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考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汇总(全)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2016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非选择题复习

二、文言文阅读

*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6小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用这两句话作为论据的性质、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4分)

“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还要搀扶的人做什么呢?” 事实论据中的比喻材料;批评冉有、子路的失职,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由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法:以不能搀扶盲人的相类比不能辅佐季氏的臣,同为失职。

2.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两句话的双重喻义。(4分)

一是将季康子比作老虎和犀牛,将颛臾比作龟甲和美玉,说明季氏攻伐颛臾必将造成的严重后果(2分)

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守笼护押之人,批评他们的失职。(2分)

3.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举例说明其作用。(2分)

引用:“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作用:引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作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反诘:“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作用:强调对方身在其位,不能陈力尽职。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4分)

呼告、引用、比喻、反诘(或“反问”)(4分)

5.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论据?(2分)

以名人名言作理论论据(答“名人名言”或“理论依据”也算对)(2分)

*(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一段话,然后回答1-3小题。

狗赢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检:涂:发:罪:

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发:开仓放粮 罪:归罪

2.孟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实行王道首先要端正态度,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推卸责任,寻找客观原因。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3.本段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

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本体:人死,则曰:“非我,岁也。”

*(三)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这段文字中,河伯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开始沾沾自喜,后来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2、引起河伯心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因为他离开了黄河狭小的天地,看到了大海辽阔的景象。

3、河伯心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人的认识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4、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一是秋水暴涨的景象,一是大海无边的景象,二者是对比关系,用来说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5、从这段话来看,《秋水》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讲道理的?

1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采用具有形象性和故事性寓言的方式讲道理,这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

6、这段话中,包含并演化出的两个成语是什么?

“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

(四)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五)、阅读李斯《谏逐客书》片段,回答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4分)藉: 赍:

藉:借给。 赍:赠与。

2、划分层次,概括每层大意。(4分)

可分两部分:前部分正面论述三王五帝不却众庶广招人才无敌天下的道理。

后部分(从“今乃弃黔首”划分)论证逐客损害自己、资助敌国的道理。

3、分析这段议论的论证方法。(2分)

前一部分运用类比论证法。前后两部分之间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六)阅读李密《陈情表》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 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这是运用了什么说理技巧?

提出自己不能奉诏出仕的道德依据。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 这段文字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属于何种修辞手法?

以四言为主,多用对偶。 比喻

3. 文种的“圣朝”和“伪朝”分别指的是哪一个朝代?

“圣朝”指晋朝(两晋);“伪朝”指蜀汉。

* (七)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4分)

引出下文。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开宗明义,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重在人为。

3.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理:原:

理:道理。 原:推究本源。

(八)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层,请用“||”在上文中标出。

“‖”标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后。

2.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3.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还揭露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 (九)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2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说明这段文字表明了什么观点?(4分 )篑:平: 弃: 井: 数:

篑:盛土的竹筐。 平:填平。 弃井:废井。 数:天数,运数,含有规律的意思。

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毅力。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4分)

从逻辑角度说,是类比法、对比法;从修辞角度说,是引证法。

3.文中所引孔孟的话属于何种论据?由前文中孔子的话引申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2分)

理论论据。功亏一篑。

*(十五)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矣。?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1.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共叔段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贪得无厌,狂妄愚蠢。

2.郑庄公采取了什么应对策略?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采取了宽以养恶、欲擒故纵的策略;这说明他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3.作者通过这个事实揭露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

(十六)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1~3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日:?客何好??日:?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日:?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日:?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日:?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日:?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1.冯谖弹铗而歌,当时人们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左右认为冯谖无好无能却“贪而不知足”。有人认为冯谖是装愚试探。

2.这段选文刻画冯谖时运用了哪些方法?(4分)

直接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倚柱弹其剑”,属于行为细节描写。 间接人物描写:用他人的反应刻画其性格,如“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

3.这段选文在刻画冯谖形象上起什么作用?(2分)

先抑后扬,凸显冯谖与众不同的“奇”。

* (十七)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1~3小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q-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日:?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泰。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日:?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日:?皆下马解鞍。?其骑日:?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日:?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户斤之,故弗从。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陈: 所: 会: 之: 数奇: 诣: 谢: 绝:

陈:同“阵”,布阵。 所:许,左右。 会:恰逢,正赶上。 之:到,往。

数奇:命运不好。 诣:到??去,往。 谢:辞别。 绝:横渡。

2.这段文字表现了李广怎样的个性特征?(2分)

精于骑射,勇猛善战;足智多谋,临阵不乱。

3.这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李广?(4分)

通过典型情节、李广的言行刻画李广的性格特点;同时用匈奴的数千骑与其部下百骑的惊恐衬托李广的临阵不乱,指挥若定,足智多谋;李广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作用是突出了李广的善射。

4.请将“以为李广老,数奇”译为现代汉语。(4分)

认为李广年纪老了,命运不好。 28.

3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5.这段文字记叙的是哪一次战役?作者以此役表现了李广什么样的性格和遭遇?(2分)

从卫青出塞击单于。李广老当益壮,忠诚报国,勇担重任,愿做开路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但被改派与右将军出东道,结果军无导,或失道,后大将军,结局悲惨。

* (十八)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8~40小题。(8分)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

驳斥了睢阳失守许远有责任。

2.这里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驳论方法是驳论据,采用的是类比论证方法

3.概括文中的论据,说明其属于是什么论据。

采用的是事实论据。

*(十九)阅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从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孳:天:爪:离:

孳:繁殖得多。 天:自然生长的规律。 爪:用指甲抓破。 离:被破坏。

2.请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栽种时要像养育自己的子女一样,种完之后,放到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这句话是郭橐驼所说的树之天性:“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3.郭橐驼所说的“植木之性”是什么?(2分)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二十)阅读宗臣《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题。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1.将“故”“固”二字反复连用有何作用?(4分)

“故”是故意之义;“固”是坚决之义。作者将这二字连续用在权贵者和干谒者身上,鲜明而有力地揭露出权贵者极端贪婪而又极端虚伪、干谒者忍辱行贿、极尽巴结的丑恶心理。(4分)

2.这里刻画了权贵者、干谒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权贵者:贪婪、虚伪;干谒者:奴颜婢膝。(4分)

3..这里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暴露官场黑暗的?(2分)

运用类型化形象勾画人物丑态的方式来暴露官场黑暗。(2分)

(二十一)阅读侯方域《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题。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日:?予,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日:?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城日: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1.这段文字赞扬了马伶怎样的从艺精神?(4分)

不甘失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4分)

2.分宜?指的是谁?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宜?指的是严嵩。(2分) 借代(2分)

3.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一句影射了什么?(2分)

影射当朝宰相与严嵩是一丘之貉。

4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二十八)阅读《诗经·氓》中的两节,回答文后问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耿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写出上面两节诗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

比兴句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初婚时年轻貌美,受人爱怜的幸福;比兴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遭人遗弃时颜色憔悴,飘零无依的痛苦;比兴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于嗟女兮,无与土耽”。

2.这两节诗在内容上构成什么关系?

构成对比关系:前节写女子新婚之乐,后节写女子被弃之苦。新婚与遭弃对比,乐与苦对比。

3.女主人的悲惨遭遇是怎样造成的?

女主人公的悲剧遭遇是由她丈夫朝三暮四、道德败坏造成的,而根源则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二十九)阅读《国殇》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1.本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描写战斗进程、战斗结果。极言战斗的残酷和激烈。

2.“族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3.本节体现战斗结果的是哪一句?

体现战斗结果的句子是“严杀尽兮弃原野”。

*(三十)阅读《陌上桑》中的首段,然后回答第1~3小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这段文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突显罗敷美貌的?(4分)

正面描写罗敷的服饰,侧面描写观者的反应。

2.这首诗为什么要在开篇极力渲染罗敷的美貌?(4分)

一方面突出了罗敷形象的美好,另一方面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这首诗属于哪种诗体?(2分)

乐府诗。

*(三十一)阅读曹操《短歌行》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1.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沉吟: 枉: 存: 契阔:

沉吟:沉思吟味,意谓整日在心头回旋。

枉:屈驾。 存:问候。 契阔:聚散、合离。

2.请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译成现代汉语。(4分)

那穿着青领的衣服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3.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这段接连化用《诗经》中表达思念情感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慕。这句话是化用《诗经·郑风·子矜》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一句。作者据此表达了渴望天下贤才,与之共成统一大业的心情,表现出要求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三十二)阅读《饮洒》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短短十句,却理情俱在。开头四句与结尾两句说理论论,中间四句写景,但是议论中有情,写景中更是情随字露,融说理,写景,抒情于一体,表现了诗人向往田园、皈依自然的内心感受。

2.分析这首诗写景句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5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表达出远离纷争、喧嚣、危险的官场,追求轻松自在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写了作者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找到自己人生归宿的快乐的心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

(三十三)阅读《从军行》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三十四)阅读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4分)

这首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写出了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傍晚,秋雨过后,明月初照,清新而静谧。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写山村如何宁静,而是写静中之动,写清泉在石上流淌,写洗衣女子在竹林中说笑,写渔船归来搅动莲花,给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生趣,多了一种宜人的情调。动静互相映衬,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2.分析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特点。(4分)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也鲜明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景物,并在诗中成功地描绘出完整的画面。开头两句就给这幅画定下了暗淡而清新的色调: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雨。三四句写景,月光透过松树的缝隙照到地上。清泉从石上流过。五六句写景和人,竹林中的女子,莲花中的渔船,诗中既有总体的色调渲染,又有具体的景物描写,山月、清泉、竹林、莲花、浣女、渔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2分)

在这优美的画卷中,充满着宜人的情趣,它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三十五)阅读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然后回答1~3小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情?(4分)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由于当时的黑暗现实所产生的仕途艰难的苦闷,又表现了诗人出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而产生的对前途的希望。(4分)

2.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深刻的寓意?(4分

比兴的手法。(2分)以自然界道路的艰险,比喻世路的艰险,象征着诗人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2分)

3.写出这首诗中表示诗人心情压抑悲愤的两个典型细节。(2分)

“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2分)

*(三十五)阅读《蜀相》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为什么说这首诗在高度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杜甫在年轻时就怀有辅佐明主的志向,曾一度在皇帝身边任职,但后来因党争被贬,漂泊西南,志向越发难以实现。

2.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

3.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

这两句慨叹了诸葛亮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的悲剧,这一悲剧引起了后来无数英语的共鸣,其中也包含了杜甫本人在内。诗人在国家动荡之际,却被迫离开朝廷,失去了有所作为的机会,联想到诸葛亮大业未成,英雄末路,不由感伤,涕泪满襟,这两句对诸葛亮悲剧的感叹,极富概括力,悲怆感人。

(三十七)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1~3小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6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4分)

这首诗中夸张的句子有“??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几句。这种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寒冷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成功地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这种比喻带着奇妙的想象,为艰苦的西域从军生活染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表现了为保卫国家,甘于奉献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2.诗中大力描写西域的寒冷有何用意?(4分)

诗中处处写雪、写严寒,意在突出表现边塞将士处境的艰难及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并希望武判官将诗带回京城,使朝廷真切地感受到西域气候之恶劣,从而达到替边塞将士传递心声的目的。

3.诗中哪几句是描写人寒冷的感受?(2分)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三十八)阅读《杜陵臾》全诗,回答文后问题。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1.从开头到“明年衣食将何如”几句,诗人是从哪两方面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的?诗的主旨是什么?(4分)

天灾之重,人祸之烈。 揭露封建官吏的残酷剥削,表达对农民的同情(答“伤农夫之困也”也可给分)

2.“剥我身上帛”以下四句是以谁的口吻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杜陵叟(或“农夫”) 。以第一人称之口直接控诉,更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3.这是一首叙事诗还是抒情诗?(2分)

叙事诗

(三十九)阅读《无题》,回答文后问题。

*(四十)阅读陆游《关山月》一诗,然后回答1~3小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统领全诗的是哪一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4分)

.和戎诏下十五年。揭霸南宋统治者的投降主义路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2.这道诗写了哪三个场景?(4分)

第一个场景写统治阶级醉生梦死,不思战备。

第二个场景写戍边战士壮志难酬,老死疆场。

第三个场景写中原沦陷区人民切望恢复,对月垂泪。(4分)

3.诗人是怎样将三个场景联系在一起的?(2分)

通过?今宵?二字将三个场景都臵于同一月夜,并以?月?为线索,贯穿全篇(只答?以月,为线索?也算对)。

4.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这首诗以守边将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谴责南宋统治阶级对金人屈膝投降的政策,写出了守边战士不战而老、沦陷区人民盼望恢复而不得的悲痛心情,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爱国愤世的思想。

*(四十六)阅读《虞美人》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了: 雕栏玉砌: 朱颜: 几多:

了:终了,完结。 雕栏玉砌:带雕饰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指南朝故国的宫苑。

7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朱颜:年轻时特有的红润的脸色。 几多:多少。

2.这首词中有哪些借景抒情的句子,其表达效果如何?(4分)

这首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密切融合,所有景物描写都带有情感色彩。如“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本来都是美好的景物,但这些美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中却成为反面的刺激,使他想起故国美好的时日,因而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愉悦,而是无可奈何的感伤。

3.这首词哪句是比喻句,表达效果如何?(2分)

这首词的末尾两句,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是比喻忧愁的千古名句。忧愁本来是一种情绪,但作者将之比作一江东去的春水,滚滚而去,连绵不绝,使这种抽象的东西有了可感知的形象,使读者受到直接的感染。

(四十七)阅读柳永《八声甘州》,回答下面问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1.请解释这首词中带点字的含义。当: 是处: 渺邈: 淹留:

当:对 是处:到处 渺邈:渺茫遥远 淹留:长期停留

2.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以铺叙的手法来描写景物?从中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先总写了暮秋傍晚的雨景,然后就具体展示了雨中的各种景致,最后写了江水默默东流,寄托了词人飘零无依,年华易逝的感伤。

3.这首词的下片,作者的思绪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作者的思绪由已及彼,又由彼及已;由现实到想象,又有想象到现实。(只答“由已及彼,又由彼及已”也算对)

*(四十八)阅读苏轼《水调歌头》的上片,然后回答1~2小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既想超然物外、登临仙境,又难以割舍现实生活(只答“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亦可)。

2.作者最后的选择表明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

执着现实,热爱人间生活。

*(四十九)阅读《声声慢》,然后回答小题。

*(五十)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然后回答1~3小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借景抒情。(2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2分)

2.在这里,“落日”和“断鸿”有何喻义?(4分)

“落日”暗喻南宋的国势衰微。(2分 “断鸿”暗指自己远离故土,漂泊异乡。(2分)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综合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2分)

比喻和拟人。(2分)

*(五十一)阅读《天净沙?秋思》,然后回答小题。

*(五十二)阅读《前赤壁赋》,然后回答小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旷达乐观,超然物外(超脱)

2.作者以水和月为喻,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万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双重性

8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文赋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

骈散相间

三、现代文阅读:

* (十)阅读《灯下漫笔》作品片段,回答下列小题。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这三个时代各自的内涵是什么?(4分)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是指将奴隶规则毁灭,迫使臣民起而反抗的“群盗如麻,纷乱至极”的乱世。这是个民众还没有觉悟的、令人痛心的愚昧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指的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上所谓的“太平盛世”和百姓称颂的“皇恩浩荡”的时代。这是个统治阶级粉饰自己历史的时代,也是愚昧的民众没有真正清醒地意识到封建统治实质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是不同于前两个时代的新时代。

2.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所指的“第三样时代”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样时代”是相对于“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样两个时代提出来的。

“第三样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做主而不做奴隶的新时代。

3.在作者心目中,第三样时代不同于前二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4分)

对第三样时代,鲁迅并没有言明,但他所指的应该是不同于前两个时代的新时代:人民将不安于奴隶的地位,起而反抗,推翻旧制度,争取到做“真正的人”的地位,主宰自己的命运,真正当家做主。

4.对这三个时代的描述表现出作者什么态度?(2分)

前两个时代是鲁迅要否定和批判的时代。第三样时代是鲁迅呼吁要创建的,包含他感时忧国的情感。鲁迅希望中国尽快摆脱传统,正视现实、觉醒奋起,早日摆脱国家的危机。

(十一)阅读粱实秋《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题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钱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针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觉察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1.请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大意。(4分)

时间难得而易失,应当珍惜时间。(4分)

2.作者举出自己幼年逃学的事例想说明什么问题?(4.分)

时间难得而易失?的道理虽然简单,但真正理解并不容易。

3.文中所引淮南子的话属于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2分)

理论论据。

(十一)阅读粱实秋《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4~6小题

所以有人宁可遁迹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鱼虾而友麋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康在大树底下扬槌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植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无挂碍之谓,?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9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引证法、类比论证法

5.上述引文对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上述的引文主要是与上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

6.此段文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4分)

时间固然是生命和金钱,但不要将人生的追求局限于仅仅满足生存需要,而要有超然和高远的理想追求。

*(十二)阅读钱钟书《论快乐》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4分)

快乐不可能长久(或“永远快乐”是荒谬的)(4分)

2.作者为什么要论证痛苦的永久易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论证方法?(4分)

反衬快乐的短暂易逝。(2分)对比法。(2分)

3.作者以“四方的圆形”与“静止的动作”为喻说明了什么?(2分)

说明“永远快乐”的自相矛盾。(2分)

(十三课)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以我们只略谈 原理 ,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1.这一语段论说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这一语段论说的中心论点:写作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

2.怎样理解“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蕴涵的意思。

写作文章有一定的写作原理,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十四)阅读《论学问》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底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1.这段文字在修辞上有何特点?(4分)

“史鉴使人明智??”和“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等句,都是一连用多个排比句式。

2.简析这一特点有何作用?(4分)

排比句的运用一是作者列举事例来说明各种学问对精神的影响和对精神上缺陷的补救。二是作者用简练的概括来阐述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的学问和真知灼见。

3.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分)

主要论述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和学问可以补救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

(十四)阅读《论学问》中的一段文字,回答4~6小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则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

4.这段文字提及了哪几种读书的方法?(4分)

四种读书的方法。一种是选读,只读其中的某些章节;一种是全读,不必细心地读;一种是精读,用心去品味和咀嚼消化作品的内容;一种是请人代读,或读别人的摘要,只要知其意就可以了。

5.最后一句话“有些书也可以请人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的含义是什么?(4分)

这其中的含义告诉人们:人受精力、时间所限,不可能对每本书都花过多的时间去读。重要的是要抓住重点。对一些次要的书,只要略知一二即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将其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10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6.这几种读书方法主要针对什么问题?(2分)

强调治学要“权衡轻重”。

(二十二)阅读冰心《往事》(一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7小题。

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 涵说:?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问:?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1.在作品中,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请概括涵所描绘的大海的性格。(4分)

描绘与赞美了海的女神,表达了作者对海的深情。温柔而沉静。

2.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大海?这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4分)

为了以大海的美德来象征人的品德,号召大家做一个“海化”的青年。 托物言志。

3.杰对大海的描绘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2分)

比喻和拟人。

4.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赞美了在海怎样的品格?(4分)

温柔而沉静、超绝而威严、神秘而有容、虚怀而广博。(4分)

5.作者赞美大海的意图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4分)

以大海的美德来象征人的品德,号召我们做一个“海化”的青年。(2分)托物言志。(2分)

6.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谈海的用意是什么?(2分)

海的女神形象,这是一个妩媚、飘逸、威严的女神形象。 谈海意在表达一种人生哲学。

7.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4分)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二十三)阅读《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章选取“背影”这个角度,好在哪里?(2分)

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2.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这是什么原因?(4分)

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是因为从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所以作者流下的是感动之泪;同时看到父亲的处境艰难,在逆境中挣扎,出于对父亲的同情和挚爱,作者流下的是伤心之泪。

3.“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这种自我责备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二十四)阅读《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二十五)阅读《香市》>作品片段,回答下列33~35小题。

11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1)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赏鉴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33.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分)

写昔日“香市”热闹的场面以及给作者幼时留下的难忘记忆。

34.这段文字突出描写的场面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昔日“香市”热闹的景象,属于场面描写,这与下文所描写的今日“香市”的萧条、冷清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作品的主题。

35.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表现了作者对昔日中国江南农村自然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的怀念,这也是作者不满于20世纪30年代动荡现实的一种情绪反映。

(2)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时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乌龙潭一泓轻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30.文章的结尾部分描述镇上小商人想借重兴“香市”来榨取农民干瘪的袋里的钱,最后计划落空。这一结尾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4分)

这一结尾揭示了作品主题本身所蕴涵的悲剧性所在。结尾既形象地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经济萧条时期小商人与农民的矛盾,又暗示了振兴市镇的经济决不能靠敲诈和剥削已经破产的农民,而是要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

31.在重兴“香市”后,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农村自然经济日益凋敝,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

32.作者在描述重兴的“香市”时运用了什么手法?(2分)

反衬

* (二十六)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我匆匆地来,也匆匆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吼叫……驱散了我的离愁……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了广大的世界中去!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展示的两条不同的生活道路各指的是什么?(4分)

一是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封建家庭礼教和孝道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这是一条扼杀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另一条是作者自己勇敢走出来的、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的光明和希望之路。

2.作者重回故里和离开故地的心情有什么变化?(4分)

作者重回故里,原本是兴奋、高兴的。他本想寻觅遥远的旧梦。但所目睹的一切令他感到痛苦:封建旧家庭的衰亡、故宅早已物是人非、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在故居里找寻不到旧日的梦,更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光明,因此作者带着失望和伤感离开了故里,离开了旧家,踏上走向广大世界的道路,作者心情很快由悲转喜。

3.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作者心情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表现了他的叛逆和追求精神。

4.《爱尔克的灯光》一文中,三种灯光分别象征着什么?

故居门内昏暗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及其赖以生存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没落、崩溃;

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美好希望的破灭和旧生活的悲剧:

“我心灵的灯”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5.“长宜子孙”本来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恨不得要削去它?

“长宜子孙”的原意是封建家庭的家训,意思是封建家长要创办家业,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而要保证“长宜子孙”,既要有足够的财富,还要维护封建家庭,继承与恪守封建礼教。这条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所以作者恨不得要削去它。 12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二十七)阅读《箱子岩》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注:农历五月十五为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边炮从高岩上抛下,尽边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彭彭彭彭的边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什么场景?属于哪种描写手法?

大端阳节赛龙舟的场景,属于场面描写。

2.这段文字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描写的?

群情激昂,热闹欢腾,河中与岸上

3.这段文字的描写与全文中的中心思想有何关系/

赛龙舟火爆场面的描写突显了湘西人民蓬勃的生命力量,这对全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深情地呼唤故乡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情来重塑故乡人的灵魂,参与历史的改革与建设,改造现实)起来铺垫作用。

*(四十一)阅读《炉中煤》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1.作者借“炉中煤”抒发内心的感受,这是什么表现方法?(2分)

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2.怎样理解这一节诗的寓意?(4分)

在这节诗中,作者写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但一直被埋在地下,到今天才得以重见天光。诗中其实蕴涵两层含义:一是象征诗人的爱国感情长期埋藏在心底,直到今天才得以喷发。二是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在五四运动之后终于焕发了青春活力和生机。

3.“年青的女郎”的比喻意义是什么?(4分)

“年青的女郎”主要比喻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

*(四十二)阅读闻一多的《发现》,然后回答33?35小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1. 分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诗人面对军阀混战下满目疮痍的祖国,内心充满悲愤、失望。但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而是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深沉的至痛至爱的复杂情感。(4分)

2. 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4分)

诗人用呼告、反复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的悲愤、失望和深深的爱。用“心”的意象象征他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感。诗人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诗更凝练、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发人深思。(4分)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诗歌追求?(2分)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有“建筑的美、绘画的美、音乐的美”。(2分)

(四十三)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片段,回答小题: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这两节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表达了诗人此次重游故地,想重寻旧梦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寻梦不得时的怅惘情怀。

(2)“但我不能放歌”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表达了诗人寻梦不得时的怅惘和落寞的心情。

(3)找出这两节诗句中颇具象征意蕴的词句。(4分)

二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别离的笙箫、夏虫、沉默的康桥。

13

2016专升本(语文)阅读理解复习

(四十三)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33~35小题: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3.“悄悄的我走了”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可以理解为诗人不愿张扬来康桥寻梦一事,更不愿让人知道个人复杂难言的情感。他与康桥的告别是深沉而又含蓄的。

34.“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诗人什么样的姿态?(4分)

一方面说明诗人的洒脱,另一方面“不带走一片云彩”也表现了诗人对昔日的旧情的珍视,不愿意损坏其完好无缺的本质。

35.《再别康桥》最后一节诗与第一节略有重复,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一再重复,主要表现诗人对故地康桥的那种眷恋和珍视。

*(四十四)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然后回答1~3小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1.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4分)

前一部分借助鸟儿的歌唱间接抒情 后一部分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分别象征着什么?(4分)

前者象征饱受侵略和蹂躏的祖国 后者象征中国人民不间断的反抗和斗争

3.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抒发了诗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深沉的爱。

4.“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2分)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的歌唱对象的描述。

5.诗中“鸟”的歌唱对象是什么?(4分)

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6.歌唱对象与诗歌的主题有什么联系?(4分)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相吻合,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四十四)阅读《门槛》,然后回答问题。

*(五十三)阅读《宝玉挨打》中贾政说的两段话,然后回答33-35小题。

“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 “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我已不孝;平昔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结果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

1.贾政为什么要毒打宝玉?(4分)

贾政怨恨宝玉叛逆,生怕宝玉发展到“弑父弑君”的地步,为了“绝将来之患”,所以要将宝玉置于死地。

2.贾政要将宝玉置于死地,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叛逆者的畏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忠诚。

3.由此看来,宝玉挨打的实质是什么?(2分)

是封建正统势力对叛逆者的一次压制。

4.《宝玉挨打》一文中,宝玉挨打的导火索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宝玉挨打的导火线是:①宝玉因金钏自尽而哀伤,见贾雨村时,竟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表现出他对仕途经济的冷漠。②忠顺王府派人来追查琪官,暴露他私下与戏子往来,无视尊卑贵贱的封建秩序,招惹是非。③贾环诬陷他逼淫母婢,致使金钥跳井,更加激怒了贾政。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他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与作为忠实卫道士的父亲贾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宝玉挨打实际上是封建正统势力对其叛逆者的残酷镇压。

*(五十四)阅读《风波》结尾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4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学
  • 下一篇:东财财务管理1503投资项目评估学(机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