回,神色羞愧。井上的这些记述,颇能印证一些中国史料。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法战争时的日本对战况进行了相当细致的观察。一方面,“清国派遣中舰队”

遍游中国沿海各个港口,搜集了大量军事情报。另一方面,情报人员深入中国内地,进行了无孔不入的活动。其中,马江海战时的福州可谓是当时日本对华情报活动的一个焦点。仁礼敬之、小泽豁郎、井上陈政这三名分别来自海军、陆军、大藏省的情报人员在此不期而遇,足见日本政府在情报工作上所费心思之深,所下工夫之足。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迟滞与军纪的废弛,是其观察结果的共同之处。正因为如此,还有人表达了步法军后尘侵华的愿望。十年后日本轻易击败老大的

清帝国,在此已可看出几分端倪。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马关议和清政府密电问题考证补
  • 下一篇:晚清首批留德军事学生再考:以《李星使来去信》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