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 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3.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康德、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希特
?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
? 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
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 除上述理论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
5.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6.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7. 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8.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 它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
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 它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 它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
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科学性:·不带任何偏见·具有深刻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 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6. 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就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7.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8. 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精神的支柱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 其次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
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同意即是理论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本体论和认识论
? 本体论: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是第一性的
·认为物质是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认为世界是可认识的属于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被认识的是不可知论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都是静止的,孤立的
5. 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两个对立: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6.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7. 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
?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有三种基本形态是: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国的“元气说”
9.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
? 机械性:企图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 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 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 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0.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最高形态
1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其基本思想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 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12.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自然界是客观的,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 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13.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了界限
? 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 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4.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肯定世界是物质的,而且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15.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16.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 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7.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主要有以下情形: ? 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18.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物质相对静止
?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形而上学错在把静止绝对化
? 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19.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20. 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
? 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
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21.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每一个物体都具有固定的长宽高
22.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23. 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2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 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集团、类主体
?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 实践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5. 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本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26.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时间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7. 人生活其中的世界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人化自然
?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8.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29.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 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3. 联系具有:
?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指联系的客观性 ?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的是指联系的普遍性 ?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这是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4. 事物联系的重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5. 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6.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
? 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
? 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
? 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7.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主要表现在:
?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形而上学否定这种联系,认为是事物是孤立的
?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是不停运动发展变化的
·形而上学否定这种运动
?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否定这种矛盾的存在
8.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 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10.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 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 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1. 对立统一规律也称之为矛盾规律,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 联系:·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1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事物内部的矛盾
13.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 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4.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关系:
? 含义:·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 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5.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1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 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 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8.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19.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 掌握事物度的方法论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 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1.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2.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 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又有部分质变
? 意义: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25.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及其意义:
? 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 ? 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 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
26.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27.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意义: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积极因素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意义: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28. 因果联系的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29.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主要类型: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30.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
?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31.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关系:
?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把二者割裂只承认一方面的话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宿命论的错误
32.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
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是活跃易变的
?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是相对稳定的
33.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34.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
? 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
? 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 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
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35. 掌握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 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6.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与本质是一致的,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与本质是不一致的
37. 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具有的两个特点:
? 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胶不能任何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在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 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8.
39.
40.
41.
42.
43.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漫长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社会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意识的物质器官
?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4. 人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系统引起的反射
4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6.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用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47. 意识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 意识活动能改造客观世界
? 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48.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49.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意义。
? 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 按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的主体是指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
3. 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这是主体的突出特点
4. 认识的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5.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的属性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7. 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
8.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 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才能成功
9. 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 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10.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的
1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 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割裂二者,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根源
13.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4. 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反复性:常常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 ? 从客观方面来考察:·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
·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
? 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
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15.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 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16. 真理的客观性是有两个含义:
?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7.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18. 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它的含义是:
?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承认客观真理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 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19. 真理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它的含义是:
?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
?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20. 真理绝对性、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23. 唯心主义哲学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有:
? 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古人云“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 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24.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 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25.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这个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这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26.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
·任何实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局限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28.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29.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30.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31.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3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党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
3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第三章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
?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3.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公国家的社会发展
4.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
?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 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合适的人口,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5.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6.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表现为:
?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
?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
? 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7.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8. 属于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
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有: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9.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表现有:
?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 社会意识受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10.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表现为两种情况:
? 正确的、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促进社会的发展
? 错误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延缓社会的发展
11.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是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12.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3.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配工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
?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 第二层含义: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 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5. 生产关系是指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三项内容:
?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