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邻里关系及其道德调节传统

 

摘 要:邻里关系,是一种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我国古代邻里关系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以农业社会和乡村 中国 为背景;大多与家族关系密切相联,并受到家族文化精神的影响;是一种熟人关系和熟人社会;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受到地方性的、宗族性的乡村治理模式和乡规民约的影响。传统邻里关系主要是以道德作为调节手段,形成了下述道德文化传统的观念和规范:以亲仁善邻为道德态度;以乡邻和睦为价值目标;以相容相让为基本道德;以相扶相助为伦理义务。

关键辞:传统 邻里关系 道德

乡村中国的传统社会决定了邻里关系是传统中国的一种重要人伦关系,那么,传统邻里关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如何重视用道德的方式调节处理邻里关系?其邻里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如何的?相信这些问题的探究讨论不仅具有学术认识价值,而且对于我们处理当代变化了的邻里关系也会提供借鉴。

所谓邻里,据《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再广而言之,也指家乡所在乡里,如一个村落。乡里关系包括同乡关系和邻里关系,是一种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至于这个地缘关系范围的大小,在我国 历史 上的不同 文献 中有大同小异的不同规定和说法:如《尚书大传·卷二》说:“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隋朝开皇九年(589)二月,“制五百家为乡,正一人;百家为里,长一人。”(魏徵,令狐德棻.《隋书·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到唐代,“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刘煦《旧唐书·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宋代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又说:“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这些不同的说法,对邻的范围看来都固定在四到八家的相邻关系中,而里、乡等不仅是人们因居住而产生的地缘关系,而且是一种基层组织单位,因此,在不同的朝代其规定大小不同也是理在情中。我们本文讨论的邻里关系是在比邻而居的狭义和同居乡里( 现代 则称为社区)的广义上讨论的。

传统邻里关系在我们看来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邻里关系是以农业社会和乡村中国为背景的。由于传统中国人绝大部分人生活在 农村 ,邻里关系主要发生在乡村社会,虽然不能说,传统社会就没有城市邻里关系,但当时大部分人生活在乡村,从而也才有守望相助的需要,而生活在城邑中的达官贵人及商人,其安全保护则会有政府的力量而不需要借助民间的力量。

第二,邻里关系大多与家族关系密切相联,并受到家族文化精神的影响。由于传统中国社会具有聚族而居的特点,因此,某些村落本身就是一个大家族,如刘家湾、马家坡、王家沟、林杨村等等。尽管也有一些杂姓村落,但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社会,邻里关系的文化精神则是天下一家、视邻若亲。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邻里之间并非仅仅呈现为空间位置上的彼此并存,作为一种社会联系的形式,邻里关系乃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而建立起来的,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家庭关系的外在延伸。由于当时人们的交往关系首先是血缘和姻缘,当时地缘关系的空间范围都很小,这是因为血缘关系不是同族居于一村,也是相距不远,族亲姻亲也是相距不远,如直到二、三十年前,我们还都知道陕西有一句民谣号称为陕西的十八怪,其中有一条叫作“陕西的姑娘不对外”,也就是说陕西人过去嫁姑娘一般在空间距离上是不出乡、县、省的。

第三,邻里关系是一种熟人关系和熟人社会。这是因为不仅同宗同族本身就是亲人 自然 是熟人,既是不同宗族,由于当时人们的观念是安土重迁,迁徒意识很弱,联系较为稳固,在自然 经济 为主导的社会,由于社会的闭塞,再加之官府的户籍管制,人们往往世代居住一方,很多都是宗族聚居,即便是杂居,也多世代为邻。这种长期稳定的交往关系成为仅次于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论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
  • 下一篇:论中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公平与效率(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