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次课
引论
一、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初步形成阶段
我国体育学形成源于对体育原理、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52年,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随后,罗 一东的《体育学》、方万邦的《体育原理》以及袁敦礼、吴蕴瑞的《体 育原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开始在体育实践的基础上重视体育理论的
研究。
(二)引进与移植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引进苏联体制的同时,也引进了苏联的理论 体系。以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系 初步形成。1952年,我国请来苏联专家系统讲授体育理论,由于民族风 俗,语言习惯不同,造成一些理论上的混淆。如苏联的“体育文化”被
我国翻译为“体育”。
(三)探索与总结阶段
1961年出版了体育学院本科《体育理论》教材,主要研究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的问题,还没有进入人体发展的研究领域。《体育
理论》是学习苏联并结合我国实际而编写的。
移到下一个(四)挫折与停顿阶段
我国体育理论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处于停滞状态,拉大了世练习站继续
练习,同时下界先进国家
在现代科学体育理论建设的差距。日本设计了健身运动处方,操作一个锻炼者程序是:健康诊断→体力测定→确定健身目标→选择运动项目→制定运依次跟上。其动处方→实际锻炼。英国创造了循环锻炼法,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现结构因素有:
每站的练习代科学体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此后,德日美纷纷效仿。
循环锻炼法是指用几个不同的练习内容联合组成的练习组合。该方法要内容、运动负求练习者必须按照既定的练习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个练习站的练习荷、练习站点任务。一般的组织形式是锻炼者在完成一个练习站上的任务后,迅速转的安排顺序、
练习站点之
间的间歇形
式和时间,每
一循环之间
的间歇,设臵
练习站点的
数目与循环
的组数等。一
般选择6~12
个已为锻炼
1
商 丘 学 院《体育概论》教 案
者掌握的简单易行的项目。搭配时注意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剧烈的跑
跳练习与静力憋气动作之间的合理交替。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决
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
(四)发展与丰富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
教材座谈会,会议决定以广义的体育运动为基础。1981年,面目全新的
《体育理论》问世。随后,我国体育理论开始酝酿筹建新学科,运动训
练学、学校体育学、群众体育学和体育概论从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标
志着体育学科进入新阶段。
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实施
学位制度,体育学毕业生所授学位为教育学学位。1992年,体育学被列
为一级学科。下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
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
二、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一)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
从宏观上更深刻的认识体育,整体上更准确地理解体育,是全社
会形成全面、准确的体育价值观。
(二)提高对体育和体育科学的全面认识 4.坚持不断
(三)提高指导体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水平 创新发展的
三、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法 观点
(一)体育概论内容体系 第一章 体育
1、体育概念 2、体育功能 3、体育目的 4、体育过程 5、体育手段 6、概念 体育科学7、体育文化 8、体育体制 9、体育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体
(二)学习体育概论的要求 育的概念与
1.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定义;体育的
2.坚持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分类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目的:使 学生了解下 概念的规律, 原则,并掌握 体育概念。 教学重点:如 何寻找体育 概念的种差 和属差,利用 下定义的规 则给体育 下定义。 教学难点:体 育概念的定 义,体育分类
2
的依据。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
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的概念与定义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体育?
“体育”是在体育界中最常用但又最不容易搞清楚的一个概念。“体
育”两个字写起来简单,可真要说清楚却非易事。
统一的“体育”定义,大家对“体育”的理解可谓五花八门,见仁见智。
如果概念不明确,就容易把一些相临界的事物或现象混淆,而无法掌握
体育科学的实质,无法运用科学的规律来指导体育实践。
总之,要准确表达对体育的见解及展开体育的研究工作,就必须明
确规范的体育概念。
二、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本质属性是决定某一事物之外延就是概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属性。概念有自身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念所反映的围,即内涵和外延,它们构成了概念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就是事物的总和,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总和。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本质又称“适用属性:是决定某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 事物并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属性。范围”,回答如:梯形的本质属性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而非平行四边“包含哪 形等其他图形。 概念有自身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即内涵和外延,内些”。 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又称“含义”,回答“是什么” 三、给概念 下定义 被定义概念= 种差+邻近的 属概念 下定义注意 规则:
(1)定义项 的外延与被 定义项的外 延必须全同, 否则会“定 义过宽” 或“定义过 窄”
例子:1.体育 是以肌肉运 动为内容的 文化活动。
3
2.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会“同语反复”或
“循环定义”。
例子:体育是以体育的基本技术为手段的文化活动。
(3)定义一般采用肯定的形式,否则会“定义否定”。如:体育不是
娱乐选秀。
(4)定义必须清楚确切,定义项中不能有含混的概念或语词,否则会
“定义含混”或“定义用比”
如:体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体育是现代科技的橱窗。
四、体育概念的定义
(一)寻找邻近的属概念
1.以“教育”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偏窄
“体育”一词于1897年由日本引入,体育概念起初就不完全限于
“身体教育”,包括“学校体育”“女子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二)寻找种育”等。 差
2.以“人的活动”等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偏宽 1.体育与其 人的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等,不符他文化活动合给概念下定义应该找出邻近属概念的要求。 之间的差别
3.“文化活动”是合适的邻近属概念 相对于 “人的活动”“实践”等作为属概念偏宽。文化是社会主体创造出文学、美术、来的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支持系统,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音乐、曲艺、来塑造人,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形形色色的体育活戏曲、舞蹈、动完全符合文化的表述。 杂技等文化 活动, 体育的不同 之处在于它 是通过“身 体运动”的 手段达到 “促进身心 发
展”的目的。 戏曲集“唱、 念、做、打” 于一体,其中 打是指表演 武打动作,但 目的是为了 表现戏曲情 节,而不是促 进身心健康。
4
杂技更
是以表演为目的,与促进身心发展为目的显然相异。
2.体育的本质
体育的本质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
心发展”是体育概念区别于其他文化活动的种差。
(三)得出定义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第二节 体育的分类
一、体育分类的依据
划分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是划分的母项(被划分的概念)、
划分的子项(从母项中划分出来的种概念)和划分的标准。
(1)划分必须相称,即划分所得的各个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
外延相等,否则会“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
(2)划分根据必须同一。
(3)各个子项必须相互排斥,各个子项必须是全异关系,而不应是从
属或交叉的相容关系。
二、体育的三种形态:体育教育、竞技运动、 健身休闲 1、基础设施
(一)体育教育 对学校体育 体育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身体运课的影响 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2、体育教师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体育教育的主体部自身因素对分是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学3、经济因素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重要方面。 对学校体育※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发展的影响
4、社会因素 对学校体育 发展的影响
(二)竞技运 动
竞技运动是 为了最大限 度地发挥个 人和集体在 体格、体能、 心理和运动 能力等方面 的潜力,取得 优异运动成 绩而进行的
5
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当今政治和资本这两个因素几乎成为竞技运动能否成功组织实施
的关键条件。
中国奥运会奖牌榜
届数 举办地 名次金牌 银牌 铜牌
26 亚特兰大 4 16 2212
27悉尼 3 28 1615
28雅典 2 32 1714
29北京 1 51 2128
30伦敦 2 38 2722
31里约 3 26 1826
(三)健身休闲
健身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为了身体健康及心理体育与劳动愉悦而参与的体育活动。“闲”是核心要素和主要特征,活动基础的兴的不同之处 趣性和活动过程的娱乐性是健身休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1、二者目的※我国体育人口判断标准 不同。劳动是*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 以获取物质*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生产资料、以*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满足人类生 2000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已达到人口总数的存、生 3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活需求而进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续川 行的身体活
动;体育以增 强体质、增进 健康为目的
2、二者作用 的对象不同。 劳动作用于 生产资料,而 作用于人“自 身自然”是一 种自在的过 程,而不是生 产劳动技术 改进的着眼 点,它对人的 身心可能产 生良性影响, 也可能产生
6
消极影响;体育作用于并改造人“自身自然”。
3、两种活动的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劳动中的身体活动是以人体的 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重复、机械运动而实现的;体育尽可能全身器官、 系统共同参与,身心互动。 作业练习: P28 2.生产劳动是否属于体育?为什么? 课后反思: 通过4个学时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给事物下定义的原则,初步掌握 给事物下定义的技能,掌握了体育概念的来历,如何寻找的临近属概念 及种差,牢记“体育”的概念。 商 丘 学 院《 体育 概论》教 案 第 3、4 次 课 第二章 体育 功能 教学内容:体 育本质功能 (健身功能, 教育功能、娱 乐功能)和体 育的 延伸功能(政 治功能和经 济功能)。 教学目的:使 学生掌握体 育的健身功 能,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政 治功能和经 济功能。 教学重点:体 育的健身功
7
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 教学难点:体育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 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影视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功能概述
一、体育功能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功能”的解释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
有利的作用和效能。”
体育功能:指体育这一文化活动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
和效能。
任何事物发挥其功能,取决于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也可以称为功 能的两大要素,即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社会需要。首先来看功能与本质 属性的关系。一个事物要发挥其功能,必须使其具备这种功能所需的属事物的功能性。其次,事物的功能即其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必须是人或社会所需可以分为本
质功能和延要的。
伸功能两个二、体育功能的变化性
一个事物的功能是由其本质属性和社会需要所决定的。虽然事物 层次。事物功
能的分层是 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
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变化。如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宗教功能,每四年由简单、低级一次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原本是对古希腊众神的祭祀,是为了祈祷神逐渐向复杂、
高级功能过保佑希腊人的平安。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早已淡化了宗教功能。
渡,而且每一三、体育功能的层次性
个高一级的
功能都
依赖于低它
一级的功能
而存在。
(一)体育的
本质功能
包括
体育健身功
能、教育功能
和娱乐功能。
(二)体育的
延伸功能
包括
经济功能和
政治功能。
第二节 体育
的本质功能
8
一、体育的健身功能
(一)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在“文明病”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心血管疾病,美国心脏协会指出“不活动是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将确实体育活动与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因素——吸烟、高血脂和高胆固醇、高血压相提并论。
(二)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保持稳定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对维护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高社交能力。
(三)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不经常锻炼者:
60升/分钟=30次呼吸次数×2升/呼吸
经常锻炼者:
60升/分钟=20次呼吸次数×3升/呼吸
使肌肉和骨
骼更结实,燃
烧多余脂肪。
(五)延年益
寿,提高生活
质量
适宜的运动
强度和时间, 并坚持锻炼,(四)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可以促进机
体免疫系统 功能的提高, 推迟机体各 系统的老化。 二、体育的教 育功能 (一)教导基 本的生活能 力 (二)传授体 育的文化知 识 (三)教导社 会规范,促进 人的社会化 (四)
开展民
9
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体育的娱乐功能
(一)体育活动中的娱乐要素
1.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
2.游戏是非日常性、非生产性的活动
3.游戏有一定的竞争性、对抗性、不确定性
(二)体育娱乐功能的表现形式 “余暇是人生最高的幸福之一,余暇的生活形态是纯的生活,生活目的 是理性的、自我满足的个人的活动”——亚里斯多德 体育参与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第三节 体育的延伸功能
一、体育的经济功能
(一)体育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国的体育产业可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核心的龙头 第产业,也是体育产业的主体;二产业>第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以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能够带动体育产三产业>第业发展的衍生产业 一产业 美国体育产业占GDP总量的2%以上,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 , 理想产业结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足0.3%,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则只有0.7% 。 构:
(二)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第过去产业结构: 三产业>第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第目前产业结构: 一产业
(三)体育产 业的发展可 以为社会提 供更多的就 业机会
二、体育的政 治功能
(一)提高民 族威望,振奋 民族精神
“东亚病夫” 的由来: 1936年柏林 奥运会上,中 国申报了近 三十个参赛 项目,派出了 69名的代表 团。在所有的
10
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 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并题为“东亚病夫”
1994年在广岛亚运会,左起:邓亚萍、何智丽、陈静、乔红
(二)表明国家政治立场,为外交服务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200米预赛中。
11
著名的“乒乓外交”
1971年,庄则栋和科恩互赠礼物
(三)呈现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作业练习: 1.
体育的健
身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怎样理解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体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课后反思:政治功能了解的较少,对课堂上穿插的经典小故事,表现出很浓厚的兴 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们准备好“每顿丰盛大餐”。
12
商 丘 学 院《 体育概论》教
案 第 5、6 次课 第三章 体育目的 教学内容:1.确定体育目的依据 2.体育目的与目标及其关系 3.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途径和要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体育目的与目标以及实现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教学重点:体育目的与目标,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途径和要求。 教学难点:体育目的与目标,实现体育
目的、目标的途径和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 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影视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确定体育目的依据
一、社会发展水平
(一)国家的政治需求决定体育发展的性质
不同社会的体育目的不同,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体育目的也不同。
我国不同时期的体育目的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提倡国民 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毛泽东,1952年 ☆ 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特别关怀青少年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动,增强人民
”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体质。
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二)国家的
经济状况决身上。”
定体育发展 ——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话,1957年☆ 1982年, 《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的水平
我国体动,增强人民体质。”
☆ 1996年,中共中央提出“体育工作必须以增强12亿人民的体质为根育事业基本
上都是由国本宗旨和工作重点。”
☆ 2004年, 《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家投资,由政
府部门实行
直接行政管
理。随着改革
深入,一个以
体育服务为
宗旨、体育经
营为手段,以
体育产品为
内容的体育
市场应运而
生。
我国处
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人
口众多,人均
收入不高,地
区间经济发
展不平衡,仍
是制约我国
13
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刘鹏表示,关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经费,每年为8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了5000人的工资、办公费用、体育科研和外事接待费用。另外, 通过体育彩票的发行,每年获得8亿元,但这8亿元的60%都是反馈给全民健身、农民健身工程。
国家将向北京奥运会金牌运动员每人奖励35万元人民币,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金牌奖金为20万元。霍英东基金会从1984年开始,给每位中国队的金牌得主颁发一公斤黄金以及8万美元,再加上广告代言收入,每块金牌打底价值约为150万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 。 (4)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2003年达到5850.0元。
14
小学体育教师30年间坚持手工制作8000件教具 人均体育消费: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8.1%的人有过体育消费,58.5%的人全年消费总额在500元之内,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由原来的593元提高到645
元。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