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 第1-3章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第1-3章历年真题非选择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题

1.1.人际关系

1.2.人际关系学

1.3.系统性原则

1.4.文献法

1.5.观察法

1.6.实验法

1.7.社会调查法

1.8.社会测量法

1.9.统计法

1.10.第一手文献

1.11.第二手文献

2.1.人际交往

2.2.人群关系理论

2.3.安全的需要

2.4.尊重的需要

2.5.角色扮演

2.6.角色期望

2.7.角色实现

2.8.戏剧交往理论

2.9.剧班

2.10.人际交换理论

3.1.宗法关系

3.2.先决条件

3.3.具体条件

3.4.悦纳

3.5.时间条件

3.6.冷淡

3.7.网际关系

答案

1.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科学。

1.3.系统性原则是借助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人际关系学。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或者说系统是某一客观事物的一种结构组成模式。

第1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1.4.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1.5.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1.6.实验法指的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

1.7.社会调查法是指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1.8.社会测量法是指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1.9.统计法是指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1.10.第一手文献指的是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访问、调查、记录等直接收集获取的资料。

1.11.第二手文献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查阅他人的文字等资料、研究成果,间接获取的资料。

2.1.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2.2.人群关系理论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它是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形成,在40至50年代达到兴盛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

2.3.安全的需要是指防御自然灾害、防止偷盗掠夺、摆脱瘟疫病痛等保护身体免受危害的需要以及摆失业威胁,获得必要的福利,生活环境稳定等需要。

2.4.尊重包括自尊与他尊。这种需要实际上是多种需要的集中表现,既包括渴望自由与独立、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感到自信与自豪的需要;又包括对权利、地位、荣誉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自尊和获得他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具有“满意”感。

2.5.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2.6.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2.7.角色实现是指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2.8.戏剧交往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中一种颇有特色和影响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

2.9.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现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正常的剧班在观众面前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成员必须合作配合,一致行动,以维护剧班的印象。

2.10.人际交换理论主要采用了经济交易理论和强化心理学原理,把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的产生和持续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

3.1.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按家族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

3.2.先决条件是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普遍促进作用的决定性条件。有的学者称其为动力系统。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任何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确立都是社会内部这三种生产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的结果。

3.3.具体条件是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的条件。任何具体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确立,都需要具有人与人的相互接触.都需要对于接触的人加以选择。在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中相互近似、相互补充、相互悦纳能够产生较强的人际吸引力,成为结交关系的基本条件。

3.4.悦纳即喜欢,相互悦纳即相互喜欢。人们总是喜欢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愉快感受的人,如,乐观、健谈、富有幽默感的人常常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同时,人们还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

第2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3.5.时间条件是指对于发展人际关系来说需要经历的过程。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正负方向的区别。正向发展就是逐步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这需要在相互接触的基础之上经历注意、吸引、适应、融合、依附五个阶段。负向的发展就是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这需要漠视、冷淡、疏远和分离四个阶段。

3.6.冷淡是在漠不关心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态度和行为。

3.7.网际关系是指以电脑联网和数字符号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二、简答题

1.1.简述对人际关系概念的不同理解。

1.2.为什么说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1.3.简述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1.4.简述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理论目的。

1.5.如何在研究人际关系学时做到坚持系统性原则?

1.6.简述在坚持客观性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

1.7.如何在研究人际关系学时做到坚持发展性原则?

1.8.如何在研究人际关系学时做到坚持统一性原则?

1.9.简述文献的主要收集方法。

1.10.简述观察法在运用中的要求。

2.1.为什么说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

2.2.简述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主要观点。

2.3.简述人群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2.4.简评人群关系理论。

2.5.简评人际需要理论。

2.6.简述戈夫曼提出的不协调角色的五种类型。

2.7.简述人际交换理论。

2.8.简述伯恩内提出的三种不同的心态。

2.9.以哈里斯的观点,如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成人”?

2.10.简述格式塔心理学与平衡理论的关系。

3.1.简述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

3.2.简述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

3.3.简述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具有的特点。

3.4.简述由人的生产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3.5.简述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6.简述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7.简述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3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

3.8.简述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3.9.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3.10.简述人际关系合作性增强的趋势。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3.11.简述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并促进人际关系变化的主要表现。

答案

1.1.简述对人际关系概念的不同理解。答: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人际关系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和见解。综合、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某种人类的需要,通过相互交流或互动所形成的彼此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遵循彼此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规范,彼此交互影响的互动关系。(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意义的互动过程。(5)人际关系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感情格局,维系格局的纽带是双方的感情。

(6)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此外还有一些说法,如认为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活动中相互交往与联系的关系,等等。以上定义虽然视角不问,文字表述不同,但揭示的基本含义大问小异。本书借鉴并综合以上定义的观点。把人际关系定义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这条定义强调了两点: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相互间关系的亲疏好坏,总是与交往双方对物质或精神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相关联。

1.2.为什么说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答:除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人际关系,其建立的基础是利益。(1)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人类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人类之所以结成生产关系,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最大的利益需求,即生存、发展的需求。(2)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在阶级对抗的社会,敌对阶级之间总是存在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在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国家政治机构工作的重点。(3)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的建立就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凡利用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无一不是涉及利益关系的问题。(4)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道德既是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需要,也是为其利益服务的。

1.3.简述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答:(1)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从目前被人们公认的三大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分类来看,人际关系学应属于社会科学。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科学。(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人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虽具有独自的特点,但由于其涉及面的宽泛,它与众多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人际关系学是通过研究人际关系的客观规律,探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分析原因,归纳和提出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方法。人际关系的原理、原则、发展规律、人际交往的心理、人际关系协调技法等等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然后又用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人际关系学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反过来,又对社会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相对于基础理论学科而言,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1.4.简述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理论目的。答:(1)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特别是学者的关注。如何正确地认识人际关系.如何科

第4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学地把握人际关系的实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对人际关系做深入地探究,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新兴的人际关系学科体系成了历史的必然。而这正是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2)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全球范围内的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也日益复杂,人们的人际交往仅凭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已远远不够,必须要依靠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人际关系学,就可以为人们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人们深入分析人际关系的种种表现、行为、心理及探讨形成因素等提供理论依据。(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可以深刻揭示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可以准确把握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这样就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相近学科的联系与区别。(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线。我们研究的人际关系学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关系网。我们研究它是要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端正社会风气。而庸俗关系学是一种毒性关系网,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还败坏了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是一种社会公害。对庸俗关系学应该全党共讨之,全民共诛之。通过对人际关系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划清两者的界线。

1.5.如何在研究人际关系学时做到坚持系统性原则?答:我们在研究人际关系学时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要尽力做到:(1)把人际关系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研究,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系统。要分析和探讨两者之间的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因素。(2)要对人际关系系统复杂的因素和结构进行分析,以了解和掌握构成要素的种类、数量等。

(3)注重横向的比较研究,分析人际关系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区别与影响,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人际关系的特征和规律。(4)全面地、综合地分析人际关系与各类系统的联系。系统是由个体、整体、联系三要素组成的,联系是普遍的、绝对的。通过了解相互的联系,更好地把握人际关系学科的本质。

1.6.简述在坚持客观性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答:坚持客观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事实,不主观片面,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分析、判断不依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在研究、探讨人际关系成败案例时,要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或人云亦云,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3)研究结果或结论,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对大众起到正确的、科学的、客观的、有益的指导作用。(4)对人际交往规律的揭示,要真实客观。规律要真正能指导实践。

1.7.如何在研究人际关系学时做到坚持发展性原则?答:(1)在研究历史进程中,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阶段人际关系形态的历史演变状况,探寻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2)就个体而言,不同年龄段的人际关系状况会有很大变化。我们需要从微观的角度观察、研究这种变化,以揭示和掌握人从出生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生中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3)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建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观、客观,内在、外在,这些影响因素无一不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是如何使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的,从中发现可循的规律。(4)人类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探讨。(5)坚持发展性原则还要求我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预测发展趋势,揭示发展规律以引导人们的人际关系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8.如何在研究人际关系学时做到坚持统一性原则?答:(1)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要以人际关系现象和已有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找出规律,形成观点,将经验总结、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要通过具体实践来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普遍性、实用性。还要用成熟的理论指导人们人际交往的实践。总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人际关系研究必须遵循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方法是指“把握人际关系现象与规律的基本历史线索,把握人际关系发展的历史的逻辑。”逻辑的方法是指“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原始的关系出发,来揭示出人际关系现象所包含的一切

第5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矛盾。”(3)多学科方法论的统一。即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一些方法论原则来研究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研究中应综合借鉴和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论原则。

1.9.简述文献的主要收集方法。答:对文献的收集方法主要有:(1)查阅文献目录及索引。(2)专家、信息管理员咨询法。(3)网上查询。(4)抄录与复印。

1.10.简述观察法在运用中的要求。答:观察法在运用过程中有严格的要求。(1)必须在被调查对象处在自然状态中进行,否则便失去了真实性。(2)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不是盲目的。(3)对观察的内容必须有详细的记录。(4)观察必须防止主观片面。(5)观察的结果应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2.1.为什么说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答: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从人际交往本身来看,所谓人际交往就不是单纯个人的活动,它是一个人与自己之外的另一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当一个人的活动是非个人的、与他人相依存的活动时,它本身就是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当然也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2.2.简述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主要观点。答:梅奥形成了他的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生产率不仅受物理的和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要受到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影响。影响组织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由此,形成了他不同于传统的科学管理论的新观点:(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2)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4)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适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3.简述人群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答:人群关系理论在梅奥等人奠基性研究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研究者们以更广泛的视角来探求企业中人际关系及其理论,并逐步集中到四个主要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2.4.简评人群关系理论。答:人群关系理论在管理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人群关系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在发挥人的积极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研究改进人际关系技能,改变领导方式,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等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但也应当看到,人群关系理论也有其片面性。如,其创始人往往不恰当地夸大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将人群关系理论同其他管理科学对立的倾向;将人际关系状况看成是实现企业效率的决定性因素等。

2.5.简评人际需要理论。答: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个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承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影响;同时,也夸大了儿童时期的人际经验对个体人际行为的影响作用。

2.6.简述戈夫曼提出的不协调角色的五种类型。答:戈夫曼所说的不协调角色大体上有以下五种:(1)告密者。如叛徒、间谍等。(2)表演者的同谋。如为表演者捧场的观众,卖主有意安排的商品抢购者等。(3)职业侦探。如保护公众权益的、不公开的物价检查员。(4)中介人或调解人。他们往往知道双方的秘密,却又似乎是双方的同谋者。

(5)雇员或仆人。他们虽然在剧班中没有地位,但却是知情者。

2.7.简述人际交换理论。答: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人们了解人际交往、人际吸引的机

第6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追求索取、获益,要获益必须付出和给予,否则,就不可能产生人际吸引力。霍曼斯的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但从本质方面考查,人际交换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只是抓住了市场交换形式的双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便概括出人际交往的原则,或者说完全以商品交换的经济利益原则来解释人际行为,这具有片面性。因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付出(成本)大于获取(酬赏)及无私奉献的人类行为。

2.8.简述伯恩内提出的三种不同的心态。答:伯恩内在精神治疗实践中发现,人们身上都具有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是每个人身上都好像保留着儿童时代的特征,即三岁时的自己。二是每个人身上又都好像存在着自己父母的特征,即大脑皮层对于耳闻目睹父母亲行为及外部刺激的真实记录。三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具有的客观、冷静理智的心态。前两者分别称为“儿童”和“父母”,后者称为“成人”,这三者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结构。由于父母(par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为P,成人(Adu1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为A,儿童(Chi1d)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为C,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就用这种PAC人格结构模型来治疗病人和改善人际交往,所以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又称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在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中,“父母”、“成人”和“儿童”都是特指个性的心理状态,这不同于通常的含义。所谓“父母”,即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训斥人、指挥人、命令人或其他能够表现权势的作风。所谓“成人”,则表现出客观、现实和理智的状态。这种人遏事,能根据过去存储的经验进行分析,预测事情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明智的决策。所谓“儿童”心态,即表现出单纯、幼稚、好冲动或服从和任人摆布。情绪变化大,时而天真活泼,时而任性、撒野,使人讨厌。

2.9.以哈里斯的观点,如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成人”?答:美国学者哈里斯认为,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成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一个合乎道德的价值观体系,以此作为选择交往行为的准则。(2)学会分辨与控制自己的“儿童”,避免脆弱性、恐惧感以及表达这些情感的主要方式。(3)学会分辨与控制自己的“父母”,不要受那种排他性、固执性等态度的影响。(4)保持对他人“儿童”的敏感性,与他人的“儿童”交谈.安抚他人的“儿童”,鼓励其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减轻他人“儿童”的负担。

2.10.简述格式塔心理学与平衡理论的关系。答: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起源于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是欧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由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在1912年创始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继续发展。“格式塔”是德文Gesta1t的音译,意译为“形状”、“组织结构”或“整体”、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在心理上都在追求“完美的形式”。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知觉绝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人们在心理和认知活动中不是单纯地论述某一现象,不是单纯追求某一元素,而是追求“完美的形式”或“完美的形象”。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是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的思想来源: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指出,正像人们试图在认识客体时要得到“完美的形式”或“完美的形象”一样,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试图在对别人的认识中得到“完美的形式”。也就是说,人们在交往中都追求相互“适应”、“完美”,即人们需要相互之间关系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勾画出一幅合理、和谐而有意义的图画。这样.人们为了得到和谐而友好的人际关系,总要产生平衡的动机?一些研究者曾进行过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当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平衡时,人们往往设法使之平衡。也就是说,这种“平衡”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交往关系的认识,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总之,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以人们在认识中追求“完美形式”和“和谐”的趋向为线索,展示了人们在交往中的平衡愿望和趋向于平衡的力量。

第7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3.1.简述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答: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具有同步性。一般认为,劳动使猿类祖先发生了三个主要体系的变化。这三个主要体系的变化,也同时是人际关系发生的前提和基础。(1)机体的进化和器官的完善。机体的进化和器官的完善为“正在形成中的人”转变到“完全形成的人”奠定了物质基础。(2)心理的发展和意识的形成。“正在形成中的人”在集体劳动和生活中,到了必须通过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地步时,便逐渐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推动着并促进了脑力以及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正在形成中的人”产生了“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这种高级神经活动能力的形成,反过来又成为劳动和语言发展的推动力,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下,“正在形成的人”发展成为“完全形成的人”。(3)关系的人化和人类的出现。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也就是由动物群向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动物由于群居而形成的群体关系,不同于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但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为了保存自己、进行劳动,面对危险、复杂、困难的环境,他们不得不团结一致、密切联系、互相依存、协同作战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这种在生产劳动中所结成的相互联系就具有了人际关系的属性。这种联系同婚姻形式密切相关。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是群婚制。这种婚姻形式已经不同于动物的家庭形式,也是由动物向人类转变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类的第一种组织形式是继原始的杂乱性交关系而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家庭是按一定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的两性关系。一个血缘家庭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这种组织形式,其内部具有的各种关系,就已经是人际关系了。

3.2.简述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答: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不仅一般地占有生产资料,而且也占有奴隶,把奴隶也当作生产资料,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对奴隶据有生杀予夺之权,即除了残酷地奴役、压榨之外,奴隶主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买卖奴隶,把奴隶用做赏赐和抵押的“物品”,甚至使用暴力杀死奴隶或者用奴隶殉葬。奴隶主对奴隶的强制奴役,反映了奴隶的人身完全依附于奴隶主。奴隶对奴隶主的依附关系还表现为奴隶没有结婚和生育的自由。奴隶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作为配偶。奴隶是否结婚,同什么人结婚,都是由奴隶主根据繁殖新奴隶的需要来决定的。(2)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还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这主要表现在奴隶社会的家庭关系之中。在奴隶社会,不论是奴隶主家庭,还是奴隶家庭,都是男子奴役、控制女子,女子依附、屈从男子。随着奴隶社会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奴隶依附于奴隶主这种以阶级对立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的逐渐形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出现了虚伪、狡诈、欺骗、背信等恶劣风气。奴隶社会人际关系的依附性特点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种依附性在当时发挥过重要作用,能够保证强制性的大规模劳动协作得以进行,能够保护奴隶免遭战争的杀戮而得以存活,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当奴隶不堪忍受这种依附关系,不断起来反抗奴隶主的时候,以依附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奴隶社会也就逐渐地走向消亡。

3.3.简述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具有的特点。答: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种按照血统远近来确立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血统论”,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例如,无论是中世纪的欧洲还是封建的中国,都非常重视“出身门第”。所谓的某人高贵、某人低贱,并非是天生发育和个人奋斗的区别,而是因为他们的血统不同。封建社会除了王公贵族财产世袭外,普通百姓家庭也是依据血缘的远近来确定财产继承的多寡。(2)以等级差别为准则。封建社会,从皇帝到庶民,形成了一个“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金字塔式等级系统。在这个等级系统中,下一个等级的人必须绝对忠诚和服从上一个等级的人,上一个等级的人有权任意支配和统治下一个等级的人。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封建社会的等级系统,确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就是按照等级自上而下实施控制的关系。(3)以土地占有为标准。奴隶社会的主要财富是奴隶,

第8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封建社会的主要财富是土地。封建社会从最高的统治者皇帝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对土地实行层层分封,形成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土地越多;等级越低,土地越少。土地成了划分人的等级、确定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基本标准。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关系给了个人特别是广大农民一定的人身自由,减轻了人际之间的依附程度,并且家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相结合,治国与治家相一致,建立起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秩序。这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宗法性、等级性、地域性以及稳定性,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阶段,封建宗法关系就逐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所取代。

3.4.简述由人的生产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答:由于人的生产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有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

(1)生产了家庭关系。在人的生产中,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生产者和被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被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是一种婚姻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人的生产以男女结为夫妻为前提,以其子女的产生为结果。(2)生产了亲属关系。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她)不但与父母兄长结成一定的关系,也与其他同父母兄长有血亲关系的人结成了一定的关系。例如,祖孙关系、叔(伯)侄关系、外祖父母和外孙的关系、舅甥关系等。这是一种同家庭的婚姻和血缘关系密切相联的亲属关系,因而实际上是一种扩大了的家庭关系。(3)生产了社会关系。即生产了与家庭和亲属密切相联的社会关系。例如,同父母、亲属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同家庭所在地其他人的关系等。上述关系在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最初阶段很重要,但越往后发展,其重要性就越下降。

3.5.简述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答:人的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容忽略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口数量或密度不一样的地方,人际关系也不会一样。一般来说,人口越多、密度越大,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和结成关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可能性就越小。人的生产使人的数量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从而使人接触的对象越来越多,相互间结成的关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2)人口的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口的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种族蕃衍的自然选择来调节人的婚姻和血缘关系。人类在自身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发现,后代人的体质同前代人的婚姻形式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产生了人际关系的主体,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简述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答:人的思想对其一切行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也会受到思想意识的指导。人们的思想意识,特别是社会意识、交往意识直接影响或制约着人际关系。(1)相同的思想观念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同志关系”,就是以共同的思想和志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人们通常使用“共同语言”来说明是否存在建立关系的基础。其实,这里的“共同语言”,是指共同语言所表达或反映的共同思想、意识、观念、志向、情趣等。(2)思想意识是否正确,决定着人际交往是否恰当。思想意识包括人们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就能够恰当地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否则,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就可能出现失误或不当。(3)思想认识的深浅程度,影响结交人际关系的速度。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浅程度影响着结交人际关系的速度。有的人思想认识肤浅,对他人可能会一见钟情、当机立断,很快视为知己;有的人思想认识深刻,只有在对他人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与之形成比较适宜的关系。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建立或改善人际关系,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

3.7.简述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答:一般说来,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多;科学文化水平悬殊,知识层次不同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少。不仅如此,知识层次高的人与知识层次低的人

第9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交往内容也不一样。文化层次高的人相互交往,主要是学术的交流、文化的交流、精神的交流;文化层次低的人交往,如文盲、半文盲在一起,言谈举止比较粗浅,物质交换往往成为主要的交往方式。知识层次相近的人之间具有共同语言:高层次的人打交道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文化、情感交流,双方都可以从对方学到不少东西,相得益彰;而知识层次相差悬殊的人打交道往往“谈不来”,因为双方的基础不同,交往难以进行。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越来越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人际交往的层次也将随之提高,

3.8.简述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答:人际关系的恶化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漠视阶段。人际关系恶化开始于漠视,漠视就是对对方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转移了对对方的注意力,扩大双方的交往距离,不再与其说话、合作等。(2)冷淡阶段。冷淡是在漠不关心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态度和行为。比如,在某个社交场合,你不想穿过拥挤的人群去向某个朋友打招呼,这属于漠视;而当那位朋友走过来想同你说话,你却显得没有兴趣,甚至不予理睬,这便属于冷淡。(3)疏远阶段。疏远阶段就是双方力图避免接触,即使偶尔交往,往往也是不愉快的接触。从体态语言方面来看,有意扩大交往距离,表情上明显具有不乐意、不情愿交往的表现。

(4)分离阶段。分离阶段是人际关系恶化的最后阶段。这时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分离状态的发生,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人为造成。前者如一方死亡或者由于双方联系自然减少而逐渐形成分离;后者,包括外力造成的分离状态和关系双方主动制造的分离状态。

3.9.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了解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掌握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将有利于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有效地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2)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3)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4)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5)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6)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7)网络时代产生了新型的网际关系。

3.10.简述人际关系合作性增强的趋势。答:人际关系中的分散孤立状态正在逐渐被相互合作所取代,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合作性增强的原因。当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时,生产过程复杂,社会分工精细,产品的知识含量高,任何个人都无法掌握生产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只有同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越来越多的合作,才能开展工作,才能提高效率。劳动者同他人合作的动机和需求与日俱增。(2)合作性增强的趋势。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劳动者本身的动机和需求。(3)目前的基本情况。受我国长期实行小生产方式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阻碍合作性发展趋势的因素。例如,就个人来说,整体观念较差,合作意识不强,单干的习惯性较强,协作的动机较弱;就群体来说,地方主义、各自为政、集团利益导致的人为隔绝、内部耗损仍然严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的动机和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合作的程度也将会得到迅速提高。

3.11.简述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并促进人际关系变化的主要表现。答: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并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变化。这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际关系的变化节奏加快。以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单调,变化比较缓慢。朋友之中老朋友多新朋友少,同乡、同行的朋友多,异乡、隔行的朋友少。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率、速度也比较低,聊天不紧不慢要用几个小时,走亲访友一次要用几天。现在,人们普遍形成了“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观念,交往对象增多,交往速度加快,通过电传、电话、电脑等途径,人们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一次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复杂交往。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持久稳定。(2)人际关系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以前,多数人终身在一个地方居住、生活,从事一种职业和工作,接触的人数量有限,范

第10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围狭窄。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剧增、信息爆炸的时代,生产的社会联系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频繁,任何一项较为重要的新发明或创造都离不开多门学科的通力合作。横向联系的联系方式,频繁的社会交往,使得人们的社会流动性增强。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这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接触的人多种多样,建立起来的关系也丰富多彩。(3)人际关系由重复向更新发展。在简单重复的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交往主要是在内容、对象和方式上不断重复。现在,在复杂迅速再生产的条件下,人际交往的对象不断更新,人们每天都有可能接触新的面孔。交往的方式在更新,如旅游、参观、访谈,看电影、打电话、发短信、上网聊天等代替了过去的老方式;知识剧增、信息爆炸为人际交往提供了空前广泛、五彩缤纷的交往内容。

三、论述题

1.1.试述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1.2.试述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实践目的。

1.3.试述人际关系评估法。

2.1.试述人际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

2.2.试述角色理论的基本内容。

2.3.试述人际交换理论的基本原则。

3.1.试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关系。

3.2.试述物质生产对于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3.3.试述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4.试述建立人际关系的时间条件。

3.5.试述人际关系依赖性的具体表现。

3.6.试述人际关系自主性的具体表现。

3.7.试述新型的网际关系的特征。

答案

1.1.试述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答:(1)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

(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对人际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研究以及对形成人际关系的条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对人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探寻人际关系的客观规律,了解和预测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3)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人际关系不仅有自身独特的结构,也有其在运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作用和影响。人际关系功能的发挥受人际关系结构的影响。要发挥人际关系的积极功能就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构。

(4)人际关系的类型。当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或依据不同的标准来分析人际关系时,可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内容划分,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等。按纽带划分,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等。按其他形式划分,有不同性质的关系、不同特征的关系、不同倾向的关系、不同程度的关系等。我们对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应有深入的了解。

第11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5)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人际关系的建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研究和探讨人际关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如何,通过深入分析,依据不同情况创造和改善条件,使其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6)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善结良缘、善交良友,能与领导、同事、同学、亲友和睦相处。而有的人却拒人于千里之外,与人关系淡漠、孤独疏远,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究其原因,除了个体性格、气质差异外,没有把握人际关系的协调原则,没有掌握人际关系的交往技法也是重要原因。

(7)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如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自傲心理、自私心理、猜疑心理、孤僻心理、报复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会阻碍我们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对这些心理障碍如何消除与调适,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8)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要研究协调人际关系的各种技法,主要包括: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基本人际关系的调适技法;特殊人际关系的交往技法等。

(9)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方法。人际关系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适用于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如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社会测量法、统计法等。人际关系评估方法主要有: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测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等。

1.2.试述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实践目的。

答:在实践方面,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主要表现在:

(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人与人交往互动往往受到利益的驱使。交往中,由于利益关系的失衡,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而发生冲突。研究人际关系学能总结出化解冲突、解决矛盾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有效地消除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人际关系。通过对人际关系学的研究,能探寻、摸索出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循客观规律,使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相互协调。

(2)预防、消除人际障碍。探讨、研究人际关系学,必然对人际障碍有深入分析,特别是对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的分析。它警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其中最突出的、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有种种表现,如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自傲心理……这些心理障碍会严重地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破坏人际关系,人们必须加以防范。研究人际关系学,可以为我们提供预防、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和消除其他人际障碍的方法,有利于人们保持健康心态,建立平等的、友好的、正常的、健康的、和睦的人际关系。

(3)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始终是处在发展变化中的。人际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自主性、平等性、开放性、合作性、复杂性都在不断增强。而自然性、依赖性、等级性、封闭性、分散性、单一性都在逐渐减弱。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竞争日益激烈,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通过对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可以探寻人际关系发展趋势,预测竞争社会新型人际关系的要求和规则。研究人际关系可以引导人们发扬人际互助精神,学会换位思考,宽以待人,互相信任,相互激励,建立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

(4)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面对开放的21世纪,这种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学习、研究人际关系学有助于引起人们对培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高度重视;有助于人

第12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们积极、主动地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培养和提高孩子及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社会上各行各业人士的人际交往能力。

1.3.试述人际关系评估法。答:通过评估有助于我们去发现人际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最具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评估,了解个人人际关系状况,以便于调节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我们驾驭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评估,有助于我们合理调整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1)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由关国心理学家莫雷诺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社会测量法既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二种方法,又是可以借以评估人际关系的方法。对人际关系的测量包括:第一,对个体人际关系状况的测量;第二,对某一群体人际关系结构的测量。(2)参照测量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3)人物推定法。人物推定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向群体成员提出各种各样的人物类型和行为方式类型,例如,“群体中最积极、热情工作的人”,“团体中最自私、最懒惰的人”等,根据这些评价,让被试者写出自己认为最符合某种形象的人的名字。被选为前一种人物形象的人得正分,被选为后一种人物形象的人得负分。最后加以统计,可以得知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人际关系地位。(4)自然观察评估法。自然观察评估法是观察者通过感官,不做任何人为的测量或试验,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被试者的人际关系发展状况,让时间和历史来评估人际关系;或者是借助一定的观察仪器,如望远镜、单向玻璃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被试者在完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语言、动作行为、表情、基本外貌、形态等。对考察结果进行分类描述和对照分析,以便作出评估。自然观察评估法操作简单,易掌握,虽然量化水平不高,但客观有效,实用。(5)心理测评法。心理测评法是运用心理测试,评估人际关系状况。心理测试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与评估的研究中。

2.1.试述人际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答:舒兹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他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这种理论提出了四种假设,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四种定理。他的人际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1)人际沟通需要。人际沟通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关于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舒兹认为,儿童时代的沟通经验以及人际沟通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会影响其成年的人际行为方式。(2)人际支配的需要一人际支配的需要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所谓支配权。舒兹认为,个体行为的控制类型同儿童与双亲的关系相关。儿童时代的经验可能形成三种个体行为的控制类型,即“拒绝型”、“独裁型”和“民主型”。属于拒绝型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拒绝支配权或不负责任,甘当服从者,自认为不能作出重要的决定,以拒绝作出决定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属于独裁型的人则倾向于控制他人,好为人师,以支配他人为满足。属于民主型的人则能妥善解决人际关系中的控制问题,根据情境需要可以执行支配权,也可以放弃支配权,对自己作出的重要决定具有自信心,但并不需要向他人证实这一点,所以,他对自己掌权和眼从别人支配都能感到满意。(3)相爱的需要。相爱的需要就是与他人建立密切情感联系的需要。这种爱的需要可以表现为肯定性的(从吸引到爱),也可能是否定性的(从不赞同到憎恨)。舒兹根据儿童同双亲的情绪联系状态,相应地划分出三种来源于儿童经验的人际行为类型。

2.2.试述角色理论的基本内容。答:角色理论是由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奠定基础,后经罗伯特·帕克、雅各布·莫雷诺、拉尔夫·林顿等多位学者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互动理论。“角色”一词原指剧本中的人物或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人物的行为。在此,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角色理论包括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和角色实现等主要内容。(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

第13页共18页

新世界教育人际关系学20160626+中山公园分部

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系体系,每个组织都有各自的关系网络,所以,当人们在处理个人或组织的不同关系时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关系体系和网络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是作为单一的角色出现,而是表现为“身兼数职”的角色丛。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随着个体的生理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角色变换,角色变换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者与其所扮演的角色在人格特征方面相互影响。一方面,角色扮演者的人格特征决定着所扮演的角色特征。另一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特征也会影响甚至改造角色扮演者的人格特征。(3)角色期望。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社会结构中的一定地位都内在地包含着某种角色期望系统。个人行为通常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角色期望的影响:一是团体的正式要求。在团体目标、团体意识、团体的权利和义务中就包含着对团体中的个人行为的要求,这种要求可以具体化为某种岗位、某种角色的行为规范。二是非正式组织或团体、人群的非正式要求,也会对角色行为产生某种导向作用。(3)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造成角色冲突的原因一般有三种情况:其一是个人角色结构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一个人往往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或人际角色,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同时扮演好所有的角色,于是发生了角色冲突。其二是角色偏差,即不同的人由于角度、利益或观念不同而对角色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也就是对同一个角色具有不同的角色期望。其三是角色变换以后,对新角色的角色期望不熟悉,不理解,导致同角色结构中其他角色扮演者发生冲突。(4)角色实现。角色实现是指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角色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主体适应环境的过程。角色意识是角色实现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强烈的角色意识,那么就容易发生角色冲突,也难以实现所扮演的角色。角色意识是否明确同社会对角色是否有明确的期待、角色扮演者是否具有相关经验以及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总之,角色理论认为:由于一个人同时扮演着多种不同角色,因此他就肩负着不同的角色期望;不同的角色期望要求他遵循不同的角色规范。如果角色扮演者不能很好地按照某种角色期望、遵循某种角色规范去扮演他此时此地应该扮演的角色,那么,就会出现角色偏差。如果角色扮演者,尤其是那些身兼数职的角色扮演者具有强烈的角色意识,使其扮演的各种角色都能够遵循应该遵循的角色规范、符合当时肩负的角色期望,那么,他就能够成功地做到角色实现。

2.3.试述人际交换理论的基本原则。答:霍曼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经济学功利主义观点,提出了分析社会交换过程的六个命题,也就是他分析人际交往的六个基本原则:(1)成功原则。在一个人所采取的所有行为中,如果某一个行为经常获得奖励,则该行为越可能重复出现。这种奖励、酬谢的次数越多,该行为出现的次数也必然增加;而且得到酬赏的时间愈快,或酬赏的数额价值愈大,则重复这一行为的可能性就愈高。(2)刺激原则。如果在以往的交往经验中,某一刺激的出现常伴随着对某人某行为的奖赏。那么,现在出现的刺激状况如果与过去相类似.则此人就越可能采取某行为或与某行为相类似的行为。(3)价值原则。某种行为的结果越有价值,则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与某人交往可以得到较多酬赏,那么就越愿意与之交往,相反,则会中止交往。(4)剥夺——满足原则。如果某人经常获得某种特定的酬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酬赏对该人的价值就会降低。人际交往中有人经常受惠于人,反而不觉珍贵,感激之情逐步淡化,相反,如果一个人知道某一酬赏的价值,但却很少获得或得而复失,该酬赏的价值反而会增高。(5)攻击——赞同原则。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如果某人的行为未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受到了惩罚,即“好心未得好报”时,便会感到委屈、受挫、愤怒,并导致攻击性行为。其二,如果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甚至超过预期的报酬,或者未受到预料中的惩罚,那么就会感到这种

第14页共18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
  • 下一篇:金融理论与实务自考模拟题 第九章 金融机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