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单选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2.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

3.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的、有意识的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黑格尔

4.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5.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

7.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

8.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9.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批判的继承

11. 把资本主义看成“新的奴役形式”的是:圣西门

12.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14.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5. 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6.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7. 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彻底的批判精神

19.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内容

20.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22.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是:实践的观点

2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性

24.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25. 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

26.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社会理想

27.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28.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9.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30.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2.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3.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4.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

35. 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36.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37. 我国的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无外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

点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38.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初”物质

40. 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1. 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43.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4. 正确说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45.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6.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47.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48.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49.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50. 把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1.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52. 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53.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54.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55. 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56.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57. 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主试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相对性

58.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59. 农民插秧种稻,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60. 物质生产时间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61.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生产劳动

62.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实践

63. 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

64.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6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66. 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实践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7.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68. 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69.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0.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7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

哲学道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2.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73.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

74.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5. 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76.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77.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78.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79.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80.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1.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83.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84. 芹菜、韭菜、白菜、菠菜等与蔬菜的关系,属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85.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86. 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87. 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88.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89. 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90.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

合: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91. 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92.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把握事物的度。

93.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94.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量变积累到一

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95.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表现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限性部分质变

96. 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辩证法的观点

97.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98.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99.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100.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10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属于:因果联系

103.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104.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105.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

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严重流失,河床淤积有关,并且与围湖造田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一果多因

106. 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

107. 水滴石穿,具有:可能性

108.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109. 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110. 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 111.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

起作用

112. 社会性劳动,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113.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114.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劳动

115. 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116.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17.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18.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19.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120. 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21.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122. 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123.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124.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125. 本体论在整个哲学中,对哲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 126. 一切哲学的根基是:哲学本体论

12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

128. 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

129.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根本观点告诉我们: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生活

13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一切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131. 认识的客体是: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32.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133.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34.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13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13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37.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39. 英国的休莫认为,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人是无法

知道的。这是:不可知论

140.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141. 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142. 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143.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表象

14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 145.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是在认识论上犯了:经验论的错误

146. 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147.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48. 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149. 一个正确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是由于: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受主、客

观条件的制约

150.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51. 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知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152.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指:具体的历史统一

153. 正确表述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154. 真理和缪论的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缪论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55. 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56. 缪论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缪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157. 牛顿力学是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缪论。这说明:真理和缪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58.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缪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59.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0.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161. 在真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162. 在真理观赏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6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真理具有相对性

164.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165.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166.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167. 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标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168.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169.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7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7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72.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173.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是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174. 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句话说的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175. 坚持实践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客观性

176. 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177. 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是: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178. 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179. 物理学中的宇称守恒定律被大量实验所证实,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的科学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并不守恒。这一现象表明: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相对性 180. 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81.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82. 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183. 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18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8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186.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187.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188.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89.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190.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物质生产

191. 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主要是因为:人口状况与物质生产不相适应

192. 人口因素是指:包括人口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93.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194.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195.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196.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生产方式

197.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看,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198.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199.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

200. 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

201. 语言学不属于意识形态范围

202. 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203. 群体意识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204.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205.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往往不同步,这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6.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意思是说: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0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8.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09. 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生产工具

210. 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211. 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因素,主要是:自然科学

212.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的总和

213.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统一

214.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215.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对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16.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17.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18. 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19.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

220.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的:政治上层建筑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221. 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222. 国家政权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22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224. 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划分方法,它们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25. 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中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226. 经济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27.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两种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228.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是:两种划分法是互相补充的 229. 技术社会形态是指: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划分的社会形态

230. 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

231. 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一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232.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 ,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233.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属于技术形态系统

234.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235. 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历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超越了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他们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236.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37.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238. 从起源上看,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39. 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240.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241. 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242.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243.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44. 社会革命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245.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46.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247.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和革新

248. 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这说明:改革具有普遍性

249.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50.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51. 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

252. 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253.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54.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55. 人们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256.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57.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258.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是:群众观点

259. 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一切为了群众”

260.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61.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62.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是:商品 263. 商品产生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

264.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65.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分工 266.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67.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68.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69. 两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原因在于:他们在生产中都消耗了一般人类劳动 270.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71. 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价值

272.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273.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 274. 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75.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76. 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生产条件 277.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78.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279.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80.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281.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

282.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283. 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284. 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劳动生产率是:某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285.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86.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287. 与商品的赊购赊销相联系的货币职能是:支付手段

288.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89. 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执行何种职能时其作用具有较大区别:贮藏手段职能

290.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91.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29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293. 在私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94. 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的是:产业革命

295.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296. 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对各种因素都具有影响和渗透作用的因素是:历史和道德因素

29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98.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劳动力

299.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00.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价值增值过程

301.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不变资本

302. 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303.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04. 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05. 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相对剩余价值 306. 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

采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他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是:150%,300%

307.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08.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309.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310. 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消费物资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311.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技术构成

312.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比例

31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不可变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314. 某工厂因煤的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了该工厂的:资本价值构成

315. 从发展趋势看,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中: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

316.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榨取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317. 资本的有机构成可表示为:c:v

318.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319. 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

320.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

321.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议院或国会

32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

323. 议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既是立法机构,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这样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议会君主制

324. 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属于君主立宪制类型

325. 议会共和制国家的总统是:虚伪元首

326. 实行半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是:法国

327. 瑞士等少数国家实行:委员会制

328.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阶级本质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329. 资本主义议会的首要职权是:立法权

330. 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是:议院或国会

331.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议会制

332.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马原课后思考题
  • 下一篇:哲学原理汇编